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市场分析 > 医联体模式到底好在哪?

医联体模式到底好在哪?

文章来源:梅奥国际发布日期:2017-09-09浏览次数:96

 2017年9月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务院医改办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全国医联体建设现场推进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落实《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总结全国医联体建设工作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学习推广深圳罗湖等地的有效做法和典型经验,进一步推动医联体建设工作。
一、中国80%三级医院开建医联体

全国八成三级医院已开展多种形式医联体建设,县域内就诊率达82.5%;2017年上半年全国医疗机构下转患者239.6万例次,高于2016年全年水平。
据会议介绍,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已经有1764家三级医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工作,占全国三级医院的80%。江苏、重庆、四川、陕西等8个省份超过90%的三级医院参与组建了医联体。
医联体的作用成效逐步显现,基层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2017年上半年,全国县域内就诊率达82.5%,较2016年末增长2.1个百分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诊疗和管理率持续上升。
双向转诊格局进一步形成,下转患者明显增加。2017年上半年,全国医疗机构下转患者239.6万例次,高于2016年全年水平;三级、二级公立医院转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病人占比由2016年的0.6%、0.5%增长至0.9%、0.7%。
此外,优质资源进一步联动,医联体内牵头医院持续向基层派出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基层医务人员赴上级医院进修学习的人数也明显增加。居民获得感进一步增强,8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能够到达近的医疗点,部分地区居民2周患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超过60%,实现了群众就近就医。
一是形成“服务共同体”,完善畅通的双向转诊机制。
二是形成“责任共同体”,完善权责一致的引导机制。
三是形成“利益共同体”,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四是建立“管理共同体”,完善区域医疗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
二、破解社康缺医少药等难题

深圳在全国率先进行“基层医疗集团”改革探索。2015年8月,深圳以罗湖区为试点,启动以行政区(功能区)为单元的医疗机构集团化改革。
改革两年多来,“罗湖模式”试点正在逐渐破解社康“缺医少药”、“检查不方便”、“只签约不服务”、“重医轻防”、“医养分离”五大难题,初步实现了社康中心能力、预防保健能力、患者满意度、医务人员收入“四提升”和医院运营成本、居民就医成本“两下降”。“强基层、促健康”的医改目标成效初显。
今年6月“罗湖模式”入选国家“深化医改重大典型经验”。
三、全市已组建11个基层医疗集团
今年,深圳已开始全面推广“罗湖模式”,明确提出在全市各区(新区)至少建立一家基层医疗集团,构建“上下贯通、防治结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已组建11个基层医疗集团,基本实现行政区(功能区)全覆盖。
在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上,深圳全面理清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在全市规划布局15家基层医疗集团和17家综合性区域医疗中心,构建“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两级医疗服务体系。
同时,通过派遣专家、专科共建、业务指导等方式,支持基层医疗集团提高技术水平。目前,全市已经建成运行心血管、眼外科、康复、脑卒中、胸痛、精神卫生、儿科等7个专科医疗联盟。
全市二、三级公立医院全部设立专责机构,负责协调双向转诊工作,落实“四个优先”:即基层医疗集团内各医院将专科号源优先配给社康中心,对社康中心上转的病人实行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将出院病人下转至社康中心,由其负责跟踪随访。
为了促进基层医疗集团防治结合,将逐步把基层妇幼、慢性病、老年病等“预防、治疗、管理”相结合的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基层医疗集团,引导公共卫生机构主动融入基层医疗集团服务,实现“医防融合”。
以基层医疗集团为主要形式的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正在逐步改善基层服务长期薄弱、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不高、医疗卫生资源重复配置、医疗服务碎片化等弊端,推动医疗卫生资源的横向整合、纵向流动、优质资源的均衡布局,初步实现了“强基层、促健康、降成本”的改革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