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政策法规 > 抢抓机遇 科学谋划 持续深化武汉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抢抓机遇 科学谋划 持续深化武汉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文章来源:新华网发布日期:2018-03-19浏览次数:237

编者按:新时代,新征程。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各地纷纷加快探索特色医改之路,不断增进群众健康福祉。地方医改取得哪些成绩,下一步将有哪些重要规划?新华网特别推出“医改新进程”专栏,聚焦各地医改新亮点。

 

武汉市紧紧围绕深化改革目标和要求,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积极探索符合武汉实际、体现武汉特色的改革路径。

 

强化办医主体地位,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一是推进管办分开。武汉市政府成立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下设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目前已成立市医管中心筹备专班,积极谋划,履行政府办医职能。二是强化办医主体地位和作用。武汉市医管中心筹备专班围绕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要求,对市属医院进行分类指导,实施战略管理,制定医院章程,健全医院决策机制、财务资产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三是建立总会计师委派制度。向公立医院试行委派总会计师,负责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协助院长对医院的经营管理、业务发展、基本建设以及资本运营等重大事项作出决策。目前市中心医院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已委派总会计师。四是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市属12家公立医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对编制的全口径预算数据实行备案制管理,将公立医院所有财务收支,包括医院医疗业务收入和支出,都纳入财务预算管理,全面控制医院运行成本。

 

破除以药补医,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

 

一是取消药品加成。531日,对武汉地区139家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药价直接下降15%。二是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从201621日起,先后3次实施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共调整4大类4197项价格中的2623项,顺利完成了我市一、二、三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工作,所有提升部分均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力求不增加患者负担。价格调整对取消药品加成造成政策性亏损的平均补偿比例达到85%左右。通过市、区属36家公立医院2017112月的运营指标与去年同期相比,初步实现了“两控、两降、两升”(控制门诊及住院患者人均费用不合理增长,降低药占比、耗材占比,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和增强群众改革获得感的目标。

 

改革药品耗材招采机制

 

药品带量采购试点工作,批6个品种18个品规严格执行“两票制”(药品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开一次发票,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开一次发票)和“30天回款”机制。推行药品购销票据管理规范化、电子化。带量采购药品价格平均下降28.94%55家市、区管公立医院“两票制”执行率,截至1025日,全市带量药品采购金额为5179万元,药费同比下降28.22%,为老百姓节省看病资金2036万元;第二批直接挂网药品16个品种20个品规已于9月完成招标议价工作,高降幅24.66%

 

推进医用耗材网上阳光采购,分3批完成高值医用耗材集中招标,中标价格较既往采购价格平均下降29.4%,高降幅达73.76%,物资采购节约率达12.68%,同步推进低值医用耗材挂网限价采购,与采购前在用产品使用价格相比,年节省采购金额约3.7亿元,为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腾出更大空间。

 

改革医保制度,完善保障体系

 

一是提高参保率。全市职工医保参保人数达到446.5万;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到469.4万。二是不断提升保障水平。2017年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年度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24万元和13万元。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综合报销比例从70%提高到75%。门诊治疗重症疾病的病种数增加到26种,各病种年度高报销限额增加40%。三是实施医保制度改革。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新农合和居民医保合二为一,469.4万城乡参保人员待遇总体提升。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市26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省内异地就医、跨省异地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和起付标准,将双向转诊起付标准连续计算,转院治疗的视为同一次住院,引导参保人员合理就医。开展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进按病种付费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试点,完成100个单病种付费数据测算,确定21个日间手术病种。四是织牢人民群众治疗的安全保障网。强化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健康扶贫工程的通力协作,实施各类“兜底”保障。

 

构建医疗联合体,推进分级诊疗

 

一是推进医联体建设。中心城区组建了19个紧密型医联体,新城区建立10个医疗共同体,覆盖11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4家医院建立了远程医疗系统,全市医联体内上转病人3万余人、下转1.2万余人,转诊人数同比增长28%,双向转诊机制初见成效。二是在汉部、省属大型公立医院探索在新城区通过新建、托管等形式构建医疗集团,优化新城区医疗资源,打造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利益共同体、管理共同体。同济、协和、省人民等医院分别托管了新城区区属医院或新建了院区,使新城区迅速拥有现代化综合性医院,快速树立品牌。三是打造跨区域专科联盟。牵头成立“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全国中西医结合医院联盟”、“长江中游皮肤科联盟”、“长江中游输卵管疾病介入联盟”,形成补位发展模式,拓展医疗市场,造福周边患者。四是开展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建设。我市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的医院数量居全国第二,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由3.55%下降到2.12%。推进卒中中心建设,确定了首批武汉地区9家卒中中心和7家初级卒中中心,并纳入“武汉市卒中急救导航地图”定点医院,使卒中患者能在短的时间内通过120急救系统转运到卒中中心,提高了救治效果。

 

政府办医体制需要完善,“三医联动”有待加强

 

尽管医改取得了一定进展和初步成效,但离国家和省市要求、离广大群众的期待还有明显差距,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破解。主要表现在全市卫生工作面临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与卫生事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政府办医体制需要完善,“三医联动”有待加强等方面。

 

下一步,我们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抓住战略机遇,勇于变革,勇于创新,进一步落实责任,细化措施,以“健康中国”、“健康武汉”建设为契机,树立大健康、大卫生的观念,全面建立武汉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征程面临许多重大挑战。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省卫计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真抓实干,更加注重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更加注重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坚持不懈地推进武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