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行业资讯 > 感知与平台并重 AI促智慧医疗落地

感知与平台并重 AI促智慧医疗落地

文章来源:中国电子报发布日期:2018-05-05浏览次数:632

众所周知,我国已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形成了“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局面,“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久治不愈”的“顽疾”。因此,带着如何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就当前我国医疗行业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方向、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有哪些促进作用等多个问题,记者采访了长期从事智慧医疗与健康养老产业研究的九三学社中央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理事长郭源生教授,以便从智能化传感器、可穿戴设备、家庭智能终端、服务型机器人等技术与产品在医疗服务中的创新应用,以及市场化的服务模式创新、产业化与服务生态体系建设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抓手和突破口。

智慧医疗优势凸显 惠及民生多方获益

记者:根据我国当前医疗体系现状,谈谈推行智慧医疗的必要性。

郭源生:长期形成的“重医疗,轻预防;重城市,轻农村;重大型医院,轻社区卫生”现象和人为制造的三级医院体系,使得医疗资源匹配差别过大,全科医生、高端医疗设备等软硬件资源配置和流向严重偏离,而且过于集中,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无人问津。这种盲目崇拜硬件装备能力的认识偏差和错觉,形成了患者越集中,医疗资源也越集中的恶性循环,医患关系持续紧张。经过长期积累,呈现出分级诊疗、医药分离、医生多点执业、医保支付监管、医疗资源匹配和均衡化等医改的五大突出难点和痛点问题亟待解决。

从宏观层面看,伴随着“十三五”规划实施,“健康中国”正式升级为国家战略,以三医联动、医药分开、分级诊疗、互联网医疗等为核心的平台架构和体系建设,将成为深化医疗改革有效手段和实施方向。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可穿戴设备、家庭智能终端、服务型机器人,结合远程医疗综合服务平台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应用,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实时互动,形成对人体生理参数指标,尤其是非正常生理指标的抓取和个性化、差异化对比,以及多目标、多维度的实时监控与量化管理,逐步推进疾病预防、病情诊疗、健康管理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有效分流。智慧医疗平台是信息技术结合医院各种医疗资源,进行有效融合的创新平台。

记者:如何建立智慧医疗的体系架构和平台系统?在整个服务链中由谁主导?运营主体由谁承担?商业模式如何形成?

郭源生:智慧医疗体系架构是改善和解决当前“看病贵、看病难”有效途径,也是医生多点执业的功能平台。以医院为主体,数据运营与服务为支撑,把多家实体医院的功能与服务延伸到云端,平台上接三级医院,下连基层医疗机构,或患者个人和家庭会员,形成“实体医院+虚拟医院”架构,达到线上线下、院里院外的优势医疗资源整合。实现视频看医生、远程心电/影像/检验/病理、实时远程会诊、诊前/诊后云随访、全程云健康管理、云支付、云配送、云预约、云挂号等医疗信息化功能。也可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健康咨询与管理服务,实现医疗服务模式和职能的转变,拓展医疗边界。

在整个医疗服务链中始终体现出医院的主导作用,数据运营商提供信息技术的支撑与服务,使医疗数据分析与安全管理的专业化,形成在区域和政策推动下,医疗与信息不同专业人员的技术协同创新机制,深度挖掘各种类型的人体生理参数量化指标与病理症状关系等数据分析模型,也为全科医生的医疗提供数据支撑。

目前,我国智慧医疗已经形成基本理念的共识,在医院信息化、智能化,以及个人健康档案信息化服务功能完善、远程医疗的专业化程度上取得一定的成果。平台商业化运营服务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构筑基础平台 人工智能必不可少

记者:智慧医疗中的核心技术有哪些,其应用中存在哪些具体问题?

郭源生:智慧医疗是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融合的产物,包括智能医院服务、区域医疗交互服务和家庭健康服务等基本内容。是物联网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典型应用和阶段。物联网相关联的感知技术、移动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数据处理的计算机技术,以及公有/私有云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等都是智慧医疗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共性基础技术和基本保障。

在患者诊疗、慢病监控、健康管理三个环节中的人员需求各不相同,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个人健康隐私信息安全,医院及医师线上、线下诊疗职能与职责、医患关系处理等政策法规监管与保障。二是产品市场准入条件、专业技术与服务标准。三是各种医疗与平台基础技术协同创新投入。四是平台各资源方在市场化服务中的定价机制、利益分割。五是医疗服务运营规范与监控、医保政策适应性。六是医疗健康知识普及与培训、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培训、人才引入管理规范等,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细化、规范和突破。

记者:智慧医疗对感知技术提出哪些要求?国内传感器企业如何满足市场需求?

郭源生:毋庸置疑,人体的血压、血糖、血脂、血氧、脉相、心电、脑电、皮电、体温等生理参数指标和变化趋势,都带有健康与否等重要信息,是健康大数据的主体和医生判断病症基本依据。如何准确、有效、持续获取这些指标,对于非专业人员和医生根据病理判断疾病突发与症状都具有重要作用,而担当数据采集功能的产品就是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

智慧医疗平台必将大量使用各种物理、化学、生物传感器,为传感器企业提供了市场机会,关键是需要建立医学专业人员与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协同创新机制,互相弥补专业知识欠缺,寻找、研究、解决人体生理参数采集中的交叉性问题。逐步研发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智能化传感器产品或多参数检测的系统集成产品,例如可穿戴设备、医用家庭智能终端产品和服务型机器人。

记者:智慧医疗和居家养老服务中人工智能技术怎么应用,其信任如何建立?

郭源生:医疗是一个专业性极强,并依靠大量数据分析和专家经验的行业。所谓诊断,是依据病人各种化验、影像等生理参数数据信息,结合医生个人经验分析判断与过程处理。首先,人工智能特别适合快速高效处理海量数据,尤其能够分析出人无法察觉的数据差异,而这点差异可能就决定了对疾病的判断;其次通过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可将专家经验转换为算法模型,使得专家经验实现低成本复制,大量的基层医疗机构因此可能更方便地用人工智能专家进行诊断,特别是对多种慢性病患者提供实时记录、辅助诊疗、动态预警、在线指导、诊疗、动作提醒等一系列疾病筛查、健康检测、监测和管理解决方案,这将有效支持分级诊疗的实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下,国民将有望享受人工智能+家庭医生/全科医生/专科医生完整协同的三级系统化医疗服务,为居家养老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当然,人工智能技术进入医疗行业,面临医疗责任等诸多挑战,建立信任是关键。信任建立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技术标准与法规体系是否健全。需要制定出产品性能指标体系和行业应用标准,明确其能够达到或超过医生水平和要求。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责任处理规则,明确医生、医院、供应商等责任归属原则与风险,才能市场化商业应用。二是职责处理与监管责任是否明确,责任主体应是平台而不是个人,例如以医院为主体的平台责任方就是医院而非医生个人,以企业为主体的平台责任就是企业。病人付费给医院治疗,用了院方提供的人工智能服务,出现问题时应由院方对病人全权负责。消除“出了事找不到人”的顾虑。同时还要明确第三方鉴定机构和司法诉讼流程,确保问题追究的完整性。三是数据信息与个人隐私保护是否安全。诊疗过程产生大量私密性较高的个人健康数据信息,一旦泄露会对个人声誉乃至安全产生风险。因此,需要有严格、缜密、明确的使用规则和管理流程。比如签订相关的数据隐私保密和处罚措施协议,各种数据信息未经本人许可不得作其他用途等。

在疾病诊疗过程中除治疗外,心理、情感疏导也至关重要。目前的医疗患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医生很少会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和疏导,也是医患矛盾诱发因素之一,人工智能技术恰恰可以弥补这种缺憾。借助对病人个人情况的连续记录和洞察,有望提供个性化辅诊和陪护服务,从而成为医患情感信任的有益补充。同时,可汇集国内外各类专业医师和医学专家经验与技能,特别能够在中老年、失能半失能、重症康复和亚健康人群等慢病诊疗与健康管理中发挥优势。因此,推动家庭服务机器人发展是未来的一大重要方向。期盼未来每个家庭、每一个人都能拥有一个专属“智能医生”,病人不再挤破脑袋寻找名医,医生也不必心力交瘁地加班治病。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一天正在走来,相信不会太远。

抓好顶层设计 还须制定分步实施规划

记者:我国智慧医疗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和萌芽状态,您认为国内开展智慧医疗对策?

郭源生:建立以区县级人民医院为主体,分设三层体系架构的区域化智慧医疗综合服务平台系统,称为区县级智慧医疗服务中心或xx云医院。汇集辖区医院、医生(院内外)和主要医疗设备与设施等资源,结合医保政策管控,医疗大数据监管,技术培训与指导,系统建设、维护、升级、管理等,提供医疗资源配置与管理等线上和线下医疗服务功能。乡镇、街道办等社区医疗机构设立区域二级子系统,按照分级诊疗要求提供慢病监测、检查与管理职能;辖区内的药店、诊所、企事业单位、村级医疗机构、重点家庭和个人为三级医疗数据节点,按照参保会员制方式,结合相应的可穿戴、检测与化验设备提供常见症状、慢病日常参数检测、公共卫生健康数据采集等工作。平台不仅可以提供区县医院或国内知名医学专家在线诊疗服务,形成诊疗、药店、诊所等就地处方、拿药或网络药品配送到家的全程服务链,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使得医疗资源下沉到三级的任何一个医疗网点和注册会员个人。同时,对于慢病趋势变化远程检测、监控、指导与数据管理更加及时、有效、便捷,通过智慧医疗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分级诊疗、医生多点执业、医药分离、医保等数据结算,医院智能转换等医改五大难点问题,解决了患者看病贵、看病难的痛点问题,也成为全民健康监测与管理的有效方法与途径,让医疗服务体系不再孤岛化,医疗技术与数据信息不再碎片化。

智慧医疗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完整设计、分步实施的智慧医疗建设规划。循序渐进、规范标准、培训指导、不断提升尤为重要。使得智慧医疗真正成为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一项惠民工程。目前上海徐汇云医院已经运行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国内智慧医疗专业化综合服务平台的成功案例。

据业内权威机构统计分析,我国智慧医疗与健康养老产业未来5年,仅硬件产品就将形成8~10万亿元,结合养老健康服务可达到30万亿元的市场规模,足以支撑医疗服务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也为业内相关企业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记者:对于平台体系机构建设和技术创新应用有哪些建议?

郭源生:智慧医疗是多学科交叉的技术融合体系,缺乏行业规范标准。应该在政府主导下,设立专业管理机构,针对平台核心技术难点与问题、产品技术工艺、市场运营与服务模式,产业发展路径与趋势,加快制定出相应行为规范和技术标准。

建议省、市政府选择条件不同的地区建立“数字化医院+云服务”模式,建立以区县中心医疗机构为主体的智慧医疗与健康养老相结合的综合平台试点,确立区域化的试点试行示范工程,逐步完善推广。在审核流程、准入条件、标准制定、行业规范等管理政策上有所突破,特别是在医保认定、分级诊疗、医药分离、多点执业上给相应的政策引导、补贴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