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市场分析 > 开发中医诊疗设备,瓶颈何在?

开发中医诊疗设备,瓶颈何在?

文章来源:发布日期:2008-10-11浏览次数:74421

    “一个老头,三个指头”,说的是传统中医看病不需要依赖任何工具,医生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就可以脉诊,再加上问诊、望诊、闻诊,就能诊断病情、辨证施治,形象且生动。
     然而,在推动中医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中,这句“老话”已不合时宜。在沪举行的首届中医诊疗设备论坛上,专家指出,中医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只有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才能找到走向世界的“通用语”。中医诊疗设备,正是这种结合的有效载体。
     但是,当前中医诊疗设备存在科技含量低、产品升级换代缓慢、研发与中医理论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原因何在?如何突破?
     科技含量低 升级换代慢
     中医的临床诊断概念,一直都是由医生搭脉、目测下结论。但其受医生水平、技能的限制,又受光线、温度等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缺乏客观评价标准。这也成为中医走向世界的“绊脚石”。
     “中医诊疗仅凭’望闻问切’,已不能满足群众需求,也影响中医现代化进程。中医诊疗设备的发展,可以助推中医提高客观化、标准化水平。”中科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这样认为。《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都将中医诊疗技术和仪器设备列为重点研究及推广项目。
     但是,目前中医诊疗设备市场显得黯淡。中医医疗机构所使用的诊疗设备大都是CT、核磁共振、B超之类的西医设备,具有中医特色的诊疗仪器甚少。
     近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医诊疗设备调查。调查显示:其一,现有的中医诊疗设备科技含量低。一种设备大都采用单项技术,多种技术综合运用得很少,对于生物医学、信息工程、新材料等现代科技的运用,要比西医诊疗设备落后许多。其二,产品升级换代缓慢,近年来创新性的中医诊疗设备稀少。设备类别有限,功能单一,绝大部分是用于治疗和辅助治疗的设备;而用于诊断的设备凤毛麟角,仅占0.46%,且研发难度大。
     进入市场困难重重
     某单位研发了一种灸疗仪,以改善传统艾灸疗法;但注册审批4年还没有批下来,只因主管部门认为“灸疗不需要仪器”。中医诊疗设备进入市场面临困难重重,这是该市场缺乏生机的原因之一。
     医疗器械取得市场准入资质,需要通过严格审核。但所有审核环节,目前参照的标准基本都是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对医疗器械的要求制定的,参与审核的工作人员中缺乏有中医专业背景的人员。而中医诊疗设备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有较为独特的理论基础。因此,中医诊疗设备要“敲开”市场之门,遇到许多困难。此类设备在申报注册审批过程中,还常常由于分类找不着归属而不了了之。
     中医诊疗设备在医院应用时,也面临收费、医保报销等问题。由国家有关部门2001年制定的《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中,所确定的中医及民族诊疗类项目仅97项。许多中医诊疗设备在医院应用时没有收费标准,或收费标准偏低,或没有纳入医保范畴。
     一方面,市场不“热乎”;另一方面,中医诊疗设备研究机构和生产企业也囿于实验室内,习惯于“小打小闹”,宣传新产品的意识不强,力度不够。
     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传统医学诊疗设备研发与生产,在国外受到高度重视。专家举例,近年来,韩国加大投入,开发韩医诊疗设备,如今许多高科技设备不仅在医院普遍使用,而且走入寻常百姓家。
     如何为中医诊疗设备研发与生产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中心专家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协调和沟通,建立起有利于中医诊疗设备发展的收费、医保、注册审批等各项政策,为其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还可以选择一批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明显的诊疗设备,制定相关标准,鼓励中医医院使用中医诊疗设备。
     “要开发高端的中医诊疗设备,必须重视学科交叉与融合。”上海中医药大学杨华元教授认为,高校和科研院所需要配备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团队,而不能靠中医研究人员单打独斗;综合应用中医理论、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技术、信息与传感器技术等,才能研发出具有中医特色的智能化、可视化、规范化诊疗设备。


编 辑:侯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