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张连生教授: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治疗 | 2022老年血液高峰论坛

张连生教授: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治疗 | 2022老年血液高峰论坛

文章来源:医脉通发布日期:2022-08-09浏览次数:57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于血液内凝血机制被弥散性激活,促发小血管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着,导致组织和器官损伤;此外,由于凝血因子被消耗和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性出血倾向。那么面对DIC,临床工作者应该如何予以合理的诊断和治疗呢?在2022年7月9日举办的“第七届京医论坛—2022老年血液高峰论坛”上,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张连生教授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治疗”为题,从诊治原则和病例分享两个方面介绍了如何诊治DIC。


DIC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DIC的诊断依赖实验室检查结果,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延长以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减低能够反映凝血因子的消耗,D二聚体的升高能够反映继发纤溶的亢进。张连生教授讲解道,纤维蛋白原越低越能反映患者DIC情况的严重;D二聚体是继发纤溶的直接指标,但是严重感染、肿瘤等其他疾病状态也会引起D二聚体的升高,不能单靠D二聚体一个指标来判断DIC的进程。有条件的实验室也可以依据3P试验和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来判断是否有DIC的存在。


张连生教授表示,DIC病理生理学的机制核心在于大量凝血酶的生成和凝血因子的耗竭,治疗的关键在于首先控制原发病,减少促凝物质释放入血;其次为在补充凝血因子的同时,及时抗凝以减少凝血因子的消耗。对于DIC引起的继发纤溶亢进,张连生教授讲解道,抗纤溶药不能应用于DIC过程尚在继续的患者,而且纤溶亢进不是DIC治疗的关键,在抗凝的基础上予以抗纤溶治疗应格外慎重。张连生教授总结道,DIC治疗原则包括治疗原发病,凝血因子的补充,抗凝药物的使用和及时的支持治疗。


对于抗凝药物—肝素种类的选择,张连生教授表示,小剂量普通肝素(1万-2.5万单位/日,持续或间歇静滴)足以取得良好的疗效,且不需要实验室监测;在临床工作中,张连生教授发现更小剂量的普通肝素(25-50mg/日)也能起到抑制凝血因子消耗的作用,总之,肝素的使用量取决于凝血因子的使用量。对于选择普通肝素还是低分子肝素,张连生教授讲解道,目前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的孰优孰劣未有共识,但依据多年临床工作经验,张连生教授表示普通肝素更易使用,更能达到理想效果。


DIC病例分析


病例1

男,39岁,重症胰腺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严重出血。实验室检查:APTT、PT延长1-2倍,Fib 0.43g/L,Plt 103*109/L随后降至23*109/L,D二聚体强阳性。在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输血后,患者的出血情况未有缓解。张连生教授会诊指示,予以患者肝素100mg/24h,继续补充凝血因子。患者出血好转。


病例2

女,45岁,右下肢深静脉栓塞放置滤网同时予以尿激酶,治疗后患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阴道流血,皮肤片状瘀斑,脑出血昏迷。实验室检查:APTT正常,PT明显延长,Fib 0.6g/L-0.06g/L,Plt 80 *109/L随后降至23*109/L,D二聚体强阳性。予以肝素150-200mg/24h和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3天后病情好转停肝素,停用后出血再度加重。张连生教授会诊指示,再次予以上述治疗,患者出血好转,但3月后死于肾衰。


病例3

女,43岁,孕37周+2天,下腹痛5h以先兆临产、瘢痕子宫入院。实验室检查:PT 10.7s,APTT 33.5s,Fib 3.72g/L,D二聚体>30ug/mL。患者羊水早破呈III度污染,紧急行剖宫产,子宫下段2cm裂口,术中出血不止,血压下降,血氧饱和度70%,叹息样呼吸,休克。实验室检查:PT 26.3s,APTT >300s,Fib 0.7g/L,D二聚体>30。张连生教授会诊指示,立即切除子宫,予以肝素25mg维持静滴和补充凝血因子。患者接受相应手术和药物治疗,DIC情况迅速好转。


病例4

女,31岁,二胎,孕39周+1天,因“胎盘早剥”急诊行剖宫产手术。胎儿娩出5min后,患者出现了羊水栓塞的症状:憋气,呼吸急促,面色青紫,血氧饱和度69%,心脏骤停。实验室指标:APTT 80.6s,PT 18.5s,Fib 1g/L,D二聚体>30。立即予以心肺复苏,输血,补充凝血因子,抗凝,子宫切除,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抗感染,脑保护等治疗。患者病情无明显好转,腹腔仍持续引流血性液体,DIC未纠正。张连生教授会诊指示,继续予以肝素50-75mg/d,同时补充凝血因子。第二日患者血压逐渐平稳,复查实验室指标:APTT 38.1s,PT 16.4s,Fib 1.53g/L,D二聚体 4.32。患者2天后意识清楚,撤机拔管。


病例5

女,36岁,二胎,产后大出血,休克。实验室检查:APTT、PT延长3倍以上,Fib 0.3g/L,Plt 10*109/L,D二聚体强阳性。经抗凝、补充凝血因子、切除子宫等治疗后,APTT、PT稍微好转,Fib 0.5g/L,Plt 30*109/L,D二聚体弱阳性。患者引流仍为血性液体,腹部进行性膨隆,输血治疗但血红蛋白仍为40g/L。张连生教授会诊指示,考虑患者腹腔内有活动性出血,需要开腹进行再次止血。患者再次接受开腹止血后,病情得到好转。


病例6

男,27岁,肱骨骨折,消肿5天后手术,术前PT、APTT、D二聚体均正常。术中出血较多,大量补液;术后送回病房,创面出血、肿胀如大腿粗,患者1小时后死亡。患者死亡讨论时,张连生教授表示,该患者术后APTT、PT明显延长,Plt减少,D二聚体未升高,表明该患者死亡原因不是DIC,是凝血因子稀释引起的凝血障碍,故应予以补充凝血因子的治疗,而不应予以抗凝。张连生教授总结道,临床工作者应明晰患者是否为DIC,并准确地予以相应治疗。


总结


张连生教授总结道,DIC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从病例3、4、5中,更能明白DIC的三大治疗原则:去除原发病因、补充凝血因子、抗凝。其中不要忽视寻找原发病因,如难以控制的感染、术中不完全的止血等。此外,临床工作者应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为DIC,予以正确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