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市场分析 > 国内外二手医疗器械市场现状及有关争论

国内外二手医疗器械市场现状及有关争论

文章来源:发布日期:2008-09-12浏览次数:80793

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容量

    近年来,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而迅速扩大。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综合SFDA、中国医保进出口商会的统计和测算,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销售额保持在14%左右的增速。研发、生产企业厂家已超过1万家,企业数量增速超过13%。工业总产值超过人民币250亿元人民币。

    截止到2004年11月底的统计结果表明,全国31个省市区,有26个地区的企业数量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广东、江苏等省的增加企业数分别达到245和255个。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由2003年的9009家增加到10447家,净增加1438家,增长率达15.96%。2004年全国共注册境内一、二类医疗器械7088个,增加27%;三类医疗器械2137个,增长62%;港澳台医疗器械84个,增长110%;进口医疗器械2853个,增长51%。2001-2004年,我国共注册境内医疗器械产品29480个,其中一、二类23779个,三类5701个;港澳台医疗器械产品178个;注册进口医疗器械产品7595个。

    当然,业界也应该看到,在企业数量增长的同时,也有退出现象的存在。2003-2004年这两年间,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共退出了382家。退出企业主要是、二类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退出的比例较小。这说明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由于类医疗器械的生产门槛较低,大量企业存在的结果导致行业竞争的加剧,进而降低了利润率,不得不使一些规模小、品牌不强、服务差的企业退出该行业。普通二类医疗器械,如无自己有知识产权的产品,靠模仿或简单拼装的企业,难以进入主流企业的行列。另外,国外同类型产品的大量涌入,也给这些企业造成了强大冲击。三类产品及大型综合设备由于技术要求较高,集成复杂,小企业短时间内难以进入,因此竟争激烈度相对小一些,退出企业也相对较少。

    综合五年来,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规模容量,2000年为450亿元人民币,2004年则达到760亿元人民币。新增企业、新注册产品数量以及规模的增长,显示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快速发展势头。2004年中国医疗器械进出口总值60.60亿美元,其中进口32.83亿美元,出口27.77亿美元(数据源自海关),其中前三位情况下表1所示。进口数量较多国家还有荷兰、新加坡、英国、法国、瑞士、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韩国、瑞典等。出口国家数量和金额较多的国家和地区还有新加坡、英国、意大利、俄罗斯、中国台湾、加拿大、法国、马来西亚、爱尔兰等。

 

              表1  2004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额统计               (单位:亿美元)

进口额

出口额

地区

进口额

比率

地区

出口额

比率

美国

9.04

27.54%

美国

7.16

25.78%

日本

6.82

20.78%

日本

4.82

17.36%

德国

5.89

17.96%

德国

1.49

5.37%

    现代医学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先进医疗设备的诊断结果。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截止于2002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只有近20%的医院拥有800mA以上的X光机,35%的医院拥有CT(含UFCT、ECT、PET),6%的医院拥有核磁,33%的医院拥有彩超。由此来看,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还有较大的空间。另一方面,在发达国家,医疗设备与器械产业和制药业的产值比为1:1.9。而在我国,据资料显示为1:8前后,因此,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高速发展的市场理论依据。

    各种分析资料认为,我国医疗机构的整体医疗装备水平还较低,全国各类近三十万家(见表2)医疗卫生机构,其中有一定规模的医院18.39万家。现有的医疗仪器和设备中,有15%左右还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产品,大量的设备需要更新换代。同时近年来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增多,需要新购置大量仪器和设备。又由于近年来医疗器械产品逐渐向多功能方向延伸,产品结构不断调整,市场也随之不断扩大。这种市场需求成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高速发展的现实条件。

              表2  截止2004年底我国卫生机构及床位数

 

         卫生机构数量

       床位数(张)

 

2003

2004

2003

2004

总计

291323

296492

3164022

3268374

#医院

17764

18396

2269505

2364279

   #综合医院

12599

12902

1713438

1777760

    中医医院

2518

2610

260213

274999

    专科医院

2271

2494

267181

282928

疗养院

305

292

48285

5399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10101

13967

12105

18137

以下略

 

    近十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规模呈高速发展态势,但业界人士也应该清醒的看到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销售份额中我国的现状。这之中,美国占到40%多,欧洲占30%左右,日本占15%~18%,而我国仅占2%。此外,在大型综合设备,三类植入、介入医疗器械产品中,不少关键技术仍被跨国巨头们所垄断,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竞争力还需更进一步。

从国产医疗器械产品上看,门类上我国似乎近于齐全,但品种上尚多有缺项,特别高端、产品少。从医疗机构使用情况来看,除了一些简单的消耗性材料,国内的三级医院大都采用进口器材,即使是二级医院,也有2/3的器材依靠进口。

 

国内外二手医疗器械市场现状
 

一、  国外二手医疗器械市场现状

(一)国外医疗巨头如何对待二手设备

Frost&Sullivan的资料显示,2004年全球二手医疗设备市场达12亿美元,且还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目前该部分销售已占到全球销售总量的5%~7%。各国制造商对二手设备的普遍看法是:二手医疗设备一般为CT、MR(磁共振)、X光机、超声诊断设备、血管造影机等大中型产品。二手设备质量须达到与有关厂商报批的设备同样的出厂标准才能进入市场;用户在产品保修与售后方面享有与新产品同样的服务。

虽然美国FDA在近的法规中允许原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委托第三方为其进行二手处理业务,但大多数企业为了保证质量,一般都是自身对旧设备进行二手设备的生产改造。一般情况下这些企业都有自己的专业二手工厂,有些甚至有针对二手设备业务做出相应的标识。例如,GE将其二手业务称为GoldSeal;西门子则以“印证卓越”标明其二手产品,并在美国设了两家二手翻新工厂。就在前不久该公司又在德国建起一家二手翻新工厂;德灵公司在美国和比利时各有一家翻新工厂;飞利浦还以“钻石之选”组合其产品,着力其二手设备,并在荷兰、美国、德国拥有三家二手工厂。西门子及德灵公司均明确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准备在中国建立自己的二手翻新工厂。以下是各大医疗器械公司在国外市场的一些现状,供国内有关人参阅。

    GE公司:据GE医疗集团提供的用户分析情况表明,二手设备在美国的总销售额为2.5亿美元,GE占其中的40%~50%。GE公司自1997年起进行二手翻新业务,2000年后业务量增长迅速。2003年,GE把二手业务由美国向欧洲、日本扩展。2004年,其销售量更多达到500台以上,目前有2200台GE二手医疗设备在全球投入运行。

    从GE公司在美国销售其二手的医疗器械的经验来看,大的客户是那些公司化运作、要求投资回报率高的医疗机械。GE将自己40%的二手设备卖给综合医院,26%的买给医疗诊断扫描中心。从另一个角度统计,综合性医院设备投资中的有8%~9%的资金用于购买二手设备,而DIC的设备投资中二手设备占30%。

    西门子公司:西门子的二手设备用户几乎遍及整个医疗行业,包括大型医院、公共医疗卫生机构、影像中心、私立医院,甚至一般诊所。据GE和西门子二手设备用户的不同特征及需求分析认为,购买二手医疗设备医院在于以下几个原因:在美国,诊断图像扫描中心是一种独立而专业的医疗服务机构,因其客户主要由一些无设备医院的医生而来,就诊病人数量不稳定。而对中心来说,一方面由于资金状况等原因不允许其大规模购入;另一方面良好信誉能使更多医生为其客户。因此,其购买设备的动机将从经济、产品质量、临床性能等诸方面进行考虑,二手医疗设备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很好的选择,这就是二手医疗设备占其设备总量30%的主要原因。

    对于西门子医疗而言,如果是集团医院,领导层会出于对标准化配置的需要考虑,并综合各类设备的性价比,决策层也多愿意采用二手设备。因此,移动式诊断服务在美国乡村医疗卫生业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除去成本因素,产品性能对他们来说也至关重要。因此,其设备供应商也多选择价位适中、可靠性强,且性能已得以证明的二手设备。

    而在美国综合医院中,二手设备的购买量只占总购买量的8%~9%。主要因为综合医院通常以医务人员的高水平服务及高端设备的先进性来吸引病人,因此其购买二手设备的热情不如诊断扫描中心等机构。

(二)国外对二手设备的准入情况

    根据美国商务部2002年发布的关于“全国旧(二手和翻新)医疗设备进口法规”显示,根据99个国家和贸易区的资料,目前全球有79%的国家和地区允许进口二手翻新医疗设备,16%的国家则加以限制,包括中国在内的5%的国家明令禁止。另外,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中,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共采购政策排斥或不鼓励公共医疗机构购买旧医疗设备。允许、限制、排斥的国家如表3-5。

                       表3  允许二手设备进口的国家和地区

瑞士

法国

丹麦

塞内加尔

奥地利

加蓬

马来西亚

以色列和巴基斯坦

马哈马

德国

冰岛

玻利维亚

巴巴多斯

加纳

摩洛哥

多米尼加

比利时

希腊

瑞典

斯里兰卡

伯利益

危地马拉

尼泊尔

莫桑比克

塞黑

几内亚

荷兰

澳大利亚

博茨瓦纳

海地

罗马尼亚

尼加拉瓜

喀麦隆

马拿马

中国台湾

坦桑尼亚

萨尔瓦多

中国香港

尼日利亚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匈牙利

阿曼

突尼斯

哥斯达黎加

墨西哥

洪都拉斯

土库曼斯坦

捷克

沙特

英国

乌克兰

马拉维

新加坡

菲律宾

埃塞俄比亚

西班牙

意大利

波兰

巴拉圭

厄瓜多尔

牙买加

葡萄牙

斯洛文尼亚

乍得

印尼

约旦

也门

阿联酋

哈萨克斯坦

俄罗斯

委内瑞拉

欧盟

新西兰

芬兰

利比里亚

赞比亚

吉尔吉斯斯坦

智利

 

 

              表4 限制二手或翻新设备进口的国家

阿根廷

越南

南非

韩国

哥伦比亚

乌兹别克斯坦

秘鲁

日本

加拿大

乌拉圭

巴基斯坦

印度

巴西

土耳其

摩尔多瓦

克罗地亚

 

 

 

 

 

              表5  公共采购政策排斥以及不鼓励购买二手设备的国家

巴哈马群岛

加纳

阿曼

塞内加尔

喀麦隆

几内亚

巴拿马

斯里兰卡

智利

洪都拉斯

巴拉圭

坦桑尼亚

哥斯达黎加

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

委内瑞拉

厄瓜多尔

沙特阿拉伯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在78个有准入态度的国家中,大都为相对落后或者缺乏本土医疗设备产业的国家,而医疗设备的、二大采购国美国和日本却不在此之列。德国、法国等相对富裕的国家虽允许二手设备进口,但其前提条件是在完善的法律环境和医疗体制保证下进行的,进而可以制约低劣二手设备的流通和泛滥,以下是两大主要地区对二手设备的要求:

    美国:FDA没有专门针对翻新医疗器械的法规要求,为使翻新设备达到全新产品的标准,企业一般都会建立内部控制流程,并记录翻新生产过程,企业必须具有FDA认可的医疗器械生产资格,同时应向FDA提供清单,包括二手翻新设备的名称、型号、分类等。美国FDA允许原厂商或被委托的第三方翻新医疗器械,其准产方式简单:每年提交正式“生产符合性声明”给FDA,并且“不需要提供具体的数据、测试或技术等相关信息”。

    欧洲:欧洲与美国一样没有专门的管理规定,但所有产品(包括二手设备)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必须达到CE等一系列欧洲质量认证标准的要求。

 

 二、国内二手医疗器械设备的拥有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开放政策造成国内进口大批境外二手设备,这些二手医疗器械主要是一些价格昂贵的大型器械,据一位业内人员说:现在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里,医院使用的机器有大约40%的产品是二手设备。市场中的二手设备的使用单位主要是在不发达地区和县市级医院,设备来源除了从国内大中型医院中直接淘汰下来的,也有从海外直接购买的。

    作为中国政府是禁止进口旧的机电设备和产品的。1996年7月23日。原国家计委(现国家发改委)、卫生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大型医用旧设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令禁止任何形式的二手医疗设备进口和使用。2002年,仅就我国二手CT的使用情况,卫生部曾在全国范围内作过调查,结果在下面有数据体现。而且此公布结果还不包括其他大中型二手设备的现状。由此可见二手设备在我国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根据2002年卫生部对全国二手CT的情况做过的调查,主要数据如下。全国有二手CT机1821台,约占CT机总数的二分之一。少数省份二手CT机所占比例达到本省CT机总数的三分之二。据对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558台二手CT机持证检查结果统计,无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的有1232台,占79.1%;无大型医用设备应用许可证的721台,占46.3%;无大型医用设备上岗人员合格证的608台,占39.0%;无射线装置工作许可证的357台,占23.0%。

    另据对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二手CT机应用质量检查结果统计,初次检测并经简单维修调试后仍不合格的有246台,占受检CT机的15.8%。因复检不合格、设备更新或属卫生部明令淘汰机型等原因共淘汰CT机179台,占受检CT机的11.5%,其中,报废并已拆除76台,责令淘汰并限期拆除62台 ,封存停用25台,另有16台因拒绝检查等原因尚未处理。

    这仅仅是二手CT的情况。其实,由国内大医院淘汰下来的转到小医院的X光机等设备还大量存在,这些二手CT的片子质量如何呢?在2002年的二手CT调查显示,河北省多,达到207台,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曾对全省的CT片抽查中发现,照片清晰度、对比度较好,脑部灰质、白质清晰可分的甲等片只占30%,而不能满足临床要求的丙等片竞占了12%。其根本原因就是约有70%的CT机是国外淘汰或超期服役的二手机,甚至是三手机。特别是在基层医院,此现象更为严重。

 

                            有关规定引发的征论

 

    1996年卫生部曾与原国家计委联合发文禁止使用翻新医疗设备,1998年前后,海关总署、国家质检总局、原外经贸部等5部委也发文禁止包括医疗设备在内的二手机电产品进口。而在二年前,却发生了一次引发国内外医疗器械厂商争论不休的讨论。当时的国家SFDA有关人员,出台了《翻新再用医疗器械监督管理规定》(下称《规定》)征求意见稿的讨论,在业界引发了一场强烈争议。

    2005年6月27日,国内众厂商在京联名上书商务部,反对该《规定》出台,送达资料多达20多套,联名企业包括东软数字医疗、上海医疗器械厂、北京万东医疗等数十家。当年8月中旬又有消息称:“国家对这一规定的讨论已经暂停,近期将不会出台”。此后不久,SFDA有关人士又称:“《规定》仍在研究之中,具体出台时间很难确定”。

    《规定》是否出台终取决于国家行政主管部门,无论企业是反对还是支持。我们认为:事物总存在其两方面,如果业界举双手支持的事不见得它注定是好结果,而业内全票反对的事也不见得就是坏事。有争论,说明业界所有人士都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热爱并倾注了心血”,反倒是无任何争议就通过的事,运行的结果却极有可能有背于当初支持者的初衷。下面我们源引各媒体对此事件的报道,简述支持与反对者的主要意见。

    在本轮的争议中,支持开放的企业类型呈现“两个极端”现象。一种是特别大的跨国企业,另一种是特别小的企业。而反对开放的企业为“中间企业”,多为国内发展中的中大型企业,包括:国有大企业;虽已上市,但仍属国有民族企业;两者均不属,但属实不够强的私营企业。

    在购买者当中,却呈现“一个极端”现象。有意购买二手设备的医疗机构大多为小型医院,甚至乡镇卫生机构。他们的理由是“资金有限,有急于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档次,因此不得不购买那些可能得到保证的二手设备。”大型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对二手设备的态度呈不理不采的“中性态度”,“我有钱,反证那些东西本医院是不会买的,犯不着去找麻烦。”究竟谁是谁非呢?我们认为:这实际上是一个连普通成人都能说得出的道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此,各人站的立场不一,自然得出的结果就不一。假如一个“6”字,两个处于相反位置的人必然是:一个认为是“6”,而另一个则认为是“9”。时至今日,关于《规定》的争论已不是什么新闻了,我们归结了几种典型的支持与反对的理由如下:

二手器械使用者背景:

    一份某医院公布的收费标准显示,同类产品因进口、国产之别,其收费也存在巨额差价:核磁共振检查项目,国产仪器600元/次,进口仪器900元/次;心电监护每小时3元,进口仪器翻倍收费;呼吸机5元/小时,进口仪器10元/小时。

    2003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中数据反映,就诊病人的总花费中,药费占54.7%,检查治疗费占28.4%;住院病人的总花费中,药费占44.7%,检查治疗费占36.1%。药费和检查费一共占据了病人总花费的80%以上,器械检查费用已经成为继药费之后病人的第二大负担。虽然此数据与现在的情况有所出入,但在中国医疗体制全面改革之前,每年的情况出入并不大。

    2004年6月,由国家审计署公布的“2004年年度审计报告”描述:2001年以来,北京10家医院收取药品和医疗器械厂商等支付的各类折扣、回扣等约3亿元,终增加了患者的负担

反对开放的主要理由:

    曾参与《规定》讨论的沈阳东软数字医疗集团总裁郑全录表示:“放开翻新医疗设备市场,不仅是影响到本土企业的生存问题,对国内消费者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根据卫生部相关报告统计,2004年国内5800台CT机中有40%是二手的,而2001年国内CT机二手比例占到50%以上,“这在全球其他市场不可能出现。”郑全录同时这样称。实际上,美国虽然放开了二手CT市场,但其二手设备不超过整个市场的10%.同时,因为国际上对CT的使用期限并无统一规定,二手CT质量很难控制,导致过去国内漏诊、误诊的现象十分严重。

    “《规定》不仅仅是一个行业事件,而是关乎普通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深圳迈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副总裁说刘先成表示:“1996年7月两部委明令禁止任何形式的二手医疗设备进口和使用后,民族医疗器械产业获得巨大发展空间”。深圳医疗器械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斌举例也解释说:“当本土厂商可自行生产黑白超声诊断仪后,国外品牌的产品价格就明显下降;国产核磁共振仪生产出来后,国外大公司的同类产品立即从100多万美元降至40万美元左右。”

 

支持开放的背景理由:

    二手市场背景:据《中国经营报》载,在本轮的争议中,有国家大企业人士称:“国外翻新再用市场早就存在而且非常火爆。2004年全球翻新再用医疗设备市场已达12亿美元,现在还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目前该部分销售已占到全球销售总量的5%~7%。翻新设备在美国的销售额各为2.5亿美元,仅GE公司就占其中的40%~50%。而在欧洲市场,德国西门子公司则占有40%~50%份额。”

    时任GE(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国区副总裁、首席律师乔钢梁此前向媒体表示,目前全球允许二手翻新医疗设备进口的国家高达79%,限制的国家为16%,禁止的国家只有5%(包括中国),GE公司自1997年开始进入医疗器械翻新市场,去年在美国本土翻新业务的销售额为3.5亿美元,占GE公司美国本土所有大型设备销售的11%。GE公司的市场份额占到美国总量的40%至50%,据GE公司公布的数据,该公司2004年从中国回购至少35台二手设备,翻新后在欧美市场出售,金额超过500万美元;其翻新的产品售价比原价便宜20%至40%。另据介绍,西门子等公司近年也有向中国引进翻新设备的计划。

    深圳医疗器械协会提供的材料称:一台国产中档CT机,终端用户价约在200万至250万元,但是一台同类型国外品牌的二手CT机价格仅100万元。这样的二手CT机从美国医院的回收成本在10万元以下,即使计入翻新成本,其利润高可达10倍。而国内厂商卖国产货高毛利仅30%。另据专业从事市场研究的美国Frost&Sullivan公司的调查,2004年全球翻新再用医疗设备市场为12亿美元,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目前该部分销售已占到全球总量的5%至7%.其中美国、欧洲两大市场各达到2.5亿美元。

 

小结

    我们认为:从政府管理层角度而言,并不能简单照票数的多少来决定。先看一下近十年来中,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现状的几方面典型例证。自1996年的《通知》,在对市场规范的同时,客观上给刚刚萌芽的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一个发展的空间。十年间,中国医疗器械制造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涌现出一批国货品牌,如深圳迈瑞、北京万东、山东新华等,这些民营和民族品牌逐渐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以迈瑞公司为例,年销售额从1996年的8,000多万元人民币,发展到2005年的约12亿元人民币。国产品牌占据了中低端市场,而高端市场还是在国外品牌的控制之下。

    我们再次引用时任深圳医疗器械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斌举例的话:“当本土厂商可自行生产黑白超声诊断仪后,国外品牌的产品价格就明显下降;国产核磁共振仪生产出来后,国外大公司的同类产品立即从100多万美元降至40万美元左右。”王斌的说法可以这样通俗解释:“一旦市场完全为国外巨头所控制,在不远的将来,本土厂商将无力抗衡已形成垄断之势的跨国公司,医院的采购成本和人民的医疗成本势必猛增。如果政府继续支持原有规定,将无疑使国内医院医疗器械采购成本大大降低,国内百姓自然受益。”

    我们同时认为:“在襁褓里的孩子是长不大的,但过早地将孩子放到成人堆里去,让他自行长大肯定是不合适的。”人们在撰写文章或发表意见的时候,总喜欢引用这么一个概念“中国国情”,这个;“情”在其他行业里有道理,为什么在医疗器械这个相对技术密集、制造精密的行业里就不合“情”了呢?

对于国内企业来讲,让我们再来看一个令人必须重视的事实:WTO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国民待遇。若不放开,就得有个说法;若放开,就得考虑法规该如何制定,如何操作。作为国家政府部门,必须要考虑市场的各个方面,需要协调包括国内、国外企业、医疗机构、患者等多方利益,还要面对国际社会的压力。中国入世谈判的首席代表,前对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曾说: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作出了庄严的承诺,就是中国将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来从事对外经济贸易的活动;一个负责任的、遵守规则的国家将受到世界各国和国际商界的尊重,并且将大大促进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和交流。

    在中国入世前夕,境外公司就已经开始在研究和学习中国加入WTO的条款了,并且还邀请专家讲解。他们在学习怎么充分利用这三百多款在中国发展,在中国做生意。然而到现在,很多中国公司可能连这三百多条款都知之甚少。

    事实上,从2000-2003年开始,医疗器械设备的平均关税从11%下降至5-6%,此后的几年中又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2005年关税更下降到了3.9%,并实施了进口招标制度。2003年初,我国取消了原有大型医疗设备进口审批权,由医院自行决定。目前,对医疗器械产品又有了零关税问题,这说明国外产品将更容易进入中国市场,国内商家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我们的意见:

   作为政府,他们的工作考虑的不仅只是一个行业,更不只是一个分支行业的问题。民生、民计行业故然重要,但今天的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已不由某个行业决定了。在世界上95%的国家对二手医疗器械都有不同程度的开放前提下,中国二手医疗器械市场的开放只是一个时间、程度和范围的问题。中国的事情凡事讲求一个“国情”,我们认为作为政府管理层面一定会“照顾”到这一点的,但决不会因为本行业的幼稚,就格外“严加保护”的。毕竟,中国人是一个“讲求尊严,并恪守承诺”的民族,既已承诺,“就必须兑现,只是个时间、方法问题。”

   两年以前热论的话题在今天看来似已“时过境迁”了,业界又恢复了平静。鉴于国家药监总局这两年来的重大人事变化,们更多了一些“小心”,而同时新出现的问题似乎更比二手设备更为急迫。因此本网认为:我们支持“现阶段,暂不宜完全开放二手医疗器械。”所述理由,业内人士想必都很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