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X染色体数目异常
X染色体数目异常在流产原因中占胚胎染色体异常的约15%。常见有两种类型:
X-单体型,核型为45, XO,即性染色体只有一条X染色体,属于Turner(特纳)综合征(X monosomy syndrome ),又称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性腺发育不全。99%的Turner综合征都在胚胎期间自然流产,约占早孕期自然流产总病例的15%,由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性染色体不分离导致,约70%的性染色体不分离发生在父方。
X-三体型,核型为47,XXX,比正常人额外多出一条X染色体。该症主要由母方染色体不分离导致,所有患者都为女性,且多数无论外型、性功能与生育能力都是正常的,但身材较高,平均智商较低,运动及语言能力下降。
案例分享:
章某,27岁,孕8周自然流产,为流产,患者比较纠结流产原因,患者进行流产物检测项目“染色体非整倍体基因检测”。
检测结果:
结果描述:流产组织染色体为45,XO。
个体识别检测结果:无母亲组织或血液污染。
解释建议:
这类染色体异常大部分是新发随机突变,再发风险低。因此只需正常再次备孕即可。
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性染色体不分离情况约70%发生在父方,因此还需要建议父方做全面的生殖检查。
第二类父母平衡易位导致的染色体异常
平衡易位是染色体结构异常的常见形式,由于一般不存在遗传物质的增减,夫妻双方中如果有人携带者平衡易位,通常自身并无表型异常。但在生殖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产生各种不平衡重排的配子,引起流产、死产、死胎、生育染色体异常的多发性畸形儿等。因此在流产物检测中如果发现染色体末端部分缺失以及部分重复同时存在,则需要高度怀疑夫妻双方中有携带平衡易位。
案例分享:
施某,32岁,孕期16周流产,曾有3次反复流产史。患者进行了流产物检测项目“染色体非整倍体基因检测”。
检测结果:
结果描述:流产组织染色体为46,XY,8号染色体q端部分缺失,20号染色体p端部分重复。
个体识别检测结果:无母亲组织或血液污染。
解释建议:
流产物分析结果显示染色体部分缺失、部分重复同时存在,是平衡易位导致染色体异常的典型核型结果。因此需建议对夫妻双方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以验证该染色体异常来源于父母遗传还是新发突变。若父母确实为平衡易位携带者,则可能会引起妊娠胎儿染色体异常重复发生导致反复流产。这种情况下,再次妊娠时需做好产前相关检查和进行产前诊断,可通过第三代试管婴儿PGS/PGD来生育健康的胎儿。若父母不属于平衡易位携带者,则提示本次流产是一次随机新发突变,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只需调整状态正常备孕即可。
第三类父母罗伯逊易位导致的染色体异常(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三体型)
罗伯逊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又称着丝粒融合,是发生于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一种易位形式。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包括13号、14号、15号、21号、以及22号染色体,短臂极短,父母如果携带罗伯逊易位,其本身的表型一般正常,但会造成胚胎染色体异常导致流产,其流产物检测结果看上去类似于这些染色体的三体型。因此如果流产物检测结果显示这几个染色体中出现了三体型异常,那么有理由怀疑父母可能携带有罗伯逊易位。
案例分享:
李某,28岁,孕16周流产,此前有过一次流产史。为确定流产原因,进行了流产物检测项目“染色体非整倍体基因检测”。
检测结果:
结果描述:流产组织染色体为47,XY,+15。
个体识别检测结果:无母亲组织或血液污染。
解释建议:
1. 15号染色体三体,临床上报道较少,其中多为镶嵌体型。临床表现包括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先天性心脏缺陷,多器官畸形,颅面畸形。该症主要由生殖细胞减数分裂过程或合子后早期卵裂过程中的染色体不分离导致。
2. 该重复可能是导致胎儿流产的原因。染色体异常主要是卵子或精子形成过程中自发突变导致,其发生几率随着母亲的年龄增加而增加,通常,胎儿染色体异常发生往往是随机的,理论上发生再次流产的几率不高,但有典型三体妊娠史者,其三体再发风险会升高,建议再次怀孕时做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并行超声波检查,同时检查双亲是否为罗伯逊易位携带者。
第四类染色体三体型
染色体三体型是胚胎染色体异常中为常见的一类,约占60%,一般是新发随机突变。在流产组织中较为常见的有16-三体,较为罕见的有2-三体、3-三体、6-三体、11-三体等。除了前面提到的罗伯逊易位导致某些染色体异常会表现为类似三体型,大多数情况下出现染色体三体型都是随机突变导致,流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下次妊娠出现相同的染色体异常可能性不大。
案例分享:
李某,孕八周时胚胎停育,之前无流产史。为明确流产原因,进行了流产物检测项目“染色体非整倍体基因检测”。
检测结果:
结果描述:流产组织染色体为47,XX,+16。
个体识别检测结果:无母亲组织或血液污染。
解释建议:
16-三体异常对人类胚胎发育的影响往往为致死性,临床表现为妊娠流产。该症主要由生殖细胞减数分裂过程或合子后早期卵裂过程中的染色体不分离导致。
三体型异常大多是随机突变导致,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而并非由于孕妇自身孕育环境或防范不到位所致。因此准备再次怀孕时,只需要调整好状态正常备孕,做好各项产前检查即可。
第五类染色体部分缺失/重复
胚胎的染色体部分缺失或重复也会导致流产。其核型检测大多正常,无染色体数目异常,也无染色体整臂水平的缺失或重复。确诊该类疾病与检测方法的精密度有关,若发现这类染色体异常,建议进行精细的染色体结构与数目检测,以确定异常的种类、大小、位置。
案例分享:
凌某,29岁,孕20周时死胎,此前无流产史。为明确流产原因,进行了流产物检测项目“染色体非整倍体基因检测”。
检测结果:
结果描述:流产组织染色体为46,XX,2号染色体q端部分重复。
个体识别检测结果:无母亲组织或血液污染。
解释建议:
该样本检测到2号染色体2q36.1-2q37.2区域存在杂合重复,重复片段长度大于或等于15Mb。
经国际公共病理性CNVs数据库DECIPHER或ISCA数据库检索,发现有与该重复片段重叠的报道。例如,ISCA数据库收录的两个样本重复区域 [ID: nssv582362及nssv578846)] 在我们检测到的重复区域内,数据库中将其定义为致病,样本的临床表现分别为腭裂及智力障碍、癫痫、身材矮小。该重复区域包含OMIM收录的70个基因。如需明确鉴定重复区域大小可采用基因芯片等技术做进一步分析,此外建议对送检者父母进行核型检测以验证该染色体异常来源于父母遗传还是新发突变。再次妊娠时需做好产前相关检查和进行产前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