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行业资讯 > 可穿戴医疗设备应用目前未能触及智能医疗本质

可穿戴医疗设备应用目前未能触及智能医疗本质

文章来源:搜狐IT发布日期:2014-02-07浏览次数:21210

  目前,有人认为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或将成为医疗界之“”。由一项调查称2012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达到4.2亿元,预计到201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超过10亿元。而笔者一直坚信:未来可穿戴一定是个大趋势,尤其是相对运动、安全而言比较有刚需的健康医疗类设备。但就目前而言,可穿戴智能设备在医疗界只是一匹“黑马”而已,可穿戴式智能医疗要做到真正的繁荣与崛起,为时尚早。
所谓的智能是真的智能吗?
  在文章展开之前,首先来界定下智能医疗的概念——医疗行业融入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等高科技,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
  对体征探测的可穿戴设备无疑属于近来耀眼的一大分支。包括:手环、可穿戴计步器、智能医疗设备不能只是无限接近精确,而是要必须精确。医疗的核心诊断,是可现有的智能技术能否做到或接近医生眼睛、耳朵、皮肤的分辨率,即使一根头发落在皮肤上都能感觉出来?
  目前,健康跟踪器的核心感应器技术大多数都是三轴加速度计,这在智能手机里也能找到。要超越智能手机,做到更的检测,健康跟踪设备们还需要不同的感应器一起配合,比如心率、体温、皮电反应等感应器。
  另外,想用冷冰冰的机器解决人自身的问题,没那么简单。
  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北京某三甲医院为解决24小时心脏监控的种种麻烦和问题,对于智能设备在医疗领域的探索也做了尝试,但是患者必须随身携带一个Holter心电图。站在患者的角度想想就会感觉使用体验太差:患者要随身带着一个在全身贴满电线的小盒子,对于日常活动、生活的影响会有多大?
  健康是一个不能出差错的事,只有是面对面沟通才给人以安全感。如果做不到有安全感,那么至少得给人营造一种贴心感的体验。
  即便是在外界看来是移动医疗(也应该也属于智能医疗的一个苗头)方面不错的APP产品,依然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前段时间,笔者尝试着将身体的不适问题提交后,马上就有了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的回复,让人深深怀疑这是否是幕后有机器人在自动回复呢?回答的内容也是非常笼统的。让笔者觉得这依然没有一对一私人定制的感觉,想想也是,那群白大褂们整天忙着把脉问诊、救死扶伤呢,哪里还有时间搭理手机疑问呢?
  可穿戴要培养哪些与智能医疗契合的气质?
  除上文所提出的几个问题,可穿戴设备还需要培养哪些与智能医疗契合的气质?

  1、便捷性。未来,智能终端要更方便地采集数据、更方便地提供医疗服务。在将来,更多的测量仪器会向小型化、移动化发展,不仅仅是血压、心率的测量,还会有白细胞、B超、脑电波等。针对主要的“老、幼、病、孕”用户群体,设备的设计理念、应用手段、操作方法都应做到“傻瓜式”便捷,以达到可穿戴设备的高境界——“人机合一”。
  2、交互性。从上世纪60年代可穿戴技术提出后,该创新技术所倡导的人机交互历史经历了很多伟大的节点。但自从乔帮主将触摸引入苹果的人机交互之后,这六七年来技术并没有太多质的飞跃。
  对于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与身体交互,可以让人们活得更健康。与眼球的交互、与鼻子、耳朵的交互……当然,在健康医疗方面更的交互绝远不止现在如此:比如同样是“医疗”类设备,既然能实现人体指标的西医式检测,为什么不能尝试下“把脉问诊”的中医式看病?

  3、专业性。不可否认,目前从事健康医疗类的可穿戴设备大多是国内的科技类公司。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很多产品是按照理工科的工程师思维开发的,很少有医生或医学专业出身的科班人士参与开发。纯粹按照工程师思维设计的产品会带有浓重的技术色彩,这样的智能终端到了用户手中,更多地还是在玩可穿戴方面的科技元素和炫酷概念,在性能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口、漏洞,缺乏了健康医疗类应具备的专业性。
  另外一些觊觎该领域的健康服务公司或医院,在互联网思维又相对弱势一些。所以,未来如何打通相关行业,做到资源共享,或是保证设备专业性的万全之策。
  总之,建设智能医疗需要从传统的医院线下模式过渡到以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线上模式,终端、平台、医患双方太多的东西需要改变,更无法抛开一个更上层的问题——现行的医疗体制与制度。
  就像女性经期应用创业者大姨吗的创始人柴可此前低调地“唱衰”自己行业的节奏一样,现在移动健康及医疗行业已经很混乱了,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在重点注意这个行业所出现的问题。那么未来,可穿戴式智能医疗的发展是否会像现在的健康应用一样被政府政策步步紧盯?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