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业界动态 >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面临政策阻力 产业化尚需时日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面临政策阻力 产业化尚需时日

文章来源:健康界发布日期:2014-09-15浏览次数:15677

         9月10日,2014深圳国际BT峰会和2014深圳国际生物/生命健康产业展览会以及第九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这是截至目前我国生物科技领域高规格峰会。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巡视员徐建平在致辞时指出:“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生物产业已经形成了较好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基础,是未来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领域之一。”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特区之一,深圳在科学技术创新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深圳已经成为我国生物、生命健康产业的重要地区之一,培育了迈瑞、华大基因等一批生物科技领域领先企业。 
         深圳市市长许勤表示:“深圳把生物产业、生命健康产业分别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进行培育和支持。去年又出台了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着力构建全链条、全要素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集聚优质技术和产业资源,在大鹏半岛和深圳的东部地区加快打造国际生物谷,努力建设生命科技强市,生命产业大市和国际的生命健康的产业基地。目前,深圳的生物产业规模已超千亿元,每年保持15%以上的高速增长。” 
         众所周知,生物学研究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持,而其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非常漫长,很有可能因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而胎死腹中。如何将生物技术有效转化成生产力,成为令研究者非常棘手的难题。在深圳首届BT峰会上,健康界就此话题询问了美国和中国生物领域的科学家和企业家。 
         作为基因科技领域内的翘楚,1999年成立的华大基因至今仍然靠外界投资而生存。至于为何成立15年仍然不能实现自给自足,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坦言,基因测序面临的首要阻力是认知问题,包括民众、医务工作者、政府等对新事物的认知都比较漫长。其中,政府政策的严格管制成为华大基因将研究成果推向市场的大壁垒。 
         今年6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批准华大基因为高通量测序诊断产品的提供机构,其测序基础即是CG系统。这成为基因测序领域政策松动的一个信号,引来市场的欢呼。对此,汪建抱着平和的态度看待:“政策批准了,我们就开始走。政府的监管是非常严格的,我们只做政策允许我们做的事情。” 
         对于前段时间盛传华大基因启动上市的话题,汪建表示,计划上市的是华大基因旗下一家子公司,至于具体公司名称及何时上市他则拒绝透漏。 
         同样受到政策管制困扰的还有北科生物。这家专事干细胞研究的公司成立于2005年,专注于生物治疗和生物技术的临床转化两大领域。北科生物董事长胡祥无奈地指出,该公司成立9年来,仍然处于投入期,没有实现盈利。胡祥一直在探索干细胞临床治疗的创新商业模式,并寻求国内外合作。在首届BT峰会上,北科生物与美国一家生物技术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美国这家公司拥有的一款肿瘤免疫药物在2013年被北美肿瘤医师协会评为肿瘤免疫的1号药物。“虽然干细胞诊断和治疗目前仍然面临政策壁垒,但我们已经在研究和人才方面都做好了准备,静待法律、法规政策破冰那天的到来。”胡祥强调。
         其实,大洋彼岸的美国生物界也面临着生物技术产业难的问题。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杰克•绍斯塔克指出:“我开展的研究都是基础性的,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要想转化成生产力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幸好给我投资的机构有比较长远的眼光。我坚信基础研究终是能够转化成生产力的。”同时,他还指出,美国生物科学家面临的政策环境的确要比中国科学家面临的环境宽松一些。 
         当然,有很多生物科学家的机遇可能没有汪建、胡祥以及杰克•绍斯塔克这样好,很多研究者因为顶不住经济压力而放弃了很好的项目。美国马里兰州蒙哥马利郡行政部门特别项目负责人齐丽莉为此深感痛心,她于2013年参与建立了生物保健创新中心,该中心是一个致力于推进生物研究商业化的创新中介,搭建科学家与投资人之间的桥梁。作为一名美籍华人,她也关注中国的生物研究科学家,并在中国创立了生物保健创新中心办事处,为正在寻求资金支持的中国基础生物科学家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