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政策法规 > 六部门印发《“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明确了哪十二项重点任务 B

六部门印发《“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明确了哪十二项重点任务 B

文章来源:国家卫计委发布日期:2017-06-09浏览次数:166

 到2020年,建立更加协同、高效、开放的国家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体系,部分重点领域的基础前沿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针对重点人群和重大疾病的防控技术获得重要突破,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能力显着增强,医疗服务供给质量明显改善,健康保障模式转型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快健康产业发展、助推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二)具体目标
1. 科技创新能力显着提升

着力突破20-30项前沿、关键技术并转化应用,在医学、再生医学、协同医疗、智慧医疗、整合医学等若干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和自主创新优势,攻克一批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新技术和新产品。
2. 创新基地平台不断完善

在明确定位、分类整合的基础上,优化布局卫生与健康领域研发基地和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统筹布局国家医学大数据及样本资源库等平台基地,建成覆盖100万健康人群和10个重点疾病的大型人群队列,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一批医学科技辅助创新平台、中医药科技平台和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推动部门和地方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的建设。
3. 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充分发挥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及优势企业等转化主体的作用,针对重大疾病和重大健康问题形成100项左右诊疗规范、技术标准、临床路径和防控策略,构建系统化、机制化的普及推广网络,建设一批国家和区域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基地,实施一批适宜技术示范项目,面向基层推广应用100-150项新技术,开展医学成果转移转化培训30-50万人次。
4. 支撑健康产业发展

突破新药发现、高端医疗器械、个性化健康干预等关键技术瓶颈问题,研制20-30种创新药物,开发一批新型医疗器械、康复辅具、可穿戴设备、生物医用材料等健康产品,形成20-30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健康品牌企业集群,引领构建医养康护一体化、连续性的健康保障体系,推动新型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四、重点任务
围绕健康中国建设需求,结合国家科技计划改革总体部署,通过“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地与人才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的实施,加强基础研究和医学前沿技术研究,组织重大疾病防治、重点人群健康保障和健康风险控制技术研发,研制新型药物和医疗器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卫生与健康科技保障示范。
(一)加强应用基础研究

以解决人体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关键科学问题为目标,聚焦个体发育、衰老调控、免疫、代谢、脑科学、环境与健康、心理健康、人体微生态、干细胞和再生医学、中医药等方面的关键医学问题,加强部署基础研究,探索疾病发生与发展规律,为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提供理论基础。
专栏1:应用基础研究

1. 个体发育基础研究。围绕胚胎-胎儿-儿童个体发育分化的重要阶段,研究发育的时程性调控机制,个体发育和再生过程中细胞分裂、迁移、凋亡等生命现象的机制,以及常见出生缺陷疾病的遗传学病因和发病机制等。
2. 衰老调控机制研究。研究衰老过程中的营养代谢异常和生物节律的关系,衰老与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寻找器官衰老的新靶标,开展生殖系统衰老与调控研究,提出延缓衰老过程的新策略。
3. 医学免疫学研究。研究免疫细胞分化发育与功能调控机制,免疫识别、免疫记忆的分子机理和本质特征,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相关的急慢性炎症的免疫学基础。
4. 人体代谢基础研究。研究人体代谢功能稳态维持及失调机制,重点关注疾病代谢模型建立、人体代谢组学研究、糖脂代谢异常调控、消化道内分泌功能调节、营养与代谢、微量元素的作用及稳态调节等研究。
5. 脑认知与相关脑疾病研究。开展感知觉、学习和记忆、注意和抉择、意识和语言等脑认知功能研究,发现幼年期发育性脑疾病、中青年期精神类疾病、老年期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特异生物标记物和治疗靶点,开发神经活动检查、操控、基因调控以及功能成像等新技术。
6. 环境与健康相关基础研究。研究自然环境中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等有害因素对人类机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明确大气污染、高寒缺氧等因素的早期生物效应及其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环境相关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等。
7. 心理健康相关基础研究。针对环境、基因、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早期诊断生物标记物、临床诊疗改进、认知康复等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为高危人群筛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个体化干预等提供理论依据。
8. 人体微生态研究。结合现代生命组学和大数据技术,建立中华民族典型人群的健康与疾病微生物组标准数据库和菌种库,开展微生态菌群对免疫、代谢等系统的作用以及分子调控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9.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研究。开展胚胎干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等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规模化培养等基础与临床研究,以有效性、安全性和可控性为导向实现组织与器官再生,改善或恢复损伤组织和器官的功能。
10. 中医药基础研究。以中医临床实践为基础,结合多学科高新技术,开展脏腑经络理论、证候与辨证论治、经穴特异性及针灸治疗机理、中药药性理论、方剂配伍理论、中药单方或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中医康复养生理论等研究,阐释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核心理论的科学内涵,揭示其生物学基础,阐明其系统思维模式,丰富发展中医药理论体系。
11. 运动与健康基础研究。开展运动对各器官结构、代谢、功能的影响以及相关疾病防治基础研究,探索力、声、光、电、磁等刺激对人体的作用机制,开展运动对中青年抑郁症的防治基础研究以及运动对神经退行性疾病认知障碍的干预作用研究。
(二)推动前沿技术创新
把握生物、信息、工程等科技前沿领域的发展趋势,加快引领性技术的创新突破和应用发展,攻克一批急需突破的先进临床诊治关键技术。重点部署生命组学、基因操作、医学、医学人工智能、疾病早期发现、新型检测与成像、生物治疗、微创治疗等前沿及共性技术研发,提升我国医学前沿领域原创水平,增强创新驱动源头供给,加快前沿技术创新及临床转化。
专栏2:前沿技术创新
1. 生命组学技术。基于生命组学技术发展新型疾病诊治技术与产品,重点发展新一代测序技术和其他分子诊断技术,建立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数据库,发现可用于疾病诊断、预测、预警和疗效评价的标志物。
2. 基因操作技术。开展基因编辑及合成生物学等技术研究,探索新技术在模拟人类疾病、异种器官移植、提高细胞对病毒的免疫力、赋予细胞抗癌能力、加速疫苗和药物的研发进程等方面的应用潜力。
3. 医学技术。建立百万健康人群和重点疾病人群的前瞻队列,建立多层次医疗知识库体系和国家生物医学大数据共享平台,重点攻克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组学研究和大数据融合分析技术等医疗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重大疾病早期筛查、分子分型、个体化靶向药物治疗、靶向外科手术、疗效预测及监控等化解决方案和支撑技术。
4. 医学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医学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研究,开发集中式智能和分布式智能等多种技术方案,重点支持机器智能辅助个性化诊断、治疗辅助决策支持系统、辅助康复和照看等研究,支撑智慧医疗发展。
5. 新型检测与成像技术。开展高分辨医学成像、功能与分子影像、无创生化指标检测等技术研究,发展生物标志物高灵敏检测、液体活检、即时检测、病理组织快速分析、全自动快速病原微生物鉴定、传染病溯源鉴定等技术,加快检测与成像技术突破。
6. 疾病早期发现技术。加强慢病筛查预警技术及传染病溯源鉴定技术研究,加快发展高通量、快速、灵敏、特异、经济的疾病筛查与预测预警技术,提高重大疾病的早期发现能力。
7. 生物治疗技术。加强干细胞和再生医学、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生物治疗前沿技术的临床应用,创新治疗技术,提高临床救治水平。
8. 微创/无创治疗技术。运用影像技术与设备、机器人以及微创手术器械、分子靶向外科术中导航等创新成果,开展介入治疗、内窥镜辅助治疗、新型物理治疗、肿瘤切缘识别等研究,减轻患者痛苦、减小副作用并提高疗效。
9. 康复辅助技术。研究功能障碍患者运动、行为、生理与心理特征,突破康复辅具普适与个性化适配技术、运动意图识别、感知增强与控制、神经-机器接口等关键技术,探索康复训练模式与效果评估方法,研发新型肢体康复机器人、虚拟康复训练系统等产品。
(三)提升疾病防控水平
聚焦威胁国民健康的疾病,加强疾病防控技术研发,开发一批急需突破的临床诊疗关键技术,大力推动医疗新技术转化应用于临床,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形成一批诊疗技术规范,提高诊疗技术水平,优化疾病防控策略,显着提升重大疾病防控能力。
专栏3:疾病防控研究
1.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聚焦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神经精神疾病和肾脏疾病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慢病,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控中的瓶颈问题,研发30-50项先进诊疗技术和50-80项基层适宜技术,建立10-20个区域重大慢病临床大数据中心和流行病学监测大数据中心,建成包括至少300家市级医院和800家县级医院的覆盖全国、运行高效的研究协作网络,有效控制重大慢病发病率、死亡率和疾病负担。
2. 重要传染病防控研究。继续实施“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聚焦降低“三病两率”和提高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能力的科技瓶颈问题,以创新性的技术、方法、策略、产品为主要攻关方向,着力发展预防乙肝病毒感染者向肝癌转归的新技术和新策略,进一步发展适合我国人群的艾滋病综合治疗方案和新型预防与干预技术,着力开发肺结核的实验室诊断新产品和新技术,在敏感性、特异性方面实现突破。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综合技术网络体系建设,形成聚焦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平台和基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我国传染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控制水平。加强细菌耐药风险评估、新型抗生素及替代品、疫苗、临床耐药菌感染诊断、治疗与控制等相关技术和产品研究。
3. 常见多发病防控研究。围绕消化系统疾病、血液和免疫系统疾病、眼耳鼻喉疾病、口腔疾病、皮肤病、地方病和职业病、妇儿疾病及老年退行性疾病等常见多发病,突破一批防控关键技术,研究筛选80-100项安全、有效、经济、适用的适宜技术,研究规范化诊疗方案,提高常见多发病防控水平。
4. 生殖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