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业界动态 > 医疗保健还缺少什么?

医疗保健还缺少什么?

文章来源:发布日期:2008-01-08浏览次数:68719

政府确定了2008年的施政重点,李显龙总理在新年献辞中概括为三大议程:医疗、交通和教育。这是三个和民生息息相关的领域,也是需要不断谋求新的解决方案的课题。这里只讨论医疗保健。

    新加坡的医疗卫生总体来说是很不错的,但为什么我们还是经常听到国人对医院或医疗服务的投诉呢?

    我想主要的原因就是医疗费用的日益高昂。政府常常说会提供人民负担得起的服务,但这个所谓负担得起的定义是什么,准绳又怎么定,尽管早有人提出质疑,至今还是模糊的,没有明确的答案。拟议中的支付能力调查也很令人担心,到底这条线要怎么划?钱要怎么收?另一方面,人们所感受到的“贵”却非常的真实。现在到政府医院看专科医生,其实收费与私人医院专科已相差不远。牙科中心的收费也是如此。

    医疗基础设施仍然不足

    拉近了政府医院、诊所和私人诊所或医院的收费距离,也许可以分散一部分政府医院和诊所的负担,但事实是,排队等候的人龙和时间还是很长,这多少说明医疗基础设施仍是不足的。

    其次,国人所面对的是一个所谓“成功的问题”。新加坡的医疗服务水准远高于许多邻近国家,这方面的成就远近闻名,本来就有不少外来病人到本地寻医,近年来旅游局大力推动所谓医疗保健旅游,吸引有钱的国际游客,国际病人更多了,自然对现有的医疗设施形成更大的压力,因为,除了私人医院,两大政府医院医疗集团其实也抢着做国际病人的生意。如果出发点是赚国际病人的钱来补贴本地病人,那没话说。但这一来却肯定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政府医院医护人员流失,医疗费自然也被挤高。

    其三,应该就是人口的老化了。老与病似乎总是对分不开的孪生兄弟。

    过去一年里,我数度因晕眩症进入医院,病因至今仍然没查出来,在深深感慨医院缺乏高明医生之余,却实实在在体验和观察到,不管是樟宜医院还是中央医院,真的是生意兴旺,门庭若市。在医院里四处走动,看到的绝大多数就是上了年纪的病人。在医院工作的朋友说,医院的病房几乎是天天爆满的。至于医药费,那就不用说了。

    现在,除了巴刹、超市、大型购物商场外,每天能门庭若市的地方大概也就是医院了。不单是政府医院,私人医院也客似云来,应接不暇。一些稍有名气的中医,每天也有看不完的病人,而现在的中医也不便宜了,看一次病,挂个号,拿几天的药,六七十块钱是平常事。

    虽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医疗成本上涨,医疗费自然不能不跟着水涨船高,但病人却要承受金钱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如果幸运地碰上良医,药到病除,心里还爽快些,否则,进出医院,检查这个,检验那个,心理压力就更大了

很多仪器检查其实可免

    现在的医院精密仪器多得是,却也贵得很,摆在那里,不用白不用,医院动脑筋加以充分利用也是不奇怪的,但这也无形中加重了病人的负担。除了天天抽血验血,医生动不动就安排病人做扫描、切片、内窥镜等等检验,病人身体和口袋同时“出血”,如果医生有经验,其实很多这类仪器检查是可免的,这也就可以减轻病人动辄要付出好几百元检查费的沉重负担。

    一天,在医院的某个检查室外等候,就听到一个护士和一个看来对医院情况相当了解的中年男子的对话。他们在谈论一个曾经在医院服务的专科医生,护士说她的肾结石就是该医生负责动手术拿掉的。他们赞扬该医生医术的高明,并感慨他已经离开了医院。男士说,这就是政府医院的问题,一个医生晋升到某个高职位,一段时间后就得离开,因为,需要腾出空位给年轻人。事实是否如此,上述对话却反映一些公众对政府医院的印象:好医生都走了。我希望事实不是这样。不过,在医院里接触到的几乎都是二三十来岁的年轻医生却是事实。

    尽管如此,除了伤风感冒之类的小病,绝大多数病人(包括为数不少的在职和退休公务员)还是只能选择政府医院或诊所。人口老化使患上各种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病人越来越多,医院里的每个专科医生都牵带着一大群的病人,这些病人又多数是患上如高血压、糖尿病之类慢性病的老年病人,通常要定期复诊,直到走完人生的历程,很少会有被discharge(不必复诊)的机会。

    政府承诺要在今年扩充公共医疗设施,设立新的医院与专科中心和增加医生、护士与支援护理人员,提高医疗人员与病人的比例。病人将享受更高素质的医疗护理,更少拥挤及更短的等候时间。对卫生部而言,这的确是莫大的挑战,终它能做到什么程度,我们只得拭目以待。不过,对病人而言,这当然是好消息,值得殷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