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特发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巨核细胞形态学改变(附115例报告)

特发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巨核细胞形态学改变(附115例报告)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2012-03-15浏览次数:39673

 
  作者:任新明,杨燕,白永泽,余佳宁,白晓川  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实验中心,银川 750004; 解放军第五医院检验科,银川 750004

  【摘要】 探讨儿童ITP患者巨核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及其对临床的诊断意义,回顾分析115例住院ITP患者巨核细胞的数量,并对细胞胞浆量、颗粒、退化变性进行定量分析比较。结果,ITP组的原、幼MK及颗粒型MK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产板型MK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裸核型MK数量的改变和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ITP组患者细胞浆量积分、退行性变积分均高于对照组,而颗粒量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显示ITP时MK形成同时伴有胞浆量明显增加、颗粒减少及退化细胞增加的改变。巨核细胞形态学改变是诊断儿童ITP的重要指标,骨髓细胞学检查对确诊ITP是必要的。

  【关键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儿童,巨核细胞,形态学

  特发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儿科临床常见的一组与免疫球蛋白相关的出血性综合征。自1996年美国血液病学会该病的诊治指南[1]后,引起了儿科血液病学范围的广泛关注和争论,其焦点是ITP的诊断与治疗[2-5]。现就我院儿科2003年1月—2007年12月住院的115例ITP,从骨髓细胞形态学角度观察其变化,对其骨髓(BM)造血功能及特征进行分析,以期提出对临床诊断的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ITP患儿115例(ITP组),男67例,女48例,年龄4个月~14岁,中位年龄7岁。依据全国小儿血液学术会议制定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标准”[6],其中急性ITP(AITP)91例,占79.4%,慢性ITP(CITP)24例占20.9%,病程短1d,长108个月,中位病程20个月。101例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占87.83%,主要以皮肤淤点、淤斑为主,尤以下肢为甚;伴有鼻出血78例,牙龈渗血37例,尿血3例,胃肠出血3例,月经量过多8例,口腔黏膜及眼结膜出血10例,面色苍白、乏力17例。发病无明显诱因者91例(79.13%),有前驱症状者多为上呼吸道感染者24例(20.87%)。PLT轻度减少81例(70.43%),中度减少27例(23.47%),重度减少7例(6.1%)。选择30例(男17例,女13例)淋巴节肿大待查的血象及骨髓象正常者的同期患儿作为对照组。

  1.2 观察方法

  1.2.1 巨核细胞(MK)计数方法 选择骨髓取材,涂片、染色良好的标本进行全片MK的记数,在涂片的体尾交接处按顺序用油镜分类50个MK,将其分为原、幼MK(MK1),颗粒型MK(MK2),产板型 MK(MK3),裸核MK(MK4),分类标准依据王风计主编血液细胞学[7],并算出各阶段所占的百分率,对不足25/片MK者依据实际数计算百分率,并对MK胞浆、颗粒及退行性变进行积分。

  1.2.2 细胞胞浆积分标准 1分为细胞胞浆量比胞核为1/2以下;2分为胞浆量比胞核为1/2~2/3;3分为胞浆量大于胞核者。

  1.2.3 颗粒积分标准 1分:颗粒稀松,散在或局部分布;2分:胞浆内散在,均匀分布;3分:全胞浆均匀致密分布。

  1.2.4 退行性变积分标准 1分:仅局限胞浆有空泡变性及边缘不整者;2分:胞浆1/2以上有空泡变性、退化改变,且有核固缩、不规则改变者;3分:整个胞浆及胞核均有明显退化变性者。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1.0/PC软件对计量资料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q检验。

  2 结果

  正常对照组标化MK记数范围为8~83个/1.5cm×3cm;ITP组标化MK记数为5~624个/1.5cm×3cm,2例患儿全片MK高达2000多个。其中急性ITP组标化MK均数为374.6个,慢性ITP组标化MK均数为182.5个,MK增多者93例,占80.86%;正常者17例,占14.78%;减少者5例,占4.4%。

  2.1 两组患者MK分类结果 (表1)

  ITP组的原、幼MK及颗粒型MK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产板型MK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裸核型MK数量的改变和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表1 对照组与ITP组的MK分类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对照组与ITP组MK定量分析结果 (表2)

  表2 对照组与ITP组MK定量分析的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ITP组患者细胞浆量积分、退行性变积分均高于对照组,而颗粒量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显示ITP时MK形成同时伴有胞浆量明显增加、颗粒减少及退化细胞增加的改变。

  疗效依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评估[8]。本组115例患者经治疗,有效或缓解96例,自发缓解7例;脾切除6例,死亡3例(颅内出血死亡1例、脾切除后出血不止死亡1例、激素治疗2个月时患暴发性水痘死亡1例)。未用药出院者3例。7例初诊为慢性ITP,经多年随访,4例终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例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A),1例确诊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3 讨论

  ITP多发见于儿童,大多数为AITP,本组病例男女发病率相近,发病无明显诱因。关于诊断ITP是否每个病人都需要做骨髓穿刺,Blanchette、Lilleyman等[1-5]认为病史和体检为典型的ITP临床表现,并有外周血孤立的血小板减少,即“典型的临床表现”加“典型实验室表现”,则ITP的诊断成立。国内也有报道[9-10]认为“典型的临床表现”加“典型实验室表现”,3~6周内经治疗患儿病情恢复,没必要做骨髓穿刺。

  本文115例ITP骨髓检查中,80.86%的患儿MK明显增多,2例甚至每张髓片MK大于2000个,分类以成熟无血小板产生的MK和原始幼稚MK为主,而产生血小板的MK明显减少。另外通过分析可以看出,ITP时MK形成同时伴有胞浆量明显增加、颗粒减少及退化细胞增加的改变。产生这种改变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由于类似于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FS)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白介素等活性物质对祖细胞的调控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影响了MK的数量,血小板的数量,甚至引起了血小板膜蛋白、骨架蛋白和体积的改变,也是引起免疫应答活跃的基础[11]。所有这些改变提示患儿骨髓MK除存在成熟障碍外,还有存在细胞内在缺陷的可能,而且这些改变是显而易见的,对明确诊断意义重大。本文中7例患者终确诊SLE、MDS和AA,也提醒临床医生诊断时须慎重考虑。另有报道[13]治疗前后骨髓巨核细胞的变化,对于ITP的诊断、疗效以及预后的判断均具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3~6周的治疗等待对患者及家属无疑漫长,而在治疗效果出现不理想时再行穿刺,一方面误诊误治,另一方面增加了患者医疗费用,故我们认为初诊时无论实验室检查或临床症状典不典型,都应作骨髓穿刺和相关检查以确诊。

  现代生物学和遗传学标记物的发展,可能对儿童ITP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较大的帮助,我们期待有更早期、更精确、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