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政策法规 > 引入多种资本是医改推动的外力

引入多种资本是医改推动的外力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报发布日期:2014-02-17浏览次数:20659

         据卫计委工作会议新消息,2014年要在原有17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基础上,保证每个省至少有一个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同时,县级公立医院从批的311个试点县增加到1011个。至此,公立医院改革在城市和县域两条战线上全面铺开。 
         新医改负重五年始行至此,殊为不易。回望来时路,主导改革的政府与作为改革对象的医院,均有倒不完的苦水,双方的纠结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钱谁来出?医改的核心目标是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解决民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而其中症结在于药价太高、医院太少,显然,破除“以药养医”势在必行,但医院收入减少后完全靠财政来补贴,地方财力又难以为继。这是一个不断循环而内部封闭的矛盾体,没有外力的介入看来势难破局。 
         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11年公立医院的药品收入平均在3500万左右,占总收入8800余万的40%以上;三级医院的药品收入则平均超过2亿,在总收入中更是占据半壁江山。公立医院如果降不下药价和检查费用,做不到公益性,就不具备继续由地方政府提供补贴的资格,也就不能打着政府旗号继续在市场上牟取暴利,不公平地与其他市场主体竞争;反之,如果公立医院做到了公益性,地方政府却无法提供其安身立命的资金,也该检讨自身有无能力继续管理医院,不能把着权力不放,任由好苹果变成烂苹果。 
         道理很容易讲通,但现实中却不一定是那么回事。 
         从国家发改委历年公布的降药价成果来看,医院似乎做得不错,虽然苹果的口感依旧不那么好吃,服务质量继续差强人意,但至少剔除了坏的部分还可以入口,看病贵的核心问题得到部分缓解。反观另一方,一些财力雄厚的地方还暂时看不出麻烦,仍然力挺公立医院,但另一些地方政府已经视公立医院如鸡肋,食之无味,无利可图,弃之可惜,恐失权力。如此瞻前顾后,即便是一篮好苹果,也会在不知不觉间失去香味、慢慢腐坏。到那时,民众不仅吃不上好苹果,恐怕连享受基本的医疗保障都觅之无处。 
         中国医疗市场的供给不足是个老大难问题,虽然截至2011年公立医院有13539家,民营医院达到了8440家,但床位数前者是后者的近8倍,卫生人员数则相差近10倍。到2013年3月末,中国民营医院已经发展到10166所,占全国医院数量的比例达到43.24%,但在诊疗人次上仅为6003万,占全国医院门急诊诊疗人次的10%。垄断滋养了骄横,温室育不出雄鹰。如何破局?理论和现实都已经给出了答案,引入外来资本,改造公立医院,让市场更有竞争,这就是外力。 
         公立医院从初完全由政府养活,到后来因政府难堪重负推行医疗产业化,导致其过度市场化,再到现在回归公益性要求政府补贴,一个轮回下来始终像个无法断奶的孩子。而如父母般施加溺爱的政府之所以别无选择,是因为自始至终他们几乎只有这一个孩子。同理,如果偌大的医疗供给市场中,民众只看到一类产品提供者,只接触到一种服务态度,只有一个消费选择,那其实就是别无选择,只能被迫接受。 
         关于这一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说得很清楚,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市场。这种市场之力,绝非当初公立医院携行政权力过度攫取经济利益的垄断市场,也非如今完全依靠财政补贴而不靠提供优质服务来盈利的寄生市场,而是一个与民营医院、各路资本以及地方政府保持恰当关系的自由法治市场。 
         实际上,眼下这种市场正在生长,参与者、竞争者、逐利者、监管者同时守候在公立医院门外,等待政府开启一场打破垄断、践行承诺的竞赛。在这一切刚刚萌生之际,亲如父母的地方政府,准备好了吗?“一把手”、卫生局和社保局准备好迎接权力的下放,观念的解放以及市场的开放了吗?要知道经营一家医院无论如何都是一场冒险,政府的角色可不是袖手旁观,需要一步步打造起一个平等、自由和竞争的医疗市场环境,也需要一条条重新梳理和审视现有法律法规对新生事物的歧视和阻碍。发改部门、食药监管部门准备好换一种思路去管理这个市场了吗?当公立医院不再公立,医药费用又亟待控制时,用什么去善待提供诚意的服务者,同时去惩罚破坏游戏规则的人?

         城市和县域的医改仍在继续,中国也许不需要那么多的公立医院,但不会拒绝管理得当、服务优良、效益良好的医院,不管是公立的还是民营的,这是一个大舞台,空荡荡的又像什么样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