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业界动态 > 从基层医疗服务下降看安徽模式瓦解

从基层医疗服务下降看安徽模式瓦解

文章来源:中国医疗网发布日期:2011-12-29浏览次数:41568

2010年1月1日试点,2010年9月1日开始全面推行的安徽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基本药物制度改革,未能实现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下沉”的目的,反而削弱了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使得其提供的门诊和住院服务锐减。在9月1日,安徽调整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机构改革之后,其原来的“安徽模式”实际上正在逐步瓦解。
按照官方说法,“自2010年9月20日至2011年9月20日,安徽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现了“四降一升”态势:次均门诊药品费、抗生素使用率、次均门诊费、次均住院药品费都下降20%以上,门诊人次上升10%以上,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

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陶辛镇卫生院2009年9月至2011年11月的《安徽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基本药物制度改革情况统计表》数据显示,自2010年开始试点之后,这家芜湖县好的镇中心卫生院的月门诊人次数急剧下降,其中单月同比大降幅超过70%,出现在2010年12月。这个月,陶辛镇卫生院的门诊人次数仅为2009年12月的29.7%;住院人次数亦是大幅下降,不足2009年12月的35%。

这家卫生院2010年全年的数据,无论是门诊人次还是住院人次,都是大幅下降。2009年9~12月的平均门诊人次数是7115.5人,而实施“安徽模式”之后,2010年9~12月的平均门诊人次数只有2765人。2011年,这家卫生院的门诊量进一步降低,前7个月的门诊人次数都较2010年同月更低;在2011年7月,门诊人次数只有2527人次,与2010年同月相比比降幅超过27%。

陶辛镇卫生院的情况并不是特例,而是普遍存在。实际上,“安徽模式”实行之后,一方面,由于实行了“关门”的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用药受到限制;对于其服务人群而言,药物的可及性并未改善反而是受到了人为的限制;而“零差率”和“收支两条线”的执行,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人员的收入水平有所下降且与个人的工作量和能力关系不大,使得基层的卫生院由实行“安徽模式”之前的想尽办法多收治病人变成不愿再承担任何风险,“还不如把病人转走(去更别的医院)”。

但该卫生院的统计数据从8月开始忽然“调头”,开始增加。8月的门诊人次数达到4274人次,超过了去年8月的3448人次。这一数据在9月一下跃升至7240人次,在11月更是达到而来破纪录的9806人次。

该卫生院办公室主任董?S表示,门诊人次数的急剧增加是因为将体检人次数也计入了门诊人次数,“由县卫生局同意才加的”。这种门诊人次数的“虚增”,应付了绩效考核;完成了所谓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还拉低了次均费用,但实际上并未满足更多的医疗服务需求。

数据变化的背后是安徽医改政策的“回调”。2011年9月1日,安徽省发布实施《关于巩固完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意见》(皖政办〔2011〕61号),大幅度增补此前严格受限的基本药物目录,且并未按“安徽模式”的招标制度进行招标;同时,“加大奖励性绩效工资比重,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以“为调动院长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而这一政策正是催生陶辛镇卫生院9月之后,门诊人数暴涨的原因。

至此,“安徽模式”之中,““关门”的基本药物目录经过“增补”已然被消解;“收支两条线”是造成基层服务量锐减的主要原因,亦开始松动,且不可能推向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双信封”招标制度饱受诟病,且未在9月的增补中实行,改动似乎也是必然;只余下“零差率”,还没有回调的迹象,并且在芜湖市的三甲医院中推行,其方式近似于上海的“闵行模式”,结果仍未可知。但实行“零差率之后,无论是基层医疗机构还是三甲医院,都未见有效的补偿和激励机制形成。”“安徽模式”实际上已经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