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早期复极综合征与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离散度的对比分析

早期复极综合征与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离散度的对比分析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2012-09-07浏览次数:34701

  作者:欧阳瑾,王冬梅,曲保忠  作者单位:

  摘 要:目的 探讨早期复极综合征与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QT间期、QT离散度(QTd)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早期复极综合征(32例)和急性心肌梗死(32例)患者的心电图,以校正的QTd为指标作对比分析。结果 QT离散度早期复极综合征为(43.43±13.26)ms,急性心肌梗死为(69.7±30)ms,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对比QTd具有无创、简便易行的优点,可作为早期复极综合征与急性心肌梗死鉴别的一项有效指标。
  关 键 词:早期复极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
  Contrasting analysis of early repolurization syndrome between QT dispersion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UYANG Jin, WANG Dongmei, QU Baozhong (Outpatient Department, Jilin Medical College, Jilin City, Jilin Province,132013,China) Abstract:ob[x]jective To explore relationship of early repolurization syndrome between ST segment rising and QT interval and QTdispersion(QTd)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To measure early repolurization syndrome electrocardiogram(32cases) and emendated QTd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32cases), and contrasting analysis is made . Results QTd and early repolurization syndrome are (43.43±13.26)m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69.7±30)ms. Contrast two groups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0.01) . Conclusion It has nowound and simple and convenient feasible merit to contrasting analysis QTd. Moreover, It may be an efficiency index of distinguishing early repolurization syndrome an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Key words:early repolurization syndrom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QTdispersion

  QT离散度(QTdispersion, QTd)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QT间期的差异程度,即QTd=QTmax-QTmin,它反映了心室肌复极化的不均一性,代表心室复极不同步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当局部心肌动作电位时程的变化以及心肌内电位变化的不均一性达到足够强度的时候,可引起QTd的明显改变。它可用于预测某些心脏病的预后和急性心肌梗死与早期复极综合征的鉴别诊断。作为心电图正常变异的“早期复极综合征”,因心电图呈现多导联ST段上抬,且其中部分病人因胸痛、胸闷就诊,而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心包炎等器质性心脏病。为避免诊断错误而造成医源性疾病,本研究对早期复极综合 征的心电图进行QT间期、QTd的测量与急性心肌梗死对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早期复极综合征组(I组)32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4例,年龄20~68岁。心电图符合:(1)ST段在胸导联(本组)、少数伴有肢体导联(本组15%)呈凹面向上抬高0.1~0.6 mV ;(2)胸导联R波升高、S波降低或消失,过渡区右移,心电轴逆钟向转位;(3)R波下降支与ST段连接处出现J点或J波;(4)ST段抬高导联T波相应升高,ST段一渡与上升支融合,T波方向有的呈周期性变化。本组伴有高血压7例,胆囊炎、胆石症3例。有10例接受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后,抬高的ST段可回降至等电位线。
  急性心肌梗死组(Ⅱ组)32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6例,年龄42~78岁,为I组同期住院病人。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符合1979年WHO诊断标准。由于本组全部病例系胸导联ST段抬高仅部分伴肢体导联ST段抬高,故本组均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剔除再发性心肌梗死、心脏明显扩大、心室壁瘤形成、室性心律失常、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服用对复极有影响的药物者。
  1.2 方 法
  回顾分析I组就诊当日心电图及II组发病当日第1份心电图,心电信号采集用美国Metronics公司ECGLAB2.0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工作站,采取体表十二导联心电图目测法,选择T波终点可确认的导联测量QT间期,于各导联连测2~3个,取均值,然后将长QT间期减去短的QT间期得出QTd。由于Ⅰ组中部分导联存在J波,使JT间期起点难以确认,故略去JT间期参数。每份心电图至少测定8个导联。
  1.3 统计学处理
  结果的数据以±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两组各导联QT间期测量情况见表1。Ⅰ组T波在Ⅱ、avR、V2~V5导联终点确定,故在上述导联可测量数多,在avL、V1、Ⅲ、V6导联可测量数减少。Ⅱ组在V2、V3导联可测量例数为百分之百,但普遍导联可测量例数较早期复极综合征多。QT间期值,Ⅰ组以V2~V5大,V1导联小。Ⅱ组以Ⅰ、V2~V6大。Ⅰ组QT值均小于Ⅱ组QT值,其中Ⅰ、Ⅱ、Ⅲ、avR、avF、V5和V6导联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V1导联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QTd:Ⅰ组为(43.43±13.26)ms,Ⅱ组为(69.7±30)ms,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4.65,P<0.01)。
  3 讨 论
  QT间期指的是心室肌开始除极(QRS综合波的起点)至心室肌复极终点(T波的终点)所经过的时间间期,是心肌电生理、心脏几何学、躯体形态、心肌表 1 两组各导联QT间期 阻抗和生物信息传递间的综合反映。1985年,Campbell和Cowan等[1]采用12导联同步记录心电图后,发现在不同导联上QT间期不同是一种规律性现象,而不是测量误差,并提出QTd的概念;直到1990年,Day等[2]首先证实了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准确测量QT间期的关键在于选择T波终点明确的导联,而T波终点清楚与否,与测量导联有关。
  早期复极综合征发病率为1.5%~9.1%,多见于男青年。此征左室前壁心外膜下心肌复极较早,在整个心室除极还未结束时,该部位心肌除极区开始,使其动作电位2期缩短。在心电图上表现相应导联ST段抬高,属于心电图正常变异。本研究提示Ⅰ组在ST段明显抬高导联QT间期延长。由于此征除极缩短,复极延长相关导联心肌复极延长率高于除极缩短率而致QT间期延长。QTd反映心室肌复极的差异,正常人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的各项QTd值差异无显著意义,正常值为(30±9)ms,Ⅰ组值为(31.9±10.8)ms,与其接近。急性心肌梗死时,由于局部心肌缺血、坏死、传导延迟,造成心室肌的电不稳定性使QTd显著增大。QT间隙明显延长,因心肌梗塞时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化延缓,加之神经体液影响及电解质改变造成复极不同步,心电不稳定,QTd延长。而大QT值存在于病变区域,这种区域恢复极化不均匀极易产生多数性折返激动,代表心室肌不稳定性。国内有报道[3]QTd正常值为40~50 ms。急性心肌梗死后大多数患者梗死区与非梗死区的结构和形态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梗死区或缺血区对应导联的QT间期延长,故认为心肌缺血损害坏死造成心电不稳定及传导障碍,加之此时心功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均可引起体表心电图各导联QTd增大。QT间期离散度的增加可能反映正常心肌与梗塞周围缺血区心肌间心室复极时间的差异[4]。校正QTd可反映冠脉的狭窄程度,狭窄程度愈高,心肌缺血更明显,缺血的心肌由于其细胞膜上NaKATP酶活性下降,局部心肌外低钙、心肌冬眠等原因,将导致和加重泵衰竭,此时动态QTd更显著增大。所以测量QT间期,QTd可作为早期复极综合征与急性心肌梗死鉴别的一项有效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