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行业资讯 > 数字X线技术及其发展--历史沿革

数字X线技术及其发展--历史沿革

文章来源:www.3618med.com发布日期:2013-07-13浏览次数:27665

          一、X射线的发现 
          19世纪朱.气体放电现象得到深入的研究,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KonradRontgen 1845 - 1923)也以极大的热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1895年11月8日晚伦琴在 Wurzburg大学物理研究所进行阴极射线管中气体放电现象的研究试验,他把阴极射线管用厚黑纸包好,接通电源,当他看不到阴极射线管的玻璃壁所发出的荧光后便走了;刚走不远他想起阴极射线管的电源还开着,立即返回实验室,当他推开门后,一种奇特的现象出现在眼前,漆黑的实验室里,有一块东西止在闪闪发着绿光,打开电灯, 原来是一块涂有氰亚铂酸钡的厚纸板,离阴极射线管有一米远,伦琴意识到这不是阴极射线,因为阴极射线是不能透过黑纸,且射程只有几厘米,对于这种令人惊奇的现象,他废寝忘食地反复试验,朋纸板、木板、衣服及厚约两千页的书,都遮挡不住这种荧光。更令他惊奇的足,当川手去拿这块发荧光的纸板时,竞在纸板上看到了手的软组织及骨骼影像,而皮肤如透明状。伦琴推断:这是一种人眼看不见、但能穿透物体的射线。由于当时还无法解释它的原理,不清楚这种射线的性质,便借用了数学中代表未知数的符号“X”作为其韩称,称为X射线,此名一直延用至今。后人为纪念伦琴的这一伟大发现,义把它命名为伦琴射线。
          1895年12月22日他告诉夫人他发现 了X射线。当天,他领她进入实验宅,给她拍了于的照片,照片将她的手骨连同手指 上的两枚戒指清楚地显示出来,这张照片成为世界上张X射线的照片。此后,伦 琴还进行了X射线光源的研制,制成了个x射线管。伦琴发表了《关于一种新射 线的初步报告》、《论一种新型的射线》、《关于x射线的进一步观察》等一系研究论文。 X射线的发现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为自然科学和医学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为此1901年伦辈荣获物理学个诺贝尔奖。 
          科学总是在不断发展,经伦琴及各国科学家的反复实践和研究,逐渐揭示了X射 线的本质,证实它是一神波长极短,能量很大的电磁渡。它的波长比可见光的波长更 短(约在0.001 ~100nm,医学上应用的X射线波长约在0.001 - 0.1nm之间),它的光 子能量比可见光的光子能量大几万至几十万倍。因此,X射线除具有可见光的一般性 质外,还具有白身的特性。

          二、X射线技术与成像设备
          发展进程伦琴发现的重要性首先在一衅临床医生中得到响应,医生们意识到:x线可用于观察病人的内部结构,而不,岳病人受损伤或于术。J Macintyre于1896 ~ 1897年期间在临床诊断上实现了X射线成像,被应用到临床进行骨科诊断。X线的初期的应用检查 只限于观察自然对比影像,在伦敦经X线透视,成功地从患者手中取出一枚钢针异物。1899年,Francis Williams博士,一位波士顿内科医生,用X射线成像作为诊断肺 与心脏疾病的辅助方法。X射线机成为早应用于临床诊断的医疗设备,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X线诊断设备在雁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技术进步、医生及患者安个防护及时X射线图像质量提出的要求,促进X射 线机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几个阶段:由早先的离子、电子管、 晶体管控制到现在的系统计算机控制,X射线源由原米的工频50Hz控制装置发展到如今的逆变高频控制装置,这一发腱使得在X射线控制精度和射线质量j:得到大大的提 高。到目前为止X射线实现r数字化。同顾历史,町以看出x射线机的发展主要由技术的发展所主导,这些历史大致地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离子x射线管阶段( 1895 - 1912)。这是X射线设备的早期阶段。当时X射线机 的结构非常简单,使用效率很低的含气式冷阴极离子X射线管,运用笨重的感应线圈 发生高压,裸露式的高雕机件,更没有精确的控制装置。X射线机装髓容艟小、效率 低、穿透力弱、影像清晰度不高、缺乏防护数据资料记载,当时拍摄一张X射线骨盆像,需长达40 ~60min的曝光时间,结果照片拍成之后,经常出现受检者的皮肤被X射线烧伤现象。

          2.电子X射线管阶段(1913 - 1928)。随着电磁学、高真空技术及其他学科的发展,1910年美国物理学家W. D Coolidge发表r鸽灯丝x射线管制造成功的报告。 1913年开始实际使用,它的大特点是钨灯丝加热到白炽状态以提供管电流所需的电子,所以调节灯丝的加热温度就可以控制管电流,从而使管电压和管电流可以分别独立调节,而这正是提高影像质船所需要的。 
          1913年滤线栅的发明,部分地消除了散射线,提高了影像的质量。1914年制成,钨酸镉荧光屏,开始了x射线透视的应用。1920年人体造影剂的发明使之进入了人工 对比的检查阶段。此后接踵而来的是各种造影技术,使x线检查范围大为扩展。 1923年发明了双焦点x射线管,解决了x射线摄影的需要。x射线管的功率可达几千瓦,矩形焦点的边K仅为儿毫米,x射线影像质量大大提高。同时,造影剂的逐 渐应用,使x射线的诊断范围也不断扩大。它不再是一件单纯拍摄骨骼影像的简单工具,已成为对人体组织器官中那些自然对比麓(对x射线吸收差小)的胃肠道、支气 营、血管、脑室、肾、膀胱等也能榆查的重要的医学诊断设施了。与此同时,x射线在治疗方面也开始得到应用。

          3.旋转阳极x射线管阶段( 1929)。当电子X射线管已能适应日常的透视、摄影祠l治疗的工作后,人们又在为如何挺高影像质地而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阻碍影像清晰 度提高的主要因素是运动模糊度和儿何模糊度。克服运动模糊度徭缩短曝光时问,这 就意味着需增加X剧线管功率。而几何模糊度起因子非点光源问题,要求减小焦点R寸。而增大功率和减小焦点本身就是矛盾的。静止阳极x射线管中,焦点面大时影像清晰度却低,焦点面小时义限制了输出功率,两者互相牵制,不能兼顾。解决的办法是让阳极旋转起来,扩大实际焦点面积以加大功率;减小有效焦点面积以提高清晰度。 
          1927年Bowers首先研制成功、1929年荷兰Philips公司首先制成的旋转阳极X射线管,很好地解决了上述矛盾,使X射线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由于旋转阳极X刺线管的广泛应用,X射线管焦点面可以做成火焦点:1mm×1mm以上;小焦点:1mm×1mm -0.6mm× 0.6mm;微焦点:0.5mm×0.5mm ~ 0.1mm×0.1mm;超微焦点:0.05mm×0.05mm ~ 0.01mm×0.01mm。几何模糊度大大减少。照像时间町以毫秒(ms)计,使 运动模糊度减到小。随着技术的完善进入30年代以来,X射线没备已发展到比较完 善的程度,技术水平已经进入了防电击、防散射、高功率、多功能的新时期,并开始 关注安全问题。但这一时期X射线机仍然是将透视和摄影过程中的千伏、毫安和时间三个基本参量分别选择和控制,所使用的主要控制元件是多位多层选择开关,通用继 电器和接触器,曝光时间控制精度为0.02 - 0.04s的三钮制控阶段。

          4.X射线影像增强器和X射线电视、电影阶段(1945 - 1955)。尽管X射线技术已有很大的进步,但仍然是在传统的透视条件下进行成像,荧光屏的亮度很低,一般仅为满月下显物亮度的20%~ 30%以下,医生必须在暗室中操作,由于影像的细微结构 可见度很差、分辨率不高容易造成谝诊。另外,医生、病人接受的X射线剂量也较大。 因此白光透视成为世界各国研究曲中心课题。二次大战期问,曾利用红外线转变为可见光的技术制成成像管进行夜间侦察,战后人们将这种转换原理应用在医学上,并成 功研制出影像增强器,引起了荧光透视图像转换系统的革命性变化。它不但能使亮度增加6干到l万倍,实现白光透视,而且灵敏度高,提高了分辨能力。同时,形成清 晰影像所需X射线辐射剂量却只有原来的1/10,大大减少了患者接受的剂量。 
          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美剧的R.H.Morgan就提出了利用电视观察X线透视的方案。1951年R.H. Morgan和R.E.Sturn发明了荧光屏上影像经过施米特透镜,然后再用 超正析摄像管的电视装置。1952年,影像增强电视系统的研'制成功为提高影像亮度和 清晰度,降低X线的辐射剂量做出了巨大贡献,使x线渗断实现r“明室观察,隔室操作”的革命性E跃。控制电路采片j了新型电子器件、数字技术、集成电路、自动监视、检测装置以及计算机系统等,实现半自动和全自动控制,以及遥控透视和摄影等。 由于自动化和遥控的实现,进一步扩大了X射线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减少了辐射线的危害。于1955年由荷兰和美国制造厂商分别椎出配置5英寸增强管的X线电视装置,很快就发展成为当代的X线电视透视、电影摄影及电视影像存贮等技术。 20世纪50 - 60年代出现精良的光学刚像转换兀件,运动范围很广的诊断床和断层 床,旋转阳极X线管的出现和商品化,为快速动态摄影具备了初步的基础。随之控制 系统出现了二钮制(kV和mAs)。时间控制精度达到0.003 - 0.001s,管电流的控制比数达到50(即20 - 1000mA)。

          5. X射线机高压发生装置技术的进程。影像增强器JⅢ现,对X射线控制系统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20世纪60年代以后,X线的诊断能力在一定条件下不再单纯信赖X线管的瞬时容量,而是取决于所应用的x线影像增强器、大面积电离摩、瞄流高压开关管、调整管等。 x射线机的主机系统即工频电源- r耦变压器一高压发生器X射线管的传统形 式,已不能适应电视系统以及电子图像转换技术的发展,埘X射线机的安全防护越来越重视。这一时期世界上各大厂家开始着手研究取代工频高压变压器的办法,许多厂 家采用中频高压变压器来代替原来的50Hz丁频高压变压器。电源中频化的方案以其体积小、重量轻、便于自动化控制,并输出商质量、高稳定的X射线辐射而具有明显的优势。
          真正把中频技木应用于X射线高压发生装置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但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只能制造小功率的发生器,工作频率约400Hz。 后来日本岛津和东芝两家首先制成中频组合式X射线管头,但只限于移动式X射 线电视装置。由于功率高频晶闸管和高压工程方面的技术困难,一直没有大功率中频X射线设备出现。直到1981年德国Siemens公司才首先突破难关,推出Polyphos 30多 脉冲X射线发生器,其工作频率达6.5kHz,输出功率30kW,管头做成组合式。80年 代X射线机主要以中频机为主体。进入90年代一螳公司研制开发出高频高压发生装 置。例如日本东芝公司产品KX01050 (F)工作频率200Hz,功率50kW;荷兰Philips公 司产品Medi0 30CP/Super50CP/80 CP工作频率500Hz,功率分别为30、50、80kW。 采用高频高压供电后,X线机的高压发生器效率很高,体积和重量显著变小变轻(其体积是50Hz高压发生装置的1/5 ~1/10),日产生的X射线频谱中的有效成分得到提高,有害射线减少,透视和摄影图像清晰,另外也便于州节和控制输出波形和功率。 在发达国家X射线机已全部是高频高压发生装越,工频机U全部禁用。
          目前世界 上高频高压发生装置大功率为100kW,X射线机主机系统除了有电源补偿、kV/mA/曝光量具备预示和自动调节功能外,还采用了自动跟踪调节技术(电子反馈式数控技术),跟踪速度快,控制和显示数据准确。国内工频机仍然在使用,高频高压发生装置是在本世纪初才开始有一些厂家进行研制开发,到目前为止,实现大功率80kW。 这一新的成就使X射线机发生了一次大的飞跃。x射线机主机电路和机械结构以及辅 助装置都有了巨大的进。

          6.固体摄像器件技术的出现。固体摄像器什,由美国贝尔实验室1969年发明出来,与电脑品片CMOS技术相似,可做电脑记忆体及逻辑运作品片。固体摄像器件的主要类型有:电荷耦合型( CCD)、电荷注入删(OD)、金属一氧化物一半导体型( MOS)、电荷引动型(CPD)和双层型(PLDSS)。其中以CCD型应用为普遍。20世 纽60年代末期,美国贝尔实验窜波易尔等人发现了电荷通过半导势阱发生转移的现象,提出了电荷耦台这一新概念和一维CCD器件模型,并且预言了CCD在信号处理、 信号储存以及图像传感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1974年,美国RCA公司的512×320像元面阵CCD摄像机首先问世。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的迅速发展,CCD摄像机器件发展很快。到1986年,CCD单板彩色摄像机U取代摄像管彩色摄像机;1989年,CCD摄 像器件在黑白摄像机中占取了优势地位。近儿年来越来越多的CCD -板彩色摄像机已 经开始在性能要求较高的专业级和广播级领域巾获得应用。比起真空管,CCD摄像机 具有下列优势:光电灵敏度高、动态范围大、卒州分辨率高、几何失真小、均匀性好, 其他优势如体积小、重量轻、电压及功耗低、抗冲振、r1IS7t性高、寿命长。 CCD的感光能力和质素比PMT低,但近年CCD技术进步,其高密度可达D4.0, 比PMI高感应窗度稍低。CCD的体积。通常只有一枚普通硬币般大,当然也有一些 体积特大或小的。CCD和PMT 一样非常耐用。

          7.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的诞生(X- CT)。上述时期获得医用X射线影像的 方法基本上就是利用X射绒敏感材料记录出X射线束透过病人后衰减变化反映出的密度分布情况。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是:①把一个j维影像成像在一张两维的胶片上,将造成影像的前后重叠,丢失了大量信息;②一张胶片或一个荧光屏作为一种记录装置,由于本身灵敏度不高及不均匀所产生的噪声限制Jr分辨率,不可能记录或显示透 过射线的微小差别;③散射线的十扰进一步降低r影像质艟。 早在1940年已经开始研究投影重建幽像的努力,1940年颁布的专利Gabriel Frank描述了现代断层成像技术的基本思想。 20世纪50年后期到60年代许多科学家及医生”始研究横向断层成像方法,1956 -1958年间俄罗斯的科学家发表论文将断层图像重建问题作为诺当反变换问题进行了精 确的表述。这些基于电视系统的论文讨论了与具体实现有关的问题并提出Jr完成重建的方法。虽然这些算法的效率不高,但却提供了令人满意的性能。1961年洛杉矶市的美国神经科l轻呈William.H.Oldendorf在非常类似后来用于计算机断层成像原理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他研究的目的是确定能否能通过透射测量的方法鉴定出高密度 结构中的内部结构。
          1963年,Kuhl和Edward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提出了横向断层成像法。1967年英国EMI的中心研究实验室的Godfrey N.Hounsfield开始了台临床CT扫描机的研制。在研究模体识别技术的同时,他和Cormack相互独立地得到了可以由 测量穿过人体不同方向的X射线数据甫建人体内部结构的结论。Hnunsfield的初步计算 指出应用这种方法切片内X射线吸收系数的测量精度司以达到0 5%,比起传统射线 照相,这差不多改进了一百倍。 在进一步改进丁数据获取和再建技术后,台町供临床应用的CT设备于1971年9月安装在Atkinson - Morley医院,4分半钟即可生成罔像。1971年11月4日次 对长了一个很大囊肿的病人做的扫描,图像上町以清晰地看到病灶。
          1971年CT技术 的发明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X射线的不足。它是利用高度集中的X射线束和高信噪比的探测器,通过快速断层扫描获取大邕的信息,运用数学的方法重建出密度分辨率极 高的断层影像。这种新设备的出现,被誉为70年代X射线诊断学的一次革命。发明者 Cormack和Hounsfield荣获了1979年度诺贝尔巨学奖和其他许多奖誉。 X- CT实际上是把X射线发生器、横断体层、光电倍增设备、罔像贮存与处理技术、电子计算机、精密机械、扫描技术、自动控制等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r一台大型、精密、多学科的、高度自动化的医学诊断设备,目前已发展到了第六代。 X-CT的发展必将给X射线渗断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 相对于传统成像方式,X-CT的出现无论在技水上还是临床上都是一次革命,此 后X射线技术与应用的发展也因此而并行地平添r一条新的轨迹。限于篇幅,本书将 只着墨于传统成像方式的X射线技术.
          8.计算机X射线摄影系统(CR)的出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数宁影像,如 CT、超声、核巨学影像等相继问世。80年代又出现了核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 ( DSA)等,形成了医学影像的数字化趋势,而日进展相半快。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和产品的问市,促进了相关企业和专Hp技术人员对传统X射线技术的改进: 传统的X线摄影是以胶片作为成像介质,它集图像采集、硅汞、存储和传递多重 功能为一体,这样就限制了单个功能的改进。其大小足是动态范围有限,正确曝光水平的容许偏差很小,特别足在没有自动曝光控制的情况下就更为明显。另外,传统的x线摄影线性差,是由胶片的特性曲线所决定的。不仪如此,其密度分辨力低,只 有26灰阶。x线剂量利用率量子检出率( DQE)只有20%~ 30%,而数字成像系统 可达60%以上。 
          1974年,口水寓士胶片公司开始构架计算机X射线摄影的原理,并进行基础研究工作。1976年美国柯达公司首先开发出计算机放射成像技术( CR),而富十胶片公司 的高野正雄率先研制开发出世界上台CR机,1983年富士公司台商品CR机问肚,它解决了传统放射医学的数字化问题,但CR的发明未能带来X线摄影的全面数 字化,原计划是CR没有改变传统X线摄影检代的上作流程,性能尚不能完全满足临床 的要求。它是利用影像板( IP)上的感光物质一氟卤化钡晶体经X射线照射后,其内的电子获得能量,跃上较高的能级,引起晶体的结构发生变化。由此形成的模拟影像以潜影的形式留在了IP板上这就是次激发。
          IP板经激光扫描后,电子以荧光的形式将能量释放出来,然后回到原级,这是第二次激发。发出的荧光被光电倍增管收集,转换为电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后形成数字影像。这就是CR的成像原理。 CR技术的大特点是可以在原有的X射线机上直接实现数字化,而不用对机器进 行任何改造,或添置除激光扫描仪外的其他新设备。IP板叫像x射线胶片一样,装在特制的暗盒内多次重复使用。田此,它可眦很方便地应用在移动式x射线设备t,如床旁拍片机、移动式小C臂等,当然也町以用在所有固定式x射线拍片设备上.。 CR技术不足的足:它属于一种问接转换、间接读出方式避免不了在影像信息处理过程中存在着散刳及信息丢失等问题。而且,软性JP板在使用过程中和激光扫描仪之 间存在有机械摩擦,影响IP板的寿命(一般IP板的使用寿命约为3000 - 10000次)也 就是说,它实际上是一种消耗品,运行中需要不断更新。 9数字化X射线成像系统( DR),占临床影像检查70%以上的X射线摄影检查的数字化步伐却进展不快。
          为r解决传统X射线摄影的数字化问题,实现“无片化”的影像科,90年代后期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的研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出现了多种 类型的平呵X射线摄影探测器。平板探测器DR技术的出现是医学x射线摄影技术的又一次革命。其定义为:在不需要人工直接帮助的情况下,通过某种形式直接把透过受检者的x射线转换成能用计算机表示出来的数字化图像,并能在计算机中存储、显示出来。其具有以下特点:
          ①“不需要人工直接帮助”,提高了设备的自动化程度;
          ② 直接把透过受检者的x射线转换成数字图像,而不考虑剥x射线进行转化的具体方法;
          ③该数字刚像由计算机表示、存储和碌示。根据DR成像技术不同,可分为苴接 数字化x线成像(非晶硒)、间接数字化X线成像(非晶硅)、CCD成像、线阵扫描探测器成像等。 
          DR与CR的区别就在于X线采集和影像转换方式的不同,同时DR较之CR具有更 高的空间分辨率、更高的动态范嗣和DQE、更低的X射线照射剂量,图像层次更丰 富,在曝光后几秒内即可显示图像,大大改善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10.直接数字化X射线成像技术(DDR)。在CR、DR昀基础上,90年代开始发展 的直接放射成像技术则是采用一种新型的平板探测器将有关信息直接转换成数字信号 输出,使传统放射影像学的数字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前景。直接数字( DDR)早 由美国Sterling公司开发并投入市场。其检测器呈板形,又称为平板探测器(FP)固定于立式胸片架或平床的滤线器中,外形与普通X线设备无任何区别。
          在曝光几秒钟 即可显示图像,无需暗盒。 实际t直接成像在20世纪80年代即开始研制,但直到1997年才由Sterling公司正 式推向用户,美国CE公司的平板探测器是目前通过FDA认可的产品。尽管发展 历史不长,但是其优良的成像质量,快捷的工作效率使它成为数字化发展的先驱,成 为未来数字化成像的主流。 DDR与CR、DR成像原理不同之处是,它是一种X线直接转换技术。利用硒层或碘化铯光电二极管直接把X线光子转换成摸拟电址供数字化。所有过程全部在平板探测器内完成。转换的简单化,不仅缩短r成像叫间,电使x线光子信号的损失降到了低限度,并且减少了噪声的产生,故图像质艇有J大幅提高。

          11.数字减影血符造影技术( DSA)。在数字X射线系统的基础上,应用成功、 且具代表性的成果是利用数字减影技术进行血管造影的研究,它的啦新意义使得血管 造影临床诊断能够快速、方便地进行,促进了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DSA)是常规血管造影术和电子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由于普通的血管造影刚像是由很多的解剖结构(如骨惴、肌肉、脂肪、 血管及气腔等)的影像相互重叠而成,要想单独观察I血管较为困难,为此,早在20世 纪60年代就出现了X线照片减影术。主要用于脑血管造影,它是将刚部位、同体位的 血管造影片与平片进行光学减影,从而获得仅有血管显示的图像,阿茈他非血管结构 的背景均被消除,这种方法操作繁琐而且对比较差。70年代以后,随着电子计箅机的发展,DSA很快被作为一种新的检查方法引入了放射诊断,80年代初,成批的DSA系 统被生产出来投入应用,由于E只前很少量的造影剂就可以立即获得图像,以及可以应用细小直径的导管进入分支血臂进行造影,u伯¥决渗断及治疗所遇到的问题,HDSA具有安全、痛苦小、时间短,作为一种改进的血管造影方法。 
          DSA系统有多种形式,以常用的时间减影方式为例,典型的DSA系统使用影像增强器将X线信号转化为TV视频信呼,这个视频信号经A/D转换器数字化后,送至图像存储器中,有两组这样的存储器分别存储注入造影剂前的作为掩模的图像一背景, 及一个稍后一点时问获得的、困m骨内注入了造影剂而包含了对比信号的造影图像, 在运行期间将这两组图像的数字信号一一相减后,由于背景上的所柏骨、软组织、导管、气体等均被减掉,从而得出l札符存在的数字信号,这些数字信学经滤波、平均后可随时调用,还可将这些图像和信≯储存在视频硬拷吼、胶片、软盘、谧带或视频磁 带等J,以便阵期保存。

          12. RIS、PACS系统。RIS是在医学影像日益受到临床重视、更多的医学影像装备应用于临床这一背景下出现的,早RIS只局限于放射科对抖室内部信息的管理,仇 很快地对医学影像、其他诊断信息、其他相关信息的管理需求越来越迫切,相继出现 了PACS(医学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HIS(医院信息系统),相关的标准也陆续得到 认可和使用,如今DICOM3 0(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标准)和}HL7(医疗电子信息交换 标准)已成为相关领域的主流标准。 借助于PACS,医学影像在临床匕的应用更加有效。
          90年代,RIS、PACS系统在医院中的应用,使X射线机诊断终于可以与其他数字影像没备实现融合,通过一系列的 配准及处理,可以从来自多种医学影像漩备的图像挖掘出更多有意的诊断信息,从另 一角度讲,RJS、PACS系统在现代医院巾推广与应用,使医院才有条件逐渐实现无胶片化和远程协助诊疗。反过来RLS、PACS系统的完善与需求不断提高,必然促进X射 线机技术水平的提升和进一步的发展。未来X射线机将是与其他影像诊断设备融合并 是临床诊断中不可或缺的设备。图2-1是各时期X射线机技术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