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业界动态 > 业界对“互联网+医疗”的诠释与思考

业界对“互联网+医疗”的诠释与思考

文章来源:中国医药报发布日期:2015-07-09浏览次数:9226

   7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转型升级任务迫切、融合创新特点明显、人民群众关心的领域,提出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益民服务、人工智能等11项具体行动,并提出推进“互联网+”的七方面保障措施。这使得萦绕在业界的有关如何在医疗行业中发展“互联网+”的很多疑问,有了一些明确答案。
   “对于互联网,你不选择它,就难有变革”,“不要怀疑,而要拥抱互联网”,“互联网不能解决医疗面临的全部问题”——政府官员、学界专家、医院院长、业界精英等在不久前举办的2015大连软交会健康医疗行业分论坛上,针对“互联网+医疗”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和展望。
   四大需求驱动“互联网+医疗”
   “互联网+医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概念?这个问题在业界有多种阐释。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孟群主任看来,“互联网+医疗”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以下简称“云大物”)、移动通讯技术等为支撑,与传统医疗健康服务深度融合而形成的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业态的总称。
   “‘互联网+医疗’中的‘医疗’是广义的,不仅包括完整的医疗服务,也涉及公共卫生、孕产妇保健、慢病管理、灾难处置等方面。”孟群进一步解释说,当今“互联网+医疗”之所以这么热,主要是基于医疗健康服务需求,促进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及“互联网+”相关政策,以“云大物”为代表,包括3D打印、机器人基因检测等新技术的应用,以及资本涌入四方面因素的驱动。不同方面对“互联网+医疗”有不同的选择和诉求。其中,患者的需求是方便、及时就医,降低费用,看好病,自我健康管理,个性化医疗,这些需求对“互联网+医疗”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而医生的需求是积累经验、实现价值、医疗、个性化医疗、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缓解医患矛盾等;政府部门的诉求主要是推进行业监管和促进产业发展。
  互联网将重塑“医疗生态圈”
  在医疗卫生领域,互联网到底如何“+”?《意见》提出“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支持第三方机构构建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等具体目标。
  孟群表示,传统医疗服务模式是入院、挂号、诊断、检查、检验、取报告、交费、取样、出院、结算,很不方便,一些医患矛盾就产生在这中间,而医疗与康复在医院、家庭之间存在鸿沟,没有实现连续性服务。“互联网+医疗”将重塑医疗健康生态圈,传统医疗服务模式将通过互联网深度融合创新甚至变革。另外,“互联网+医疗”将在以个人为中心的一站式健康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将来患者、居民可以通过互联网、APP软件、可穿戴设备进行生命体征自我监测与管理,通过互联网咨询,医生在网上告诉你需要到基层医院还是大医院看病,大医院建有区域影像、检验中心来支撑服务,同时医药电商也会加入‘互联网+医疗’行列。在这样一个医疗健康生态圈里,分级诊疗得以实现,患者就诊看病会更加方便,费用也会有所降低。”他说。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郭启勇院长指出,在“互联网+”中,互联网是一个平台和工具,医疗行业通过它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加速创新、改善患者的就医感受和满意度、释放优质医疗资源。例如,患者可以通过身份证、居民卡,甚至APP软件挂号、预约就诊时间、查询价格、缴费,这样可以省出很多环节和非医疗时间。另外,医院的医疗设备管理、工作量统计、用药合理性分析、患者行为分析等大数据应用都需要通过互联网平台连接和实现——这些都是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可以为医院管理做的事情。
  释放医疗产业发展“动能”
   “欢迎互联网进入医疗行业。我想互联网可能会使医生的工作更加便利。”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西京消化病医院院长樊代明说,现在医院仅西药就有数千种,这使医生面临很多问题,而互联网可用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这对于企业而言也有巨大的市场开发价值——因为无论是医生、患者还是疾病病种,都将越来越多,相关企业可以研发后台系统来指导用药策略、统计人群用药模式和副作用,然后通过大数据分析,将结果用于指导未来合理用药的改革,这将形成一个巨大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在东软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积仁博士看来,全球医疗健康服务领域正趋向“泛医疗化”,表现出从医院、社区到家庭健康管理的去中心化,从急性传染病向慢性非传染病管理的重心转移,从医院、医生管理到更多自我管理的协同医疗模式,以及医生服务的标准化、流程化,医疗的个性化、化等特征。
   “我们已经看到互联网在心率、血糖、睡眠监测等可穿戴设备,以及改善医疗公平性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实际上,在通过计算、远程、协同技术得到一些的数据后,越来越多的个人诊断是可以在基层完成的。”刘积仁认为。
   “互联网+医疗”困惑仍多
  现在很多人认为互联网将“颠覆”传统的医疗模式。对于这个说法,与会专家学者均表示不赞同。孟群指出,“互联网+医疗”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一面是热火朝天,另一面存在很多困惑。例如,‘互联网+医疗’的内涵和外延的边界到底是什么,在‘互联网+医疗’中如何发挥智能移动终端的作用,可穿戴设备尚缺乏相应的监管法律法规,其质量到底怎么样、结果准不准、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如何,如何发挥云医院的优势和作用,如何调动医院和医师的积极性,如何促进居民、患者利用、‘互联网+’,这些问题都有待明确”。
  刘积仁也认为,互联网不可能颠覆医疗,就像互联网不可能颠覆按摩师、厨师等职业一样,医疗必须有人工服务,互联网无法解决医疗面临的全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