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市场分析 > 医疗新技术须先规范后发展

医疗新技术须先规范后发展

文章来源:发布日期:2012-05-10浏览次数:38031

   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60万例急性心梗发生,而急诊介入治疗只有2万例左右,仅占总例数的3%。介入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有效、能降低死亡率的治疗手段。据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任国荃介绍,该院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率92%,如此高的抢救率得益于标准化流程的制定与贯彻。

  日前,卫生部、总后卫生部心脏介入培训基地揭牌仪式暨关注心血管介入诊疗流程标准化会议在解放军总医院举行。“推动心血管介入诊疗流程标准化、规范化主要的目的,是治疗那些该治的病人,不治那些不该治的病人。”卫生部医政司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专家工作组组长、北大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强调,医疗卫生行业,新技术必须先规范后发展。

规范心血管介入诊疗
  2006世界心脏病学大会上,两位瑞士专家发布研究结果,广泛用于心脏病治疗的药物涂层支架(DES)将使患者的死亡率增加。直到今天,很多患者对于药物洗脱支架的内膜覆盖以及可能导致死亡率增加的问题颇为纠结。

  “心血管介入治疗,很多人在意介入数量。如果不适用介入治疗手段,即使放半个支架都是不科学的;但如果为了挽救生命,即使放3个以上支架也是可取的。”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主任陈韵岱说,“不应该用数量和价格来评价治疗手段,在现有医疗条件保障下,能够在恰当的时机给病人用到恰当的治疗手段,才是好的。”

  那么,怎样才算是恰当的时机和恰当的治疗手段呢?这正是我国推动心血管介入诊疗规范化工作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卫生系统有三大准入管理体系:医疗机构、人员资质、技术准入。从2007年开始,在技术准入方面,我国重点开展几项工作,首先是器官移植,其次就是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这一年,卫生部发布了《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发布之前,心血管介入技术在临床早已开展,但是存在一些问题。总后卫生部医疗局助理陈守龙说:“适应症掌握不是很严格,术后并发症比较多,在社会上特别是在患者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另外,一些耗材的应用也不规范。”

  在这种情况下,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规范化工作加快进程,培训基地遴选同期展开。而在解放军总医院举行的心脏介入培训基地揭牌仪式只是个形式,实质是对过去两年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规范化工作的一次总结。

  实际上,任何疾病都应该有规范化流程。但由于心脏病高发,且人命关天,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超过2.3亿人,每年的死亡人数近300万。因此,整个医疗卫生行业中率先推行心血管介入诊疗的流程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

三轮驱动的中国特色
  在和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的管理者们交流时,霍勇感受到了他们深深的无奈。

  他说:“在美国,很多医疗技术的使用包括心血管介入诊疗在内,是非常不规范的。”2009~201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只拿到了40多万例心血管介入诊疗病例,而这个数字不到美国实际手术病例数的1/4。这直接影响了其规范化管理的有效性。

  在我国,2009~2011年,卫生部收集了100万例心血管介入诊疗的资料,达到我国总治疗病例量的95%。“这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没有的。中国拿到这个数据,关键在于我们进行了国家层面的规范化工作。”霍勇说。

  据悉,我国是世界上一个从国家层面对心血管介入诊疗进行规范化发展的国家。过去10年中,心血管介入诊疗建立了医疗机构认证制度、从业人员培训制度和质量控制制度。这3个制度的建立,构成了我国心血管介入诊疗规划化的框架。

  “国家层面的管理是强制性的,有非常强大的执行力。这种执行力,在我们国家心血管介入诊疗规范化管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霍勇说。

  在规范化工作开展以来,全国在地方建立了237个培训基地,军队有34个,共培训了3000多名进修生。两三年的时间,培训基地的工作卓有成效。

  霍勇认为仅靠国家层面的规范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会、协会等行业层面的推进。但是目前我们这方面工作还做得不够。他说:“如果行业管理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将会进一步推进我国医疗技术规范化进程。”

  此外,从职业层面来讲,从业人员需要通过学习不断改进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目前,解放军总医院等一批医院,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方面建立了标准化、现代化、高水平的流程,这种示范作用有利于推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规范化应用。

  “过去10年,我们是边发展边规范,在这条路上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未来。所有新技术的使用,都要先规范再发展,没有规范就没有发展。”霍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