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行业资讯 > 陆道培院士指弟子学术不端 已向法院递交起诉书

陆道培院士指弟子学术不端 已向法院递交起诉书

文章来源:法制日报发布日期:2010-08-30浏览次数:65737

“我曾寄希望于中华医学会调查清楚谁是谁非,但事情拖了一年半没有弄清。我只好向法院起诉,希望通过法律程序来解决问题。”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道培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了他本人就GIAC方案著作署名权纠纷向法院起诉的经过:2010年6月22日,陆道培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递交民事起诉书,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黄晓军侵犯著作署名权。法院于7月2日立案后通知了原、被告双方。8月17日,原、被告双方到法院交换证据。

  GIAC署名权引发侵权诉讼

  引发此次诉讼的GIAC方案,是亲属间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体系的英文简称。

  79岁的陆道培从事血液病临床和实验研究已逾半个多世纪。黄晓军曾是他指导过的博士研究生,现任北大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记者看到,陆道培在递交给法院的民事起诉书中写道:

  原告系GIAC方案的创建人,从初理论基础研究、具体技术细节到命名形成,原告均作出至关重要的创造性贡献,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或学术大会上报告十余次。2006年,原告以完成人身份,通过包含GIAC方案的《HLA配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和临床结果》成果鉴定,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及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GIAC移植体系获得明确肯定。

  诉状中称,2008年,被告黄晓军又以完成人身份,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细胞因子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诱导免疫耐受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项目申请中华医学科技奖,并终获一等奖。该获奖项目称“建立了GIAC移植技术体系”,而该项目的共同完成人中竟然不包括GIAC方案的创建人和重要的贡献者——原告,且在申奖材料中“主要技术文件目录及来源”列出的20篇代表性论文中,有8篇被告并非为作者的文章,均被被告改为“黄晓军等”或“Huang XJ,et al”的署名方式……

  原告称,综上,被告不仅采用欺骗的方式将已获奖的GIAC方案成果重复、虚假申奖,更在申奖材料中,完全抹杀原告作为GIAC方案主要完成人之身份,严重侵犯原告著作署名权……

  评审意见未认定剽窃

  2009年1月9日,中华医学会向黄晓军等人颁发了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事隔不久,陆道培等9位血液病专家联名向中华医学会递交了《呈请按条例规定撤销黄晓军等200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的说明》。在这份长达万言的说明中,9位专家在指责被举报者“伪造样本量”、“伪造实验数据”、“抄袭研究数据”、“侵夺他人学术成果”、“杜撰结论”等方面,列出了详细的数据出处及释明比对结论。

  同年4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学术委员会和北京大学学术道德委员会就此事召开联合会议,并在会后作出了如下评审意见:“在获奖人黄晓军等提供的材料中未发现明确伪造实验数据的证据,但存在数据有误、标注不清、表格不规范的问题;根据目前双方提供的材料,对举报人提出的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等问题难以作出明确的结论。对黄晓军等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的处理意见建议由授奖部门决定。”

  对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学术委员会和北京大学学术道德委员会的评审意见,陆道培等9人于2009年5月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黄晓军在申请200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的材料中存在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

  经过几番周折,中华医学会常委会决定由北京大学组织调查,而北京大学医学部又提出由中华医学会组织调查。后,经北京大学建议,中华医学会委托该会血液学分会对此进行调查。

  2009年11月,陆道培闻知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组织的专家调查结论已形成文字。陆道培说:“虽然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所报告证实了黄晓军的报奖材料有明显的谎报论文影响因子及篡改作者顺序的问题,但中华医学会作出的鉴定结论将我举报的事实模糊化,对明显的学术造假行为不予定性,也不调查原始数据。”

  陆道培在得知鉴定内容后,毫不掩饰自己对中华医学会鉴定结论的不满,他对记者说,初发现自己学生黄晓军的“学术不端”行为时,只想在“小范围”里解决,以为能将黄晓军申报的200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撤下来也就了事。但没有料到,黄晓军的奖项申报不仅没撤,还给他颁了奖,且中华医学会的鉴定结论“模棱两可”。

  随后,陆道培向法院递交了民事诉状。

  2010年1月18日,记者得知中华医学会经过调查后已经出具了对这一“学术造假”事件的鉴定结论,便与中华医学会联系,并通过由该会新闻办提供的传真号,将采访函呈交。其后记者多次电话催促该会,但新闻办工作人员始终以领导出国、出差为由婉拒。转眼半年过去,记者至今未能得到新闻办的回复。

  与此同时,记者还拨通了北京大学学术道德委员会办公室的电话,提出了采访请求,并应工作人员的要求发送了采访提纲传真件。工作人员说,北京大学学术道德委员会是学术委员会的下设机构,记者的采访申请要经过领导批准,之后才能确定接受采访的人选和时间。记者随后将采访函及采访提纲亲自交到一名办公人员手中,但仍未得到任何答复。

  “学术不端”系“无稽之谈”

  《法制日报》记者得知陆道培、黄晓军双方已交换证据后,于8月20日上午前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准备采访该院血液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希望了解他本人如何看待这场以著作署名权被侵犯为由的诉讼。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办,记者被告知院办负责人外出没在办公室,一名年轻工作人员帮记者拨通了他的手机。之后,院办负责人告诉记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刘玉兰已经明确表示,法院已经立案受理陆道培起诉黄晓军著作署名权一案,由于案件正在审理调查期间,院方暂不接待记者。记者问这名负责人,既然院方不接待采访,黄晓军所长是否能以个人身份接受采访。对方回答,这是医院的决定,也代表黄晓军本人的意见。

  这名院办负责人后表示,在法院开庭审理后,院方会在适当时机向记者介绍情况。

  记者随后给黄晓军手机发出采访请求短信,希望他能约见记者交谈,而截至记者发稿时止,一直没有得到回复。

  记者只好从陆道培提供的材料中去了解黄晓军对“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这一指责的看法。

  黄晓军说,自己从来没有否认GIAC由陆道培命名,他申报获奖的方案主要是研究G-CSF相关课题,即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课题,而这一课题的英文缩写“G”即是GIAC方案中字母代表的含义,它是GIAC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黄晓军认为自己申报的奖项并没有剽窃或侵夺GIAC方案。

  黄晓军曾对数年间北大人民医院和道培医院HLA配型不合移植病例进行了统计汇总,用以说明在“HLA不合移植”这一技术从初确立到逐步发展期间,黄晓军是主要从事病人管理工作的人,他在这一技术的临床实践方面作出了贡献。

  黄晓军在一份材料中写道,“我必须强调,配型不合移植贡献大的人是黄晓军而不是陆道培。”据此,他认为陆道培的指责是“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