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业界动态 > 青年医生李俊杰:坚持“临床+科研”两步走 对抗“粉红杀手”

青年医生李俊杰:坚持“临床+科研”两步走 对抗“粉红杀手”

文章来源:新华网发布日期:2022-04-18浏览次数:63

李俊杰曾收治过这样一位特殊的病人,由于患病时间长,她整个人基础状态较差,疾病消耗严重,血色素水平也仅为常人的1/3左右,但即便是在很多医院不接诊的情况下,李俊杰仍顶住压力出色地完成了手术,并坚持陪护直至她手术。

“做医生就要勇于面对属于自己的那份压力,经历后会在医生之路上成长、成熟,也会更清楚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李俊杰坦言,就乳腺外科来讲,手术配合化疗、放疗,以及制剂辅助等手段治疗,“粉红杀手”乳腺癌也并非难以抵挡。

2002年,上海市乳腺癌临床医学中心在肿瘤医院乳腺专科基础上成立。而肿瘤医院乳腺癌多学科团队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乳腺外科的乳腺癌手术量超8100例,在院治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五年总生存率达93.6%,比10年前提升了9.1%,十年总生存率达82.6%,较10年前提升16.3%;同时保乳手术患者复发率仅为3%。

日前,新华网“青年医生”栏目连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乳腺外科科主任助理李俊杰,就当下乳腺癌诊治的技术、疗法,以及日常生活中女性该如何有效预防罹患乳腺癌等问题进行采访。

做医生源自热爱,做好医生出于责任

谈起为什么做乳腺外科医生时,李俊杰回忆称,自幼立志读复旦大学算是整件事情的开端,恰逢高考前一年复旦与上海医学院进行了合并,如此在复旦大学就有了做医学生的可能。

“幸运的是自己还真考取了复旦医学院,很快我就被解剖学等实践课程深深地吸引了,当时便决定要沿着这条路去探索发展。”李俊杰说,对于医学的热爱、学习中的轻松感,以及对解剖学、外科学等与操作相关专业的着迷坚定了我成为一名外科医生的决心。

李俊杰表示,轮转期间就发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的气氛活跃,充满了“正能量”,于是报考该团队,与导师邵志敏教授建立联系后,便成了一名乳腺外科医生。

“其实,在乳腺外科工作这16年我一直倍感压力。”李俊杰调侃道,从努力做好自己达到导师要求,让自己配得上团队;到把压力转化为正向前进的动力,努力在科室、甚至全国展现出与职称相匹配的能力,且要为后来者做好表率。

李俊杰表示,做医生是个细水长流的过程,需要在点滴的医疗工作中积累成长,但关键时刻也要勇于承担那份属于自己的压力和责任。

曾经,一位因外院不接诊转来的患者令他印象深刻。那是一个长期消耗,血色素水平、凝血功能等多方面都很不好的乳腺恶性肿瘤患者。在多线治疗无明显疗效的情况下,很多医生也难以判断,但做为乳腺外科医生的李俊杰,全面评估患者情况后,发现仍然存在手术机会,想顶住压力拼一拼,让她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李俊杰坚持走上手术台,鉴于患者的基础状态较差,肿瘤恶性程度高、负荷大,手术期间仍有突发状况出现,得益于充足的术前准备、多学科配合等,手术终顺利完成。但由于患者基础状况差,李俊杰在术后并未离开,而是一直守护在患者身旁,直到次日患者生命体征逐渐恢复正常。

李俊杰坦言,这台手术后各方都得到了较满意的结果,但当时的自己体力、精力,以及精神压力都十分巨大。不过经历之后自己也得到了成长,更清楚什么是自己所需承担的责任。“得益于越来越完善的多学科模式配合,如果有类似情况,我愿再次承担这份风险和责任。”

治疗手段多元发展,新策略临床试验必不可少

作为女性健康的第一“杀手”,乳腺癌已成为世界女性发病首位的癌症。但在李俊杰看来,依据分期而治、分型而治的原则,乳腺癌正逐渐向着可防可治转变。

随着多学科配合发展,以及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乳腺癌治疗已从初的“一切了之”,演变为以外科治疗为主,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甚至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多手段配合发展的多元化状态。

“肿瘤治疗的更新和发展,简单讲就是在现有标准基础上更进一步,用严谨的方式证明新的治疗策略能强于以往。”李俊杰解释称,乳腺癌通常采用外科为主的局部治疗和药物为主的系统性治疗两种模式。

如今,外科临床试验已从把肿瘤切干净,发展到如何用小的手术创伤,满足患者对治疗和外形的需求;药物治疗方面,则立足于创造新的治疗理念或策略,并通过长期研究比较确认新策略是否优于原治疗策略。

事实上,除门诊手术、基础科研转化外,李俊杰的工作重点还包括设计、组织、开展临床试验。乳腺癌大体可分为激素受体阳性型(即HR阳性型)、HER2阳性型、三阴性型三种不同类型。

长久以来,针对HER2阳性患者的抗HER2治疗药物、针对激素受体阳性逆转内分泌耐药的CDK4/6抑制剂等新型的药物,大多来自于国外,中国患者难以第一时间用到这些新药,中国学者的临床诊疗策略探索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伴随着以吡咯替尼、达尔西利等药物为代表的中国原研创新药的不断涌现,中国乳腺癌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中国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者也有了更多的治疗探索机会。

在科主任邵志敏教授的带领下,李俊杰等有关优化手术治疗策略的研究、改善系统性药物治疗策略的研究也在加速进行着,他们希望能尽快得出基于中国患者群的研究结果,大程度地造福中国患者,并改善全球乳腺癌诊疗。

“美国麻省总院癌症中心乳腺癌临床专科进修的经历让我明白,成为好医生或许不仅是每天能收治多少病人、做多少台手术,设计出改善愈后或有突破性疗效的临床试验同样必不可少,如果研究成功便可能改变世界上所有符合临床试验条件患者的现状。”李俊杰如是说,当年的学习经历让他对肿瘤的认知观、大局观和世界观都发生了改变。他认为,麻省总院乳腺临床多学科团队、基础转化科研团队的思维模式,以及对肿瘤事业未来的布局角度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希望中国方案走向世界,建议女性定期体检

当谈及未来的职业规划,以及对行业发展的期盼时,李俊杰直言,做医生也要有明确的方向,能在自有领域内向着金字塔顶端突破把技术做到,终能成为一名专家就很了不起。

他指出,想成为专家就要不断提升自己,要持续保持求知欲,及时学习各种新技能。比如,身为一名外科医师,特别是乳腺外科医师,就需要不断探索如何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进一步维持患者的形体美。近李俊杰团队就开展了乳腺腔镜手术,只需在腋窝开一个5-6公分的切口,即可把整个乳腺组织切除干净并实施同期的乳房整复手术。

“有临床经验才知道哪些需求尚未被满足,由此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出不同的临床试验,经过沉淀累积在未来研究总会产生结果。”李俊杰感慨说,希望中国医生的医术能日渐精进;更希望我国不断创新治疗准则,让中国方案、中国药物、中国的治疗理念在改善世界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每年的4月15日-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那么日常生活中女性该有如何有效地防范乳腺癌呢?李俊杰表示,目前已知可能触发乳腺癌的因素主要是BRCA基因突变、遗传史、家族史,以及长期的激素水平,这些因素往往不易人工干预,这是预防的难点。

他建议,首先要提高所有女性的防癌意识。没有防癌意识的女性可能不会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甚至乳房出现肿块后也不会第一时间选择就医。

其次,女性定期做乳腺癌筛查非常有必要。他建议,女性好能够定期做超声、钼靶一类的乳腺癌相关检查,40岁或50岁以上的女性,建议每1-2年做一次钼靶或乳腺X线检查;而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高危因素女性,建议30-35岁开始定期进行乳腺X线超声或乳腺磁共振筛查。

此外,作为复旦大学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教学秘书,李俊杰还就自身经历为年轻医生发展提出建议称,医生是份工作也是事业,医学生不能只把自己当学生,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年轻医生要掌握良好的英语能力,一定要以快的速度学习指南、前沿文献,认真做好知识储备,及时掌握新的治疗理念。(文/吴起龙)

专家简介:

李俊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导。现担任科主任助理,浦东病区主任,科室教学秘书。200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后至美国麻省总院癌症中心进行乳腺癌临床专科进修学习,专注于乳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参与并设计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JCO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SCI论文近20篇。主持国自然面上项目一项。

李俊杰还担任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专家、中华医学会乳腺肿瘤学组青年专家、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及秘书、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交流委员会常委、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乳腺青委副主任委员、中华乳腺病杂志中青年编委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