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热点专题 > 基因疗法可以令人放心了?

基因疗法可以令人放心了?

文章来源:锐进医疗器械信息网发布日期:2012-05-28浏览次数:37144

对接受基因治疗的艾滋病患者长期随访的结果表明,遗传修饰T细胞是一项安全的基因疗法。这或许能部分消解近年来人们对于基因疗法的过度疑虑。

  上世纪九十年代,基因疗法用于治疗“重度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至今已经进行了两千余例的人体试验。早期临床试验表明,基因疗法在治疗白血病、血友病、地中海贫血、帕金森症、阿尔茨海默病等上效果显著,甚至能够令盲人重获光明。而更多的动物模型试验显示,基因治疗大有更多顽疾的可能。

  安全性问题

  可以说,基因疗法承载了现代医学治愈顽疾的诸多希望。但是,由于该疗法涉及对患者的遗传物质进行操作。所以,基因疗法自诞生之日起,其安全性也备受关注。

  迄今为止,在基因疗法完成的两千余例人体试验中,共有12例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免疫排斥或T细胞白血病等。这其中,“乔妮·莫尔之死”(参见《南方周末》2007年8月22日科学版)的影响为深远。2007年7月美国马里兰州一位36岁的关节炎患者,在接受基因治疗时意外死亡,继而引发美国对相关基因疗法的重新审查。至此,公众对基因疗法的信心降至谷底。

  虽然,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乔妮·莫尔的死因与基因疗法并无直接关系。此后基因疗法在临床上也不断取得成功,甚至,在2009年被《科学》、《时代》周刊同时评为“十大科学突破”。但是,相当一段时间内,公众对于基因疗法的安全性还是心存疑虑。

  基因疗法需要借助病毒载体,将外源基因导入患者的受体细胞。在此过程中,源于病毒的载体会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导入的外源基因会不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外源基因整合至基因组后,会不会造成基因重排?这是否有进一步诱发机体发生癌变的可能?等等。

  由于基因疗法尚处于早期研究阶段,缺乏大样本的临床试验数据,以上问题很难用公众信服的数据直接回答。

  2012年5月《科学·转化医学》杂志发表的论文,对逾十年基因治疗受试者的血液样本进行分析,得出结论——“T细胞遗传修饰是一种安全的基因疗法”。这或许能部分消解近年来人们对于基因疗法的过度疑虑。

  十年临床数据

  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的布希曼教授(Frederic D. Bushman)为研究基因疗法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接受基因治疗的HIV阳性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这些患者在1998—2005年间分别接受了一次或数次“T细胞免疫重建”。这种基因治疗是采用传统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将嵌合抗原受体基因导入患者体内,该嵌合抗原受体能引导机体的免疫系统杀伤HIV感染的细胞。

  布希曼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在接受基因治疗十年后,导入外源基因依然能够发挥治疗效果。数据显示,该基因疗法的半衰期可达16年,这表明该基因疗法在患者体内的有效作用时间可达十余年。

  更令人振奋的是,对43名患者,累计逾500个患者随访年的样本进行分析,无论是外源基因的插入位点分析,还是临床血液学检测,均未发现患者体内发生了癌变或显著的免疫反应。这意味着,“逾十年的临床数据证明,遗传修饰T细胞是一项安全的基因疗法”。

  “安全港”在哪里

  由于目前基因疗法中,外源基因的整合位点存在一定的随机性。这往往是基因疗法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此前多起不良反应,均是由于外源基因的插入激活了整合位点附近的“原癌基因”,而导致患者体内发生癌变。

  2002年法国8名“重度联合免疫缺陷症”患者接受基因治疗,虽然病情得到缓解,但是,随后有4名患者患上了T细胞性白血病。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逆转录病毒载体整合至基因组的过程中,激活了整合位点附近的原癌基因(LMO2),这导致了受试者体内T细胞增生,并终患上白血病。

  克隆增殖试验证明,类似“LMO2”,基因疗法中载体能够直接激活的“原癌基因”至少还有“MECOM”、“PRDM1”等。而人类基因组中与癌症相关的基因总数约2700多个,占到人类基因组基因总数的10%。

  如何在进行基因治疗时,避开这些“陷阱”,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科学界开始尝试通过优化外源基因的整合位点,来提高基因疗法安全性。

  布希曼教授一直致力于此方面研究。2012年1月,他在《自然·癌症》杂志发表论文,提出了基因整合“安全港”(safe harbours)的概念。如果将负责转移外源基因的病毒载体比作“轮船”,载体整合至基因组的位置便是轮船靠泊的“港口”,而基因组上那些远离“原癌基因”的位点就被称为是“安全港”。利用基因定点整合技术,将外源基因整合至基因组的“安全港”,基因治疗中就可以避免上述悲剧的重演。

  布希曼教授进一步定位了人类基因组上三个可能安全港(AAVS1、CCR5、ROSA26)。倘若这些外源基因整合的“安全港”,能得到进一步的验证,那么有了“靶标”的基因疗法,也许将更加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