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期限是保障医疗器械安全和有效性的关键指标,《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规定"医疗器械的说明书、标签应当标明生产日期和使用期限或者失效日期"。
按照《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和《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要求》,生产企业应该在研究资料、器械风险分析资料、说明书及标签等注册文件中,明确有源医疗器械的使用期限,还应提供器械使用期限的分析报告。
1.使用期限与失效日期如何区分?
《有源医疗器械使用期限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规定,有源医疗器械使用期限是指由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注册人通过风险管理保证产品安全有效使用的期限,在该期限内产品能够维持其适用范围。失效日期是使用期限的终止,超出该日期后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性将失去保证。
有源医疗器械使用期限自器械形成产品之日起至失效日期止,应当同时考虑器械投入使用前的时间段、器械投入使用后的时间段。
国外进口器械产品变更文件说明提到:产品的生产日期是由每批产品包装日期决定,产品的有效期是由各原料的短保存时间来决定;而产品的失效期则是由每批产品生产时的原料已存在时间来动态决定的,所以生产日期+有效期不一定等于失效期。
2.使用期限的确定与评价怎样开展?
2.1 确定方式:
生产企业确定器械使用期限的方式一般有两种:
一种为企业根据评价或经验预先设定期限值,通过多种方法进行验证证明预先设定值的合理性;
另外一种为企业不预先设定期限值,通过多种方法确定器械的期限值。
2.2 评价路径:
·结构相对简单的医疗器械器械,可采取整机验证的评价路径。
对该器械进行使用状态列举,完整分析出临床使用的情况,直接进行整机的实时老化试验或加速老化试验等。实验时需参考临床使用强度和使用环境的要求。
·不适宜整机测试的复杂医疗器械或系统,可采用将器械分解为不同部件的评价路径。
首先应详细分析系统与部件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的分解方式确定整机的使用期限(如将系统分为关键部件及非关键部件、特征部件及非特征部件、可更换部件及不可更换部件、运动部件及非运动部件、电子部件及机械部件等)。
2.3 评价方法:
首先,应制订评价方案,在方案中编制器械采样计划,包括:收集器械/部件的目的、选取器械/部件的数量及理由、选择标准和需采样的批次;结合影响因素,明确使用期限评价时所采用的具体评估分析方法。
其次,应按照评价方案进行测试或通过其他过程得出结果,形成分析报告。
·评估分析方法包括:
1.对器械/关键部件使用加速老化试验进行前瞻性研究,和/或用实时老化相关性进行验证;
2.使用本器械或同类器械的经验进行回顾性研究,必须涉及样本测试、投诉历史或公开文献研究等;
3.基于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的可靠性分析方法、 模拟测试方法或其他理论及仿真计算方法。
·参考方法包括: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平均失效时间MTTF等,通常根据器械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方法、设计有效期验证试验方案,根据试验结果计算其理论有效期。但是,考虑到试验偏差及偶然情况,实际规定的器械有效期会低于试验计算值。
3.使用期限有哪些影响因素?
3.1关键部件:
·关键部件的安全有效性能(例如电解质强度、电池电量等理化特性)可能会随时间而退化;
·关键部件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导致实施预期功能的能力发生退化;
·不同的生产制造过程或生产制造过程的改变,可能对关键部件长期使用性能产生影响。
3.2使用频率和强度:
·器械或部件的临床参考使用频率,既可包括使用次数、连续工作时长等因素,也可包括一系列的临床应用场景或各种因素的组合。
·器械或部件使用期限的强度,可包含器械临床正常使用情况和极限使用情况,例如:正常/大功率运行、正常/大电压、正常/大电流等情况,也可通过极限压力测试验证器械的使用强度。
3.3 运输储存及使用环境:
评估器械和器械部件的使用期限时,应考虑随机文件中所述的极限运输及储存和使用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空气压力、可见光照、其他辐射、振动、冲击等环境及机械条件,所引发的腐蚀、老化、机械磨损、生物材料降解等影响。
3.4 清洗消毒:
清洗和消毒是器械使用中不可缺少的过程,该过程中在多次升温或干燥后产生累积效应,可能会导致器械性能退化。
3.5 包装灭菌:
不同灭菌方式(环氧乙烷灭菌、射线灭菌)和包装方式对器械使用期限会产生不同影响。除评估其对器械的影响,还需考虑各自的灭菌有效期特性。
3.6 部件维护和维修情况:
应考虑器械的维修、维护及部件的更换等因素对器械使用期限的影响。
3.7 商业因素:
销售策略、售后服务等因素,部分有源医疗器械的使用期限会受到前述因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