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政策法规 > 政策门槛难逾越 “药店+诊所”模式坎坷

政策门槛难逾越 “药店+诊所”模式坎坷

文章来源:健康网发布日期:2013-12-19浏览次数:22390

   “药店+诊所”的经营模式受困,政策门槛目前难以逾越

   事实上,“药店+诊所”的经营模式在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历史上由来已久。药店同仁堂就一直采用“名医+名药”的经营模式。 但是,“药店+诊所”模式的发展道路也是坎坷不平。
  2003年,以“药店+诊所”模式的九洲大药房在成立之初也是颇费了一番周折,原定于9月10日开张的九洲大药房在当天却贴出了延迟开业的通知,原因是诊所的执照仍未通过审批。后来,卫生部门才同意给九洲大药房亮起一盏绿灯。
  而在这段期间,坐堂医一直是药店忌讳莫深的话题,“药店+诊所”的经营模式也就寥寥数家。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7年年底。
  2007年11月,深圳率先试点中医坐堂;2010年7月,《深圳市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正式实施;2010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全国推开试点工作,并出台了《中医坐堂医诊所管理办法(试行)》和《中医坐堂医诊所基本标准(试行)》。
  这些政策促进了深圳市“药店+诊所”模式的发展,截至2012年底,深圳市有中医馆32家、中医坐堂52家。
  而四川德仁堂在几年前全面考察了北京、上海、杭州以及沈阳等地的各种业态的名老中医馆、诊所后,于2006年制定了《中医馆发展规划》并启动该项目。目前在四川德仁堂登记坐诊的中医师共有200多人,超过40家门店配备了中医。
  “诊所+药店”路在何方?别让诊所成为药店的鸡肋
  自从2012年7月,太原试水连锁诊所许可制度,仁和大药房成为了个“吃螃蟹”的连锁诊所,目前已有80家连锁诊所都与其连锁药店比邻而居。但是仁和大药房只是个案。
  2010年全国试点开禁坐堂医以来,如今已经过去两年,统计发现,“药店+诊所”的模式在全国并未大范围的开展,国内排名前十的大连锁如老百姓大药房、大参林并未大范围地推行“药店+诊所”模式。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在2009年年初就开展了中医坐堂医的相关试点活动,但据广西当地业内人士透露,即便中医坐堂医开展多年,但效果一直不明显。
  造成“药店+诊所”模式发展缓慢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目前该政策仍未大范围的实施。另外,难以满足规定中的软硬件也是不少药店对坐堂医开禁观望的重要原因。
  《中医坐堂医诊所基本标准(试行)》中规定:“中医坐堂医诊所由中药饮片品种不少于400种的药店设置,只允许提供中药饮片处方服务。人员至少有1名取得医师资格后经注册连续在医疗机构从事5年以上临床工作的中医类别中医执业医师。设置的诊室必须独立隔开,不超过2个。每个诊室建筑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这个硬件的要求把不少想试行“药店+诊所”模式的药店挡在了门外。
  此外,名医难求也是不少药店观望的原因之一。“无论是福利待遇还是传统观念来看,药店在招聘中医师方面都没有任何优势,因此药店要聘请全职的中医师坐诊的可能性不大。而应该由政府倡导,大力推行医师多点执业,这样才是有效解决药品零售企业中医资源稀缺的有效办法。”广西友和古城大药房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付健对媒体如此表示。
  事实上,某些“药店+诊所”的模式确实给药店带来了客流、客单,也提升了名气,此类药店如同仁堂、深圳和顺堂等,但是也有个别药店因为名医流失而导致诊所成为“鸡肋”的例子。尽管目前相关部门在政策上给药店开办诊所亮起了绿灯,然而由于诊所的成功与否受到医保资格、医生资源等因素影响很大,这也给这种经营模式埋下了不确定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