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行业资讯 > 医工结合 专利保护是关键

医工结合 专利保护是关键

文章来源:健康报发布日期:2010-11-22浏览次数:61319

一个想法创造一项专利

  医工结合的途径往往是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了现有仪器或技术存在缺陷或不足,从而着手改进,通过实验室—临床—实验室反复改良实践,后取得成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诊介入科主任姜卫剑教授向记者讲述了什么是医学和工科的结合。

  实际上,说出这段话,姜卫剑是很有底气的,因为,他自己就拥有医工结合创新发明。

  颅内动脉狭窄的主要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外科旁路移植手术以及单纯球囊血管成形术等。但它们都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对于严重狭窄的患者往往疗效有限。在临床,受心脏支架介入治疗的启发,姜卫剑教授曾想过,如果将治疗心脏病的支架“移植”到脑内血管,将会解决颅内动脉严重狭窄患者无“法”可救的现状。

  然而想法归想法,实际困难却实实在在地摆在姜卫剑的面前。由于颅内椎基底动脉有血管迂曲复杂、血管管径小、管壁薄、缺乏弹性、血管周围缺少组织包绕和支撑等特点,故对所用支架材料和工艺有一定要求。以往没有专门为颅内动脉设计的支架,临床医生一直选择冠脉支架用于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治疗,而冠脉支架系统的软段短且命名压较高(大于6个大气压)等自身特性不完全适合颅内迂曲的血管径路,使冠脉支架通过迂曲血管时比较困难,并可能造成血管夹层形成、破裂,增加了颅内椎基底动脉支架成形术的难度和风险。

  面对这些困难,姜卫剑想,如果支架能像蛇一般自由弯曲,就能够克服上述缺点。他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并将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告诉厂家。厂家设计出样品并经过数次改良,姜卫剑教授和上海一企业共同设计和开发了国内个颅内动脉狭窄成形术专用支架(Apollo支架),并获得专利。Apollo支架为球囊扩张型,由多个“小关节”组成,其特点是软段较长,命名压低(小于6个大气压),容易通过迂曲的颅内血管,能够很好地顺应颅内血管的形态,减小对颅内血管的过度损伤和挤压。

  过去进口颅内支架价格高达5.1万元,国产化以后,只需1.5万元。截止到2008年12月,该支架已销售近2000件, 2008年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50%,覆盖全国近百家有神经介入治疗业务的医院。

  医工结合的重心是医生

  医学发展推动了工程技术的发展;反过来,工程技术的发展、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进一步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两者密切结合,相互促进,产生了医学和工学的结合点。据姜卫剑介绍:“这个结合点的关键人物就是临床一线医生。”

  姜卫剑表示,只有一线临床医生,比如微创、介入、外科医生,才知道手术中需要什么样的器械,有何需求,器械做到什么样子合适。但是,他们不知道器械是怎么做的,这时,就需要懂器械的一方(通常是厂家)领会医生的意图,做出样品,再完善,这个过程就产生了医工结合。“简单地说,医工结合主要就是医生和工程师相互沟通,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医生。没有我们的创意,根本就谈不到医工结合。”

  然而,我国医工结合做得不是很好。很多医生其实都有创新思想,希望发明或改进器械,却没有付诸实践,没有意识到这是推动医学发展的巨大生产力。姜卫剑指出,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家专利保护机制尚不健全,医生也没有专利意识,专利带来的各方面利益不足。

  据介绍,美国一位脊柱微创外科医生自1984年已获得153项专利,大都与脊柱微创手术有关。其中一项专利被美国一家医疗器械公司以近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由专利带来的各种利益就是激励医生医工结合的原动力。”姜卫剑说:“医生的创意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临床中摸索出来的,凝结着智慧和汗水。如果还没申请到专利就被窃取,等于白忙一场。”

  所以,医生要有专利保护意识。当认为自己的发明可以给医学带来进步时,就要申请专利,联系厂家时要先约定好条件,这样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