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业界动态 > 青蒿素产业成垃圾产业 诺华身影隐现其间

青蒿素产业成垃圾产业 诺华身影隐现其间

文章来源:竞争力发布日期:2008-01-30浏览次数:68381

国际医药巨头瑞士诺华,2007年在中国却身陷青蒿素“毁约门”,不仅丧失了中国青蒿素产业的好评,而且招致中国政府调查和怀疑。

  2007年6月,四川裕通生物技术公司(下称“裕通生物”)代表18家四川和重庆的企业联合向诺华中国总部发出公开信,称在其“鼓励”下,企业投产青蒿素原料生产,诺华制药没有按照口头承诺兑现青蒿素原料采购订单,如今因为没有订单而陷入生产困境。
 
  裕通生物负责人称,2005年,诺华市场部和成都办事处的相关人士相继对当地的青蒿素生产企业进行了考察,希望这些企业能够好好生产青蒿素,并口头承诺在今后会对其进行认证后,下订单采购。但是现在诺华的订单出来了,却只有55.5吨,还不到国内企业产能的三分之一。

  这封公开信吸引了多家传媒注意,一时间诺华不履行承诺,“抽薪青蒿素产业”的报道到处都是。对此,诺华中国区予以完全否认。在发给采访记者的信中,诺华称其实是中国企业找上门去提供青蒿素,诺华没有做任何承诺。

  接下来,嗅到其中阴谋气息的媒体反复调查,向读者揭示了在短短3年内,中国的青蒿素产业如何从“希望产业”蜕变成为“垃圾产业”,其中,诺华的身影隐现其间。

  据报道,青蒿素是我国在世界首先研制成功的一种抗疟新药,它是从我国民间治疗疟疾草药黄花蒿中分离出来的有效单体,是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究开发并在国际上注册的为数不多的一类新药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为治疗恶性疟疾真正有效的药物。中国企业如华立、复星等,在控制原料产地的基础上,正在发展药品研发优势,进入WHO采购目录,和诺华直接竞争。

  2005年,诺华因为原料不足,开始到中国“圈厂”,考察原料供应商。而就在2004年到2005年间,中国突然开始炒作“15亿美元的青蒿素市场”,据说这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诺华公司提供的数据预测的。不仅媒体宣传热炒,地方政府也推波助澜,把青蒿作为地方经济的“新增长点”,把原本是野生的药材当成经济作物向农户宣传推广,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专门成立了“青蒿办公室”以便加大推广力度。当时,国内100余家药品生产企业开始投资配置每条上千万元的生产线。

  在这场投资竞赛中,据称诺华公司也起了很大作用。一位四川青蒿素企业负责人坚称,当时诺华公司相关工作人员确实向一些中国青蒿素原料企业表示,如果能够建立工厂和基地,就会与这些企业签订长期的供货合同,为了诺华的话他们花了上千万元建厂。

  然而,如此多的企业进入青蒿素产业淘金导致了恶性竞争,到2007年年中,青蒿素价格已经从红火时的每公斤8000元跌到了每公斤1350元,而生产青蒿素的成本大约在每公斤2000元左右。加之诺华这个占据中国青蒿素原料采购中六成左右份额的大客户只出了一张55.5吨的订单,国内大批制药企业生产线停工闲置,药厂、药农都抱怨叫苦。媒体称:“作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青蒿素产业,沦为跨国巨头的廉价打工仔。”中国大的青蒿素原料生产企业重庆华立公司也宣布,2007年上半年该公司预计亏损约7000万元。

  中国青蒿素企业试图通过产业协会的方式联合行动,让诺华多消化一点库存。2007年10月20日,第十一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为“青蒿素产业”特设的封闭式圆桌会议举行了,华立科泰、上海复星、云南昆药等名企领头进行了与诺华的国际协商,但是没能够和诺华达成任何协议。瑞士诺华公司中国区总裁李振福在会上表示,诺华很难突破55.5吨的采购量,无法与国内企业就青蒿素库存积压问题达成有意义的新协议。

  同时,李振福还表示,炒作15亿美元青蒿素市场与他们无关,2005年时诺华和世界卫生组织开始向中国政府和企业界宣传呼吁提高青蒿的种植和采收量是因为原料供应不足。他委屈地说:“我早就提醒中国企业不要盲目上青蒿素,诺华不应该为如今的青蒿素产业困局背负不应有的指责。”

  12月,《华夏时报》爆出,有知情人士称,“商务部已经介入对诺华进行调查,此前多家企业向商务部反映,诺华对它们进行了误导,引发大面积种植青蒿,导致价格下跌。”据称,商务部进行了取证,当时诺华很紧张。对于“诺华口头承诺”的说法,商务部某人士表示,“任何一个企业,不管是签署协议还是进行口头承诺,起码要有企业公民社会责任感”。

  目前,国家商务部正会同有关部门酝酿出台《青蒿素类产品出口秩序的管理办法》,从而规范我国青蒿素类产品的出口秩序,加强药品质量监管;同时,还将对青蒿素类产品,包括青蒿草、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原料药、衍生物药品制剂,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促进青蒿素产业的健康发展。

  由于诺华的青蒿素制剂占WHO采购量的近九成,而且作为复方制剂在非洲市场畅通无阻。但是中国青蒿素制剂企业多为单方制剂,由于抗药性已被市场拒绝,目前,华立等领头厂商刚刚在向复方制剂转型。因此,国内产业界和媒体怀疑诺华先是借在WHO采购目录中的统治地位抬高青蒿素价格,诱惑中国企业上马青蒿素,借此破除中国企业在原料产地和自主知识产权方面的竞争优势。如果商务部调查证明媒体猜测属实,诺华此举无疑是“扰乱中国产业”。

  青蒿素事小,诺华“毁约”风波对其在中国产业界和政府心目中的形象更加不利。(三联《竞争力》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