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市场分析 > 出口企业应对寒流之策

出口企业应对寒流之策

文章来源:医药经济报发布日期:2008-11-20浏览次数:73704

    在世界金融危机横扫国际主流市场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医药外贸企业已感受到阵阵寒流的侵袭,而更冷的冬天还在向我们逼近。此时此刻,医药行业何去何从?笔者仅就医药外贸行业特别是企业的应对之策,谈几点个人拙见,供批评、斧正。
      ,保持传统产品出口优势的信心不动摇。
     信心的坚定从何而来?首先,我国在许多大宗商品上的国际优势地位已经确立。经过几十年的打拼,我国医药企业在原料药、医用敷料和耗材等方面积累了大量比较优势,性价比高成为中国医药产品的统一特质。以原料药为例,我国的原料药产量已占到全球原料药产品的1/4,居全球,维C、扑热息痛、青霉素工业盐等的产量一直雄居全球首位,中国作为全球大医药产品原料供应地的既定格局短期内不会变化。其次,医药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较小,受市场波动的影响相对其他产品较弱。再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致使欧美国家削减医疗费用支出的决心更加坚决,质量上乘但价格较低的仿制药使用量将会大幅上升,而我国作为世界仿制药原料主要供应方并拥有全球大的制剂产能,有条件成为欧美国家新一轮医改政策调整的受益者。另外,我国医药产业出口依存度约为24%,按国际通行的30%安全标准仍处于受冲击较小的范围,医药产品大部分用于内需,而即将启动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将有利于延续行业景气预期。
     第二,加快推进国际市场多元化。
     截至2007年底,我国医药贸易伙伴有211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医药贸易伙伴为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对这三个地区的贸易额占我国医药外贸总额的92%,其中对美贸易比重占整个医药外贸比重的18%,对整个欧洲的贸易比重则占35%。在主要目标市场出现严重问题的情况下,应调整出口方向,开辟新的渠道,扩大对中东、非洲和拉美等地的出口。以巴西、阿根廷为主的南美市场为例,2007年南美医药市场容量增长率达到11.6%,是全球医药市场增速的2倍,市场规模接近400亿美元,潜力巨大。在推进国际市场多元化战略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目标市场采取灵活多样的市场营销策略,适当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如对非洲地区的出口可侧重抗艾、抗虐和抗生素等产品,以及质优价廉的中型医院诊断设备等。
     第三,“走出去”壮大企业实力。
     截至2007年底,我国近7000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超过1万家,但医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量和金额在全行业中处于很低的水平,对外直接投资的空间较大。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欧美等发达国家股市持续走低,不少上市医药公司股价已回落到低值甚至被摘牌。如在近美国股市被摘牌的企业当中有相当数量的生物医药企业。许多生产和经销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资金链断裂,难以为继,亟需注入大量资金,而这为我国医药企业对外进行股权投资、并购或绿地投资提供了难得商机。
     第四,抓住外资对华技术外溢增强核心竞争力。
     在全球医药经济遭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背景下,中国将成为跨国企业创造新财富的重要目的地,世界制药中心向中国转移的速度正在加快。从年初以来,跨国企业明显加快了在华扩张的步伐。如辉瑞已大幅增加在华的销售团队力量,将把业务从当前的110个城市扩张到650个城市以上;阿斯利康、葛兰素等国际医药巨头纷纷启动了对中国的长期市场发展战略;礼来、赛诺菲-安万特为降低研发成本,也效仿其他跨国企业,将研发中心转移到了中国。从近年来外资对华医药研发转移的情况来看,呈现出较过去鲜明的特点,即从单纯的研发外包发展到范围更广、形式更多样的合作,项目合作成为一种新的趋向。这一转变为我国企业充分利用跨国企业的技术外溢,加快自主研发,更快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进而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机遇。
    第五,大力开展企业风险控制。
    医药制造业亟需从金融危机中吸取经验教训,从机制上寻找风险控制的有效途径。多年来,我国医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在加快,但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建设尚没有实质性的迈步。一般而言,企业在国际经营过程中会面临来自企业内部、行业竞争环境和全球市场三方面的风险。就医药企业而言,企业内部风险包括生产风险、责任风险、研发风险、信誉风险、行为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行业竞争环境风险包括质量风险、市场投入风险、产品市场风险等;全球市场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等。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加之可行的系列举措,可以转危为安,变危为机。哲学先知老子所说的“知常曰明”即是这个道理。

编 辑:侯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