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市场分析 > 我国一次性注射器贸易顺差持续扩大

我国一次性注射器贸易顺差持续扩大

文章来源:中国医药报发布日期:2011-02-23浏览次数:56988

出口贸易

  我国是一次性注射器生产大国,产品不但能满足国内市场之需,还大量出口到国外。中国医保商会根据海关数据统计,2006~2010年,我国一次性注射器年出口额从1.12亿美元猛增到3.32亿美元。其中,2010年同比增长了20.44%;平均出口单价为0.04美元/支,同比增长7.55%。相对于出口而言,进口增幅较小。直到2009年,我国一次性注射器年进口额才突破1亿美元,2010年达1.12亿美元,贸易顺差仍在扩大(见图1)。

  出口贸易

  江苏是领头羊

  2010年,我国共有26个省市出口一次性注射器,其中,江苏、广东、上海、山东、天津、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和辽宁列出口额前十位,合计占我国一次性注射器出口总额的95.62%。排名的江苏省,其一次性注射器出口额达8625.46万美元,同比增长24.5%,占比达25.94%。

  五大贸易伙伴

  2010年,我国共向171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一次性注射器,对美国、德国、俄罗斯、巴西和意大利的出口额列前五位,相关出口额分别为6686.74万美元、2565.95万美元、1128.91万美元、969.43万美元和911.27万美元,五大贸易伙伴占据36.89%的份额,其中美国占20.11%,是我国一次性注射器出口大贸易伙伴。

  一般贸易方式为主

  我国一次性注射器出口贸易方式有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和边境小额贸易等九种方式,其中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为主要方式。2010年,我国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一次性注射器,相关出口额为23942.77万美元,占比达72.02%;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注射器,相关出口额占比为26.71%。

  民营企业为主力

  2010年,国内有842家企业从事一次性注射器出口贸易,其中民营企业有644家,出口额为21319.6万美元,占比达64.13%;外资企业有71家,出口额为9878.78万美元,占29.71%;国有企业有123家,出口额为1992.89万美元,占5.99%。

  一次性注射器出口额排名前十位的企业,出口额合计为17554.13万美元,占52.8%。其中,伟创力实业(深圳)有限公司与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的出口额均超过3000万美元,合计占比达22.82%。伟创力实业、上海康德莱、山东威高和常州市回春的一次性注射器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了46.06%、55.02%、97.35%和132.33%(见表1)。

  进口贸易

  进口地区集中度较高

  2010年,我国共有21个省市进口一次性注射器,上海、天津、广东、北京、山东、吉林、江苏、江西、辽宁和黑龙江列进口额前十位,合计占比达99.5%。其中,上海市相关进口额达3892.16万美元,占34.7%;天津为3043万美元,占27.13%;广东为1538.48万美元,占13.72%。

  对德进口增幅大

  2010年,我国从33个国家和地区进口一次性注射器,对美国、德国、丹麦、瑞士和西班牙的进口额列前五位,相关进口额分别为5022.12万美元(占44.78%)、1719.43万美元(占15.33%)、1525.81万美元(占13.60%)、751.86万美元(占6.70%)和561.33万美元(占5%),合计占比达 85.41%。其中,对德国进口额同比增幅(123.69%)大。

  一般贸易方式为主

  我国一次性注射器进口贸易方式有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和边境小额贸易等七种方式,其中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为主要方式。2010年,一般贸易方式的一次性注射器进口额达5810.25万美元,占比为51.8%;加工贸易方式的进口额占比为30.59%;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方式的进口额占比为10.9%。

  外资企业排名

  2010年,我国共有286家企业从事一次性注射器进口贸易,其中外资企业有109家,相关进口额为7045.1万美元,占62.81%;民营企业为109家,相关进口额为2337.66万美元,占20.84%;国有企业为66家,相关进口额为1833.23万美元,占16.34%。

  进口额排名前十位的企业,其进口额合计为8324.66万美元,占74.21%。其中,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伟创力实业(深圳)有限公司和碧迪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的进口规模高于其他公司。诺和诺德、伟创力实业和山东威高进口额同比增幅较大,分别为50.09%、45.31%和83.23%(见表2)。

  数据来源:中国医保商会根据中国海关数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