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市场分析 > 脊柱集采开标,国产骨科器械的好日子来了?

脊柱集采开标,国产骨科器械的好日子来了?

文章来源:贤集网发布日期:2022-10-09浏览次数:56

过去两年,带量集采在医疗界掀起了一阵飓风。


从仿制药,到后续的医疗器械,再到如今的生长激素、牙科等消费医疗领域,“重灾区”范围不断扩大。


其中,骨科耗材算是“受灾”严重的领域之一。从2020年7月份至今,大博医疗高跌幅一度超过70%,完成膝盖斩;后续上市的春立医疗、6威高骨科表现也没好到哪里去。


不过,如今情况似乎发生了变化。9月27日,随着脊柱耗材集采结果出炉,国内骨科板块一改颓势,大博医疗以连续三个涨停板的强劲涨势,引领整个行业反弹。


原因可以理解。虽然此次脊柱耗材集采价格降幅不低,但海外厂家定价已不占优势,难以给渠道商丰厚利润。


这意味着,国产替代的进程要加速了,“以价换量”是骨科器械预期反转的核心逻辑。对此,有人乐观的表示,骨科器械的黄金时代来了。


当然,市场不只有一种声音。也有悲观者认为,此次脊柱耗材价格降幅不低,“以价换量”或许存在变数,不能盲目乐观。


那么,谁的观点才是正确的呢?



规则温和,降价幅度仍”伤筋动骨”


本次脊柱集采开标后,国家医保局公布了一组数据,“本次集采平均降价84%,按约定采购量计算,预计每年可节约费用260亿元”。据了解,降幅84%,与媒体中报道的降幅60%-70%,两个数字并不冲突,系测算口径不同。


国家医保局的计算口径为集采前脊柱产品系统的市场均价,以占脊柱手术量1/3的胸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为例,其耗材平均每套价格从33000元下降至4500元左右,降幅达到86%;部分媒体对降幅的计算口径为集采中的“高申报价”,本次中选厂商大多按照规则三“竞价比价价格≤高有效申报价40%”、以略低于高申报价60%的价格应标,因此出现了降幅口径不一的情况。


据了解,尽管本次脊柱集采竞价规则相对温和,171家企业参与集采,152家拟中选,少有企业因竞价差之毫厘而落选;但降价后的中选价普遍已触及此前脊柱厂商的出厂价,是以往终端价的2-2.5折左右,昔日“一颗钉子的价格”如今能买到“4钉2棒1融合”整个产品系统。


在集采前,进口类骨科脊柱产品的出厂价往往是30扣,也就是出厂价占终端价的30%,根据具体产品和型号不同,出厂价是终端价的25%-33%不等;国产类脊柱产品往往是20扣,体量较小的厂商出厂价可以做到更低。但本次集采之后,仍以胸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为例,知名外资品牌的套均价从以往的六七万元,同样拉低到4500-4800元/套,与国产品牌站在同一价格线上,但由于成本更高,在供应上会面临更大压力。


对于国产厂商而言,集采前的出厂价集中在4000-6000元左右,此前出厂价和终端价之间的巨大价差,足以支持经销商备货、配送、为医院提供跟台服务。此次集采降价后,终端价已降至以往出厂价甚至更低,同时为了给经销商留出合理利润,国产厂商也普遍需要下调出厂价,有行业专家表示国产厂商出厂价有可能调为终端价(集采中选价)的50扣,从这一维度而言会对企业利润率造成较大影响。


但对于威高、大博、三友等国产厂商而言,在本次集采中打出的“漂亮仗”,使得能够高顺位获得高比例预采购量外,留出的一定利润空间,也支持其进一步拓展剩余量市场、带量之外的医院使用量。


进口产品不具成本优势,


国产品牌有望加速替代进程


那么,在这一背景下,为什么集采结果反而成为行业的利好呢?原因在于,国产替代的逻辑更加清晰了。


一直以来,医疗器械领域都是海外大药厂占主导地位。如下图所示,2019年国内脊柱类植入器械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强生和美敦力市场份额超过50%。


国产品牌领头羊威高骨科的市场份额不过7.92%,排名第二的三友医疗市场份额更是不到4%,与巨头们的差距存在明显差距。


正所谓,差距就是机会。国产替代一直是医疗器械公司成长的重要逻辑。长远来看,这是必然趋势,但需要时间。因为医疗器械产品的更换涉及方方面面,不像药品更换供应商那样简单。


不过,“集采”可以加速了国产替代进程。受限于限价因素导致,此次脊柱耗材集采,国内外厂商的报价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如下图所示,在颈椎前路钉固定融合系统A组的报价中,入局者的报价极为接近。


在医药领域,进口产品与国产产品价格相近是优势,但在骨科耗材领域则是劣势。因为在定价相近的情况下,成本更低的国产品牌能够给予渠道更丰厚的利润。


脊柱产品的成本分为两块: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主要是脊柱产品的原材料,包括钉棒、钛合金等材料。由于原材料成本并不高,单个产品通常为数百元,国内外产品差距并不大。


进口产品与国产品牌的差距,主要在间接成本层面体现。所谓间接成本,主要包括海外药企推广产品、教育医生的各种费用。


例如,强生、美敦力等药企作为行业创新,通常会邀请价格不菲的海外专家给国内医生“进修”,以加速产品推广,巩固自身优势。


而国内产品主要是跟随为主,所以可以“略过”这一过程,省下不菲开支。这也导致,国产品牌出厂价拥有更大的调整空间,给经销商更丰厚的利润。


在这一背景下,国产脊柱医疗器械企业无疑有望实现“以价换量”,利空变利好。


当然了,参与集采的企业的“增量”能否弥补“降价”的损失,还有待时间观察。毕竟,在创新药领域,价格屠夫利好变利空的例子并不罕见。



国产厂商迎市场良机


本次脊柱集采对于国产企业来说,正是提升市场占有率的一个良机。


据公开资料,我国骨科手术耗材竞争格局以外资为主。华西证券(002926)研报显示,中国骨科手术总量445万例,保持10-15%增速,市场规模超250亿元。其中,骨科脊柱耗材进口占比60.89%,份额相对集中,其中强生、美敦力抢占冠亚军,国产公司威高骨科排名第三,史赛克排名第四,紧接着是天津正天和三友医疗。


以威高骨科为例,在本轮脊柱国采中,根据规则,医疗机构对国产品种的需求远高于外企品种,在14个产品系统的需求量榜首中,威高骨科占据了颈椎前路钉板固定融合系统、颈椎后路钉棒固定系统等5项,总采购量达到8.14万个。


威高当选“医疗机构爱用产品”,纳入产品多,加上旗下子公司共有18款产品被纳入,且几乎全部在A组;仅在五组TOP1意向量产品就有超8万个,涉及市场超10亿元,是本场集采机会多的头号选手。


业内人士分析,集采给企业带来价格下调的冲击,但同样给予市场扩大的机遇。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丰富的产品线的企业将在集采中获得突围。


尽管集采会使企业的利润下降,但对于像威高骨科这样的头部企业来说,其品牌的溢价作用加之“国家集采”这样的背书后,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其他产品的销售,对于企业的整体市场来说,反而会有一定的优势。而这一利好信息在资本市场也有所体现。


9月27日,在脊柱集采开标之日,骨科耗材股早盘走高。截至收盘,A股市场,威高骨科涨13.44%,报54.34元;大博医疗涨10.2%,报30.2元涨停;三友医疗涨11.81%,报28.78元。


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国采更为强调与看重企业的供应、产能、配送等几个方面的能力,因此预期对产品线较全的头部企业相对更为利好。


本次脊柱类骨科耗材集采的成功开标,将进一步释放集采改革的制度红得,减轻群众负担。至此,国家组织和地方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及中选企业做好中选结果落地实施工作,确保全国患者于2023年2月份用上降价后的中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