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市场分析 > 医改进程推动创业选择 医疗信息化市场萌动

医改进程推动创业选择 医疗信息化市场萌动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发布日期:2013-05-27浏览次数:28055

  编者按/病人在家中自己测血糖,再通过智能手机把数据传输到检测系统上,医生在短的时间内根据系统数据就能做出诊断。这样的医疗流程已经变成了事实,而这只是医疗信息化浪潮中的一朵浪花。相关数据显示:发端于2009年的医疗信息行业增速一直高于同期GDP的增长,但目前总盘子还很小,规模尚不足200亿元。专家认为,行业发展的大问题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取决于医改进程,尤其在体制、法律法规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突破。当然,行业本身的发展也会倒逼医改进程的加快。在趋势看好的背景下,医疗信息化领域面临着什么样的发展现状,创业者可以挖掘的机会点在哪里,企业面临的挑战又有哪些,《中国经营报》记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度解析。
  医疗信息化领域一直吸引着资本和企业的目光。
  日前,心医国际数字医疗系统(大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心医公司”)获得世铭投资3000万元投资;除了创业公司受到资本关注外,用友软件、东软集团等传统IT企业也早已着手这块业务,并且已经收购了从事医疗信息化的相关企业。
  “我们很早就关注医疗信息化这一细分领域,而且在2009年投资了一家企业。但是直到现在,市场里还没有出现的领头企业,市场还很分散,做得好的企业一年营业额也就在2亿元左右。”深圳高特佳投资集团执行合伙人郭海涛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医改推动新市场
  医疗信息化是一个本土性很强的行业,外资机构有些水土不服,这就给了中国创业者机会。
  2009年4月,新医改方案出台,把长期压抑的需求释放出来。“在卫生医疗各领域,基于信息决策和管理的需求是刚性的。信息作为医改的‘四梁八柱’里的一柱,将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放到了战略高度去考虑了。”HIT专家网创始人朱小兵表示,医改方案里已经提出要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此时,医学院毕业十多年、从事医疗设备销售的邰从越开始注意到其中蕴藏着的商机,他联合大学同学王兴维等几人于2010年6月创建了心医公司。“我们同学在一起也讨论过多次,看有没有机会在一起做一些事情。我们在包括药品、设备和试剂等领域搜寻机会,后选择了信息化。”心医公司CEO邰从越回忆。
  邰从越认为,医疗信息化是一个本土性很强的行业,外资机构有些水土不服,这就给了中国创业者机会。从市场前景看,中国医疗信息化在目前还处于萌芽状态。对比美国,中国目前的市场规模还没有达到美国的1%。而国内从事这一领域的企业也比较多,行业龙头还未出现,这样的行业环境给新进入者提供了机会。
  心医公司在创业之初选择从提供医院需要的临床信息PACS系统入手。邰从越表示,公司成立不久即能打开市场,与此前创始团队在行业的积淀分不开,而且与多数同行采取直销策略不同,心医公司走的是经销商渠道。
  心医公司目前的盈利结构主要是经销商销售产品(解决方案),服务占比并不大。“现在大家都处于扩张期,当产品覆盖到一定量的时候,公司的盈利结构会发生改变,会成为‘物业’公司,主要靠收取售后服务费为主要来源。这也是同行努力的方向,对单个公司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邰从越说。
  世铭投资合伙人任重表示,在商业模式方面,中国企业主要是靠卖设备赚钱,服务只占到20%左右。而美国恰恰相反,服务收费占到了软件企业的70%左右。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一差距也意味着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
  今年3月底,世铭投资完成了对心医公司3000万元的投资。“心医的核心团队平均拥有15年以上的医疗或IT行业经验,拥有医学学位或相关临床经验,这是我们看好的。另外从市场来看,医疗信息化在很多二三线城市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任重说。
  类似的投资案例在医改之初就已经出现,比如高特佳投资集团早在2009年就对云南山灞投资了4500万元。据了解,云南山灞是中国远程医疗及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导企业之一,其利用自有核心技术研发的远程医疗软、硬件设备系统,搭建了山灞远程医疗网络服务平台,为网络覆盖范围内的各级医疗机构和患者提供远程医疗手术、医疗教育、医疗会诊、医疗听诊、医疗皮肤镜等远程医疗服务。
政府投资拉动行业成熟

  近年来,国家在医疗信息化投资上可以说是“大手笔”。而在未来10年,还将投资610亿元用于医疗信息化建设。
  国家政策对于医疗信息化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2010年,卫生部完成了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暨全国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即“3521-2”工程建设蓝图。
  据了解,“3521-2”是我国卫生信息化设计蓝图,即建设、省级和地市级3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对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5项业务应用,建设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2个基础数据库。
  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家在医疗信息化投资上可以说是“大手笔”。截至2012年,全国省级平台试点三批共16个省,相关地市平台超过50个,而各地自发投资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百个建设试点已经启动。据了解,一般中央拨款与地方配套的比例是1:1,也就是说,在中央投资100亿元的前提下,地方配套也会有100亿元。比如,山东省从2012年起将投资近3.6亿元完成140个县级数据中心的建设及221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备配置。
  2012年8月,卫生部发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指出,在未来十年里,政府将投资610亿元人民币在全国电子医疗信息系统建设上。具体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标准的医院信息系统,国家电子病历,区域性医疗信息化平台。
  政府的投资也拉动了民间投资以及推动行业成熟。IDC预测,2012年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总规模会达到150亿元左右,年增长率超过20%,成为全球增长速度快的市场。而2012年美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为294亿美元,相当于中国的12倍,但其年增长率也保持在10%~15%之间,足以可见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选择一个方向进行深挖突围
  对于欲进入这一新领域的掘金者,应该专注选择一个方向进行深挖,在投入之前深入地了解行业的需求在哪里。
  然而,朱小兵认为,国家这么多钱投入,如何把钱花出去也成为普遍面临的问题。也就是说,对于这些信息化系统的评价还没有形成一套的方法。虽然国家有规范和功能要求,也只是起一个指导性的作用。但是具体到落实层面,往往与地方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及管理相关,导致项目的投入产出不太有保障,项目水平高低往往由领导意识及管理水平决定。
  “相比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医院投资的临床信息系统效率要高很多。因为多数钱都是医院花自己的钱来建的,而且在医院评三甲中对医院信息化硬件配备做了相应的要求,医院也有动力来做这个事情。”朱小兵说,尽管如此,但离卫生部要求的医院每年投入信息化资金要占营业额1% 的要求还有差距,绝大多数医院都没有达到这个比例。
  在朱小兵看来,医疗信息化大的问题是信息化背后的核心问题没有解决,这与医改进程息息相关。其一是体制和机制制约着发展。信息化需要固定流程,而现行的体制和机制很难支撑。比如远程医疗,现在的IT技术不再是问题,问题是国内优质医疗资源的稀缺,作为专家的医生看一个片子参与一次远程会诊,专家医生的利益分配问题怎么体现,如果收入少于出诊或“走穴”医生都没有动力。
  二是缺乏相应的业务规范及法律基础工作。比如,现在全国对某种疾病的称呼都很难统一,现在都各做各的基础工作,这需要全国一盘棋统筹来考虑。再如,对于电子病历的隐私保护问题,对于电子病历的法律地位问题,这些都与医院的管理模式有关,医院都希望自己的医生处于无风险的环境下工作,而电子病历的法律地位不确立,很难推进。
  此外,行业还缺少复合型人才。医疗信息化需要一些既懂医疗又懂IT的复合型人才,而这方面人才是紧缺的,虽然有一些大学开设这些专业但教育部还没有正式承认,而且就业也不乐观。但朱小兵同时也表示,在一些地方出现“外行领导内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还不尊重内行的意见。
  郭海涛则认为,到目前为止,行业还没有出现大企业。因此从投资者角度来看,这个行业还处于成长阶段。而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说,还是有机会的。朱小兵亦认为,行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新进入者挑战也是巨大的,目前已有六七百家厂家了,市场会进一步整合。
  对于欲进入这一新领域的掘金者,朱小兵建议:应该专注选择一个方向进行深挖,在投入之前深入地了解行业的需求在哪里。比如,在区域医疗信息平台上,需要哪些信息系统;在临床信息系统方面,还有病理、检验、实验室和影像等多个领域,都需要企业去填补空白;而在移动医疗方面,建议关注医院内的场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