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业界动态 > 北京首钢医院未来十年发展规划:打造京西部医疗中心

北京首钢医院未来十年发展规划:打造京西部医疗中心

文章来源:21世纪网发布日期:2014-12-27浏览次数:13879

        16层的住院大楼是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醒目的建筑,建成于2000年;东面是4层的门急诊楼,始建于1954年;西面是泌尿中心大楼,2011年投入使用。三栋紧邻的建筑,背后却有不同时代的故事。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新的故事起于2002年。那是首钢医院加入北医系统的年。当时,国有企业改革波及企业医院,形成了波企业医院改革浪潮。首钢医院选择的改革路径是寻求医学院校的合作。 
        2002年9月,首钢总公司与北京大学签署联合办院协议。 
        首钢以医院的全部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作为合作资源;北京大学则主要以品牌、人才、技术和重点学科的投人作为合作资源,联合组建医院。医院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成为北京大学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和临床医学院。 
        当时受北大医学部,北大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长那彦群教授出任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上任后的那彦群提出医院的发展目标是,用3-5年的时间将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打造成为北京西部的现代化大医院。 
        历史上的首钢医院曾名噪一时。首钢医院自1949年成立以来,几十年中对首钢职工的健康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首钢医院在企业职工中探索实践的心血管病防治经验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并推广,成为“首钢模式”。 
        “首钢模式其实凸显了预防意识在慢病防控当中的重要作用,并基于此建立起了一个心血管疾病的三级防治网络。”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副院长、慢病研究所所长王健松博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说。 
        后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以及改革的深入,企业医院的发展开始面临难题,包括管理效率低、患者流失等。就在2002年,首钢医院的亏损达到了3000万。
与北医的合作,给首钢医院的境遇带来了极大的改善。双方共建十年之后的2013年,医院门诊量接近百万,出院患者超过两万六千人次,手术量接近一万人次,平均住院日已经低于11天。 
        不过,在企业医院整体面临转型的大背景下,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仍需全力探索自己未来的出路。2013年初,首钢总公司聘请来自北医系统陈仲强教授担任医院院长。在此之前,陈仲强已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担任十年院长,而他亦清楚地看到企业医院现存的问题。 
        陈仲强谈道,在国家医疗服务体系调整过程中,企业医院与公立医院并未获得同样的支持,加上所属关系、管理机制等方面的不清晰,医院与行业也有所脱节。 
        但机遇亦在前方。 
        新医改当中的公立医院改革持续推进,国家政策也加大了健康产业的扶持力度。就北京地区而言,医疗资源布局重新调整,医疗服务的需求和多样性快速增长。而医疗力量薄弱的京西地区,给了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进一步发展足够的想象空间。 
        陈仲强表示,根据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已经形成的未来十年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医院将在现有基础上扩展为石景山区、乃至整个北京西部的区域医疗中心。而且,满足区域内95%以上医疗需求,并成为承担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以及社区服务为一体的大型三级综合性医院,也是医院基本的定位。 
        12年前首钢的选择:联手高校 
        2011年12月,首钢总公司与北京大学签订了新一轮共建医院的合作协议。新成立的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理事会,理事长由首钢总公司方出任,副理事长由北京大学方出任。韩启德则应邀担任理事会的名誉理事长。
这是双方在此前十年合作基础上所达成的新一轮共建协议。两次合作的建立都是在国家改革的窗口期:上一次是国有企业改革,这一次是新医改。这也成为当时宏观大背景的浓缩:企业医院的改革与转型贯穿了本世纪头十年的这两项重大改革进程。 
        本世纪初,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大量企业医院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剥离改制。首钢医院虽然并没有采取类似举措,但当时也面临着与大多数企业医院类似的困境。 
        医院管理上,长期享受着来自首钢公司拨款的支持,医院员工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医疗技术上,虽然科室设备齐全,但缺乏突出学科。尤其是当时医保制度的改革,给医院带来很大的冲击。 
        当时,国家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首钢总公司于2002年3月1日正式实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首钢十几万职工大军纷纷加入医保行列。加入医保意味着患者在就医时有了更加广泛的选择,这直接带来了大量患者的流失以及医院当年严重的亏损。 
        不同于一般企业医院是,首钢医院当时就已经拥有超过1000张床位,以及1000多名在职员工,而且2000年新的住院大楼才建成投入使用。如此庞大的医疗机构,改造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幸运的是,首钢找到了一个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刚刚与北京大学合并不久的北大医学部。 
        2002年9月12日,首钢总公司与北京大学签署了联合办医院协议,联手创建新型体制的医院。新型医院在管理上采取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资产所有权归属首钢总公司所有,医院为独立的法人单位。 
        首钢和北大双方共同组成“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理事会”,实行医院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医院日常医、教、研管理均纳入北京大学附属医院管理系列,医务人员的毕业后教育以及教学职称的晋升等,均纳入北京大学医学部统一管理。 
        按照双方的协议,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组建后,首钢总公司仍将根据有关规定,对医院日常经营继续给予补贴;对医院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等给予一定的支持。北京大学医学部利用人才、技术优势将在新医院建成若干个重点学科及临床医学硕士、博士培养点。 
        

 

        十年后,医院的泌尿外科和骨科已经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学位培养点,心血管内科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硕士培养点,并被卫生部批准成为全国首批48家“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科室。2014年,在北大医学部主持下,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心血管内科学系签署了骨科和心内科合作项目协议,进一步促进了医院的学科建设和新技术的开展。 
        首钢与北大再次合作,在新医改的大背景下,双方都希望能更进一步。 
        陈仲强谈道,首钢与医学部的合作,双方是希望能够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管理理念等方面,将公立医院好的管理经验、行业的发展模式转入到企业医院,使它能够更好地发展。 
        “首钢模式”名噪一时 
        作为拥有65年院史的医疗机构,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曾经在慢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控上取得了引人关注的成果。其所创立的“首钢模式”,更是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推广。首钢的这套经验对今天的医改来讲,仍然颇具借鉴价值。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分子上山下乡。不少医疗专家来到当时尚属于北京郊区的首钢,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不过,医疗专家很难在钢铁生产上有所参与,他们的主要“劳动”内容其实是为工人体检。“炼钢是重体力劳动,需要力气,老理儿常说,吃盐有劲儿,所以工人吃的饭菜很咸。可以想象,体检的结果是很多工人查出了高血压。”王健松说。 
        当时,由来自阜外医院专家联合首钢医院的基层医务人员,从1969年开始花了三年时间,总共筛查了一万多名工人。筛查出的结果是,工人中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11.7%。这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已经相当高了。 
        高血压不仅危害工人的健康,而且患有高血压会造成工人休工,影响工厂的生产效率。据当时粗略的估计,首钢全厂每天因为高血压休工的工人就有600多人,已接近一个中型钢铁厂的规模。这个结果引起首钢领导对高血压防治的重视。也就是70年代开始,首钢在国内较早地开始了慢病的防治工作。 
        在阜外医院专家的帮助下,首钢医院于1973年成立了心血管病防治所,开展“三级防治”体系,即地段和厂矿保健站、心血管防治所、心脑病房组成“三级网”,制定统一方案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系统治疗,并于每年年终评估疗效,登记并发症。 
        这个三级网,早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首钢建立的医疗预防保健系统。当时学习苏联经验,建立“车间医师负责制”,每个车间和地段(相当于现在的社区)都有自己的保健医师。厂矿的保健站全面负责职工健康;地段医师负责退休职工及职工家属健康管理。“地段医师负责制”保健模式为首钢医院的疾病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慢病的三级防治体系中,医疗人员开展的工作实际上非常琐碎,包括高血压的普查防治,健康知识宣传,督促患者按时吃药、按时复查、限盐控盐等。但这些工作终证明是有效的。经过长期的综合诊治,首钢地区高血压患者管理率达60.8%,血压控制在临界以下的患者达71%。 
        “当时,不仅首钢的管理者对高血压的管理重视,医院其实也有积极性来推动这项工作。”王健松说,“这实际上得益于当时首钢所实行的经费包干制度。首钢当时的经费自主管理。在工人的工资里面有一项‘福利费’,其中就包括医疗费。首钢直接将医疗费拨给医院。医院负责门诊部、保健科的管理。那么医院在基层的防病做得越好,看病的花费越少,获得的收益就越多”。 
        这有点接近于当前医保领域探索实施的总额预付、按人头付费的支付方式。不过,随着医保制度的改革、医生执业制度等方面的变化,首钢原来建立起来的慢病防控体系所依赖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新的机制下,仍需要新的探索。
京西的机会?

        在过往慢病防控的三级防治体系基础上,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近期成立了医联体,在当前的医改背景下探索构建的分级诊疗体系。 
        2014年6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首钢矿山医院、北京首钢特殊钢铁有限公司泰康医院、北京中康佳中医药研究院长庚医院,以及苹果园、古城、老山、金顶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组成医联体。
关于医联体的建设,陈仲强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谈到,“在现有基础上先启动影像科,通过网络建设将一些小的中心、诊所拍的影像资料上传到管理后台,由医院的专科医生给出数据报告,同时帮助这些中心、诊所进行人员培训,把整个区域的诊断水平提升起来。” 
        一个较为有利的因素是,医联体当中的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接受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的直接管理,并按照绩效考核的结果来分配收益。这实际上改善了过往医联体当中不同层级医疗机构间利益冲突,以及基层医疗机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但即便如此,医联体仍然要面对全科医生不足、医保报销制度等因素的制约。而且,作为医联体的核心医疗机构,往往是实力较强的医疗机构。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虽然已经是石景山地区较大规模的医疗机构,但仍有提升空间。 
        陈仲强在医院会议上也强调:“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石景山地区的患者仍然有三分之一会流向区域外的医疗机构就医,这就说明,我们医院在某些专科领域上没有满足本地的医疗服务需求。”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曾对自身面临的问题做过一次梳理,包括环境设施老化、标准低;人才队伍结构亟待优化;医疗设备陈旧,信息化建设滞后等。 
        陈仲强透露,目前医院已经讨论形成了面向未来十年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北京西部医疗中心,北京西部具有较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训基地,以及北京西部较高水平的临床研究、学术交流平台。 
        陈仲强认为,要达到区域医疗中心的水平,就需要拥有2-3个国内知名、北京市较强的临床重点专科,6-8个在区域具有引领作用的品牌学科,8-10个在北京市综合实力处于比较先进的科室,区域内95%甚至更高的患者的医疗需求能够就地得到解决和救治。 
        为达到这个目标,医院规划了未来重点建设的医疗中心,包括创伤急救中心、疑难重症诊疗中心、急危重患者救治中心、高危孕产妇诊疗中心、肿瘤放化疗中心、医学影像中心、医学检验中心、慢性病管理中心等。 
        随着医院在学科规划上的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改造也已经提上了日程。目前,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已经确定建设新的门急诊综合大楼,主要功能将包括门诊、急诊、肿瘤放化疗、医疗辅助平台、科研教学以及综合运营等。 
        陈仲强期待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未来能够发展成集医疗、教学、科研及预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提升石景山、乃至北京西部地区的整体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