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腹腔引流管致胃瘘一例分析

腹腔引流管致胃瘘一例分析

文章来源:发布日期:2010-10-11浏览次数:63432

 作者:谭志军 魏象东 袁丁 袁永胜

【关键词】 腹腔引流·胃瘘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53岁。因“呕血、黑便5 d”入院;患者于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呕吐1次,吐新鲜血液约30 mL,无头晕、昏迷,不伴恶心,无腹痛、腹泻,无发热、咳喘。当地医院给予止血、抑酸、支持等治疗,未再出现呕血,但仍有黑便,并出现双下肢浮肿。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以“上消化道出血”收住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楚,未进饮食,睡眠欠佳,无尿频、尿急、尿痛症状;既往有胆囊结石病史,6年前行胆囊切除术;有多次上消化道出血病史。查体:血压105/60 mm Hg;中度贫血貌,神志清楚,精神不振,睑结膜苍白,巩膜中度黄染;心率96次/min,节律规则,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右上腹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叩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减弱;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辅助检查:B超示肝硬化、腹水,肝内外胆管结石伴胆管扩张,脾大,胆囊切除术后;肝功能示ALT 176.9 U/L、AST 167 U/L、ALB 25.1 g/L、血清总胆红素130.8 μmol/L、间接胆红素49 μmol/L;血常规示WBC 10.8×109 L-1、HGB 70 g/L、PLT 191×109 L-1;乙型肝炎5项检查示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阴性,ESR 42 mm/h,CEA阴性,AFP阴性。入院诊断:肝内外胆管结石、胆汁性肝硬化失代偿期、门静脉高压症、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失血性贫血、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入院后卧床休息,给予禁饮食、止血、输血、保肝、利尿、防治自发性腹膜炎等治疗。12 h后出血止住,一般情况好转;2 d后又出现呕血,血压95/60 mm Hg,心率102次/min,保守治疗效果差。经患者及家属同意,转普外科急症手术探查。术中见腹腔大量淡黄色渗液,约5 000 mL,腹腔粘连重,胃窦部及十二指肠与肝门粘连致密;分出胆总管,粗约5 cm,其左右肝管内充满结石,切开胆总管,取出大量结石,冲洗,留置T管,缝合胆总管;切开胃窦部,十二指肠未见明显溃疡,无明显出血,贲门胃底有血块,其他部位无明显异常,缝合胃窦部,行贲门胃底食管周围血管离断止血;下腹腔引流管置肝下及左上腹。术后7 d出现消化道瘘,请上级医院专家会诊,建议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证实为引流管压迫致胃瘘,引流管已进入胃内,行胃修补、空肠造瘘,重新放置腹腔引流管;术后给予补液、抗感染、保肝、营养支持等治疗;肝功能持续恶化,胆汁量少、稀薄;胆红素持续升高,总胆红素达779.8 μmol/L。患者住院60余天,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2 讨论

  腹腔引流是腹部外科常用的、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合理应用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应用不当可影响患者的康复,甚至加重病情。就其应用目的而言可分为治疗性和预防性:治疗性腹腔引流的指征明确,其临床应用受到普遍认可;预防性引流以监测为目的,并发症多,且达不到引流整个腹腔的功效。本病例因术中引流管放置不当而压迫腹腔内脏器导致器官坏死、穿孔,教训深刻。

 腹部手术后必然出现腹腔渗液,一般认为以下几种情况需要引流[1]:腹腔有残留坏死组织或感染灶;有发生吻合口瘘或残端漏的可能;手术创伤大,估计术后腹腔内渗出液较多,或有腹腔内出血的可能。引流整个腹腔内的积液从物理学和生物学角度讲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为腹膜的吸收能力相当强,可以吸收腹腔渗出液和杀灭细菌[2]。

  理想的引流管应满足:质软可弯曲且不易被压或吸瘪;对组织无刺激或刺激较小,不易诱发感染;表面光滑,不易堵塞、断裂、变质;X线不能透过。目前应用广泛的是柔软、易冲洗和引流畅通的硅橡胶双套管,引流的方式多为被动引流,因腹腔内游离脏器较多,负压易吸附腹腔内游离脏器,使引流管堵塞,但对脓肿或包裹性积液应选择负压引流;引流管放置应遵循捷径、低位的原则,靠近需引流的部位,切忌与吻合口或修补部位直接接触,不能压迫大血管、神经和肠管。

  该患者一般情况差,合并症多、肝功能差、低蛋白血症、胃壁水肿重;术中应用橡皮管引流,质地较硬;引流管压迫,出现胃壁坏死穿孔。认为即使关腹前放置准确,拉合腹壁后引流管位置亦可能随之变化,应予以考虑;对一些特殊患者,更应引起注意。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76.

[2] 詹文华,彭俊生.胃肠手术的引流应用[J].临床外科杂志,2000,8(6):33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