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新品动态 > 发现具核梭杆菌可以促进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抗PD-1治疗

发现具核梭杆菌可以促进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抗PD-1治疗

文章来源:健康界发布日期:2024-09-24浏览次数:7

在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MSS CRC)中,程序性死亡-1(PD-1)疗法的抗性是一个常见问题。然而,2024年9月19日,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团队在《Cancer Cell》上发表的研究揭示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该研究指出,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的存在能够增强MSS CRC对PD-1疗法的响应。通过将来自Fn含量高的MSS CRC患者的粪便微生物群移植到无菌小鼠模型中,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鼠对PD-1疗法的反应更为敏感。这一发现为克服MSS CRC对PD-1疗法的耐药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可能为未来的治疗策略开辟新途径。在MSS结直肠癌的小鼠模型中,无论是同种异体移植还是CD34+人源化小鼠,单独使用Fn(具核梭杆菌)治疗都能提升抗PD-1疗法的效果。研究揭示了Fn的作用机制:它在肿瘤内部产生大量丁酸,这种物质能够抑制CD8+ T细胞中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3和8,进而促进Tbx21基因启动子区域的H3K27乙酰化,增加TBX21的表达。TBX21通过抑制PD-1的表达,减轻CD8+ T细胞的衰竭现象,并增强其效应功能。实验中,通过敲除Fn中负责产生丁酸的基因,研究者发现其增强抗PD-1效果的能力也随之消失,证实了这一机制。此外,在MSS CRC患者中,肿瘤内Fn含量较高的患者对抗PD-1治疗有更好的反应,这表明Fn可能是预测MSS CRC患者对免疫治疗反应的一个潜在生物标志物。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疗法,尤其是针对程序性死亡-1(PD-1)的药物Pembrolizumab,已成为治疗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结直肠癌(CRC)患者的一线疗法。然而,大多数CRC患者(约85%)的肿瘤为微卫星稳定型(MSS),这些患者通常对ICB治疗反应不佳。因此,识别可能对ICB治疗有反应的MSS CRC患者群体是一个挑战,同时也迫切需要提高这类患者的治疗效果。

肠道菌群对宿主免疫系统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在癌症治疗中对ICB反应的差异性起着关键作用,并且与ICB治疗相关的副作用有关。例如,粪便菌群移植(FMT)已被证明可以逆转某些癌症对ICB治疗的耐药性。尽管如此,目前对于哪些特定的肠道微生物能够促进ICB治疗反应仍知之甚少。

具核梭杆菌(Fn)是一种与CRC相关的革兰氏阴性厌氧菌,其在CRC中的丰度与肿瘤进展正相关。在一项涵盖1041例CRC患者的研究中,Fn的丰度与MSI CRC中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呈负相关,而在MSS CRC中则呈正相关,这表明Fn可能对CRC的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产生不同的影响。尽管如此,Fn在MSS CRC中如何调节ICB治疗反应的具体机制尚未被充分研究。

微卫星稳定型(MSS)结直肠癌(CRCs)通常对抗程序性死亡-1 (PD-1)治疗具有耐药性。

2024年9月19日,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团队在Cancer Cell(IF=48.8)在线发表题为"Fusobacterium nucleatum facilitates anti-PD-1 therapy in microsatellite stable colorectal canc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具核梭杆菌可以促进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抗PD-1治疗。该研究发现一种CRC病原体,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矛盾地使MSS CRC对抗PD-1敏感。与Fn含量低的MSS结直肠癌患者的粪便微生物群移植(FMT)相比,来自Fn含量高的MSS结直肠癌患者的粪便微生物群移植(FMT)给携带MSS结直肠癌的无菌小鼠提供了抗PD-1的敏感性。

在携带MSS结直肠癌的小鼠同种异体移植物和CD34+人源化小鼠中,单Fn给药也增强了抗PD-1的功效。在机制上,肿瘤内Fn产生丰富的丁酸,抑制CD8+ T细胞中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 3/8,诱导Tbx21启动子H3K27乙酰化和表达。TBX21通过转录抑制PD-1,缓解CD8+ T细胞衰竭,促进效应细胞功能。敲除Fn中产生丁酸的基因可消除其抗PD-1增强作用,从而支持这一观点。在MSS CRC患者中,高肿瘤内Fn预示着对抗PD-1治疗的有利反应,表明Fn是MSS CRC免疫治疗反应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疗法已成为有前途的癌症治疗策略之一Pembrolizumab靶向程序性死亡-1 (PD-1),已被批准作为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结直肠癌(CRC)亚组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然而,85%的CRC患者是微卫星稳定型(MSS),由于反应性不一致,不适合接受ICB治疗。对可能对ICB治疗有反应的MSS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分层仍然具有挑战性,并且迫切需要提高其疗效。肠道菌群对宿主的免疫系统有深远的影响因此,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在不同类型癌症的ICB治疗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及ICB治疗相关的副作用,这并不奇怪肠道菌群的操作,如来自应答患者的粪便菌群移植(FMT),已被证明可以逆转黑素瘤中ICB治疗的耐药性。然而,驱动ICB反应的肠道微生物仍然知之甚少。Fn是一种革兰氏阴在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MSS CRC)患者中,具核梭杆菌(Fn)的丰度与肿瘤细胞表面的程序性死亡-1(PD-1)表达水平呈负相关。研究发现,在MSS CRC的人源化小鼠模型里,Fn能够有效减轻CD8+ T细胞的耗竭现象,从而增强抗PD-1治疗的效果。在无菌环境中,单独定殖Fn的人源化小鼠同样显示出了对PD-1阻断治疗的敏感性增强。从机制上来看,Fn产生的代谢物丁酸作为一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能够在Tbx21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增加H3K27的乙酰化,激活Tbx21信号通路,进而抑制PD-1的表达和CD8+肿瘤浸润性T细胞(TILs)的衰竭。相比之下,无法合成丁酸的Fn突变体则未能在CD8+ TILs中产生相似的效应。这些发现揭示了Fn在提高MSS CRC对抗PD-1治疗反应中的关键作用,并可能成为预测结直肠癌患者对抗PD-1治疗反应的潜在生物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