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行业资讯 > 三中全会:鼓励社会办医 期待市场从“基础”到“决定”

三中全会:鼓励社会办医 期待市场从“基础”到“决定”

文章来源:健康报发布日期:2013-11-19浏览次数:23254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全文发布,引发卫生计生领域对于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探讨和思考进一步升温。很多业界人士认为,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改革思路,在包括医药卫生在内的社会事业领域同样适用,特别是《决定》关于鼓励社会办医多项举措的细化,更是为公立和民营医疗机构的相互衔接、竞争择优提供了加速器,明确了时间表。

 


 

  引入市场就不能太保守
 

  虽然《决定》对于如何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的论述主要集中于经济体制改革段落,但多位卫生计生人士都认为,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其背后预示着政府执政理念的重大变化,尤其是医药卫生市场中,医务人员的收入、药品、器械、耗材等各种因素都在市场化,医药卫生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能全然脱离于大的市场范围之外。

  作为全国医改的排头兵,安徽省的人均卫生费用比全国平均水平的257元少了整整100元,每千人口床位数比全国平均水平的4.2张少了1张,医护人员配置也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安徽省卫生厅厅长于德志认为,在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仅靠政府投入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因此在政府保障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基础上,其他领域都必然允许社会资本非禁即入。

  《决定》提出,“社会资金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于德志说,下一步安徽省将在引进社会资本方面进一步放宽政策,特别是要大力发展高水平的专科医院,缓解现有大型公立医院的压力,着力解决老百姓到大医院看病难问题。

  于德志认为,要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就不能太保守,公立医疗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要取长补短、合理竞争,不管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也不管是新建还是参与公立医院改制,只要满足基本条件的社会资本,都要不设限制,敞开大门欢迎。

  从2010年国务院58号文件,到近期的大力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再到三中全会《决定》,和睦家医疗集团副总裁、北京和睦家医院院长盘仲莹感到,国家密集发布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政策,给社会资本办医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但并非政策一出台所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关键还是要解决新旧体制衔接的“后一公里”。

  利用好医保的经济杠杆作用
 

  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所长代涛认为,必须正确处理医药卫生事业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要解决市场机制发挥失灵的地方,比如医疗服务价格长期严重扭曲,同时也要更加积极稳妥地探索改变政府作用越位、错位和缺位现象。

  北京市卫生局局长雷海潮认为,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核心在于要围绕需求设计供给,也就是让医疗服务的内容、项目和方式更好地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比如,在卫生服务要素配置上,应更加注重根据老百姓的疾病谱来设计医务人员的培养培训体系,注重边远地区、城市新建小区的医疗资源配置。尤其是针对老百姓既有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又有高端特殊需求的现状,卫生计生等相关部门应通过信息披露、制定规划和政策引导等方式,把老百姓关于特殊服务的愿望明确、及时地告知有能力的社会投资者,从而营造一个公共资源围绕基本转,利用社会力量提供高端服务的活跃的市场氛围。

  于德志说,由于担心过度市场化出现的不良反应,过去的卫生行政管理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微观效益的管理上,在引入社会资本方面,政府往往用“严把准入”替代“日常监管”。随着《决定》关于“整合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等政策的明确,政府管理职能的重点必然从过去的组织医疗服务提供,转变到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上来,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则是实现有效监管的重要手段。

  于德志认为,通过医保制度中的医保目录增补、基本服务包内容设定、费用报销比例、定点机构规范等支付方式的调整,政府可以利用医保的经济杠杆作用,变过去的微观运营管理,为通过医保制度来规范医疗机构的行为、质量和价格,进而引导各类医疗机构自主改革、公平竞争,切实保障患者的利益,这实际上也是在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药卫生宏观调控。

  雷海潮认为,要促进社会办医力量的壮大,还应大力发展健全商业健康保险。按照“十二五”医改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15年,全国卫生总费用将达到4万亿元,社会办医机构的门诊和住院费用起码应占到这一费用的20%份额,也就是8000亿元,而现在商业保险才800亿元,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和发展潜力。

  多点执业不能“无组织无纪律”

  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限的篇幅里,《决定》再一次重申了“允许医师多点执业”的改革决心。现在加拿大某大学附属医院工作的张松伦,曾经是一家公立医院的医生,后来又从事民营医院管理10多年。对于这一提法,他并不感到陌生,但《决定》的发布还是让他格外振奋,并跃跃欲试地打算以投资方兼管理者的身份,在国内建立一家新的民营医疗机构。

  张松伦认为,人才问题一直是困扰民营医院发展的大瓶颈,允许医生多点执业的再一次强调,是对民营医院大的支持,也是重大的利好消息,但问题是如何很好地执行和落实。

  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饶克勤也认为,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关键在人才,一家发展势头良好的民营医院必须拥有医生团队和人才梯队。目前,虽然我国社会资本办医的数量远超公立医疗机构,但医疗总服务量的90%仍由公立医院完成。民营医院可以从大医院挖到一个医生,但很难挖走一个稳定的团队。

  于德志认为,社会资本要举办高水平的医疗机构,具备和公立医院竞争的能力,必然需要医师多点执业制度的推行。要充分、合理地释放优质医务人员的剩余服务能力,接下来就必须探索多点执业的可行方式和模式。从医改已有的实践经验来看,让有意愿多点执业的医务人员到所在医院备案的方法和让医务人员成为完全自由职业者的开放设想都不可取,多点执业的实施细则必须有组织、有计划、相对有序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