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医院资讯 > 生物医药产业的东莞机会 龙头初现软肋仍存

生物医药产业的东莞机会 龙头初现软肋仍存

文章来源:中国医疗器械网发布日期:2010-08-25浏览次数:65669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生物医药产业就在东莞萌芽,当年,一首“当太阳升起的时候”的广告曲响彻全国,当时生产太阳神口服液的广东太阳神集团有限公司就是东莞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20多年过去,东莞的生物医药企业布局虽早已初见雏形,但从规模和产值上,都被深圳等地远远抛离。
  然而随着医改拉动医药相关行业的利好影响,东莞不少企业悄然向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增资,而本月即将召开的全市推进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工作现场会,将为东莞生物医药产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永成”的金娃娃

  这个月底,东莞微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个“娃娃”即将诞生。该公司的个产品——一次性可视人流吸附管即将拿到由广东省食品药监局发放的二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获得进入市场推广和销售的资格。

  东莞微视,隶属于永成国际集团,该集团总部设在香港、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1993年落户清溪镇,旗下原本有东莞永成电器制品厂有限公司及东莞光阵显示器制品有限公司两家子公司,主要为伊莱克斯、联想、三星等品牌代工。

  2008年金融风暴之下,公司利润暴跌,集团高层开始调整战略,从代工转为建立自有品牌,并开始进入医疗器械领域,利用其原有在关电技术领域的优势,成立东莞微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而“一次性可视人流吸附管”就是其个产品。

  东莞微视医疗总经理勾成俊告诉记者,“相对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该产品的大优势就是在吸附器上,装了一个微型摄像头,手术时,配合可视系统,可以非常直观地观看子宫内部,对子宫残留物仔细清理,降低刮宫时刮不干净的几率。”勾成俊认为,产品在技术上领先,只要经过市场培育,一次性人流吸附管是个“金娃娃”。

  和永成国际一样,在金融危机之后,不少原有的代工型和流通型企业,开始瞄准了生物医药行业发展,并看中了这个“朝阳行业”的后发优势。

  “我们调研得知,不少东莞本土企业已经通过增加投资、改变战略方向等方式,来加强医药健康领域的产出,力求在新医改市场分一杯羹。”市食品药监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像永成国际、贝斯达等企业已经开始转型增资,而老牌的众生、亚洲等药业也在积极挖潜,准备大干一场。

  与此同时,新医改的到来,更是点燃了东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热情,今年4月国家发布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在绘就我国未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服务水平提升的宏伟蓝图和全新目标的同时,也提出了庞大的投入计划,预计催生上万亿元的商机。

  该方案明确提出,未来三年内,中央将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建设。三年内新建、改造37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各级政府预计投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资金将高达8500亿元。

  市食品药监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可以说,东莞生物医药产业、即将迎来第二春。”

  渴望“旗舰”出现

  东莞生物医药企业软肋究竟在哪里?市食品药监局负责人坦言,旗舰企业寥寥无几,创新投入不足,导致市场集中度低,是东莞提升医药产业竞争力的致命内伤。

  生物医药产业包含制药企业、医疗器械企业、化妆品业和保健品业。

  今年年初,市食品药监局专门为扶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进行了调研:东莞共有药品生产企业23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63家,药品批发企业68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38家、零售药店6270家。2009年,全市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和化妆品工业总产值51.8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1.38%。其中,医药产业完成产值约23.3亿元,同比增长10.1%,略高于全市GDP增长速度。

  但在深圳,仅仅医疗器械一个子产业,2009年就实现产值119.436亿元,出口总额达10.17亿美元排广东省,占全省比例达50.42%,各种医疗器械已行销海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深圳具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一个“拳头”技术产品领域。

  东莞生物医药企业软肋究竟在哪里?市食品药监局负责人坦言,旗舰企业寥寥无几,创新投入不足,导致市场集中度低,产业聚集效应仍不明显。

  以制药产业为例,2009年,广东全省医药产业增速超过22%,高于全省GDP增长速度。生物医药产业已呈规模化发展趋势。

  反观东莞,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只有众生药业一家。此外,东莞医药企业大多是生产加工企业,缺少以产品研发为主的机构和为医药产业发展服务的中介组织。

  而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也让东莞看到了差距。据统计,东莞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用于研发投入/销售额比例不足1%,相比深圳的7.34%相去甚远,而发达国家企业研发投入/销售额比例为10%。

  资料统计,2009年东莞在研产品不足50个,平均每个企业仅0.79个,深圳市2008年在研产品791个,平均每个企业2.48个。制药业方面,化学药物基本停留在仿制水平上,产品多为传统剂型的普药,品种雷同、重复生产现象严重。

  “要研发一类新药,钱投进去太大,而且一旦没有进医保目录,很难在短期内收回投资,加上新药要出知名度,适应时间太长,这是企业投入创新难的地方。”众生药业副总经理龙超峰告诉记者。

  龙超峰说,“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上市公司,众生不愿自己仿造新药,通过虚抬价格,来创造利润,当时企业能发展上来,一个是有几个拳头产品,如脑栓通、血栓通等,二是在发展过程中,公司一直注意营销和创新,并且通过产品创新,赋予新的内涵,但每年投入的上千万元科研费用,不是一般企业所能负担得起的。”

  “东莞新药创新基础薄弱,医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市食品药监局负责人坦承,创新体系的欠缺成为东莞提升医药产业竞争力的致命内伤。

  渴求技术型人才

  生产投入和产品开发流程过长,困滞着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2008年我们就开始申报新药,但到现在才快拿到产品注册证。”微视医疗公司总经理勾成俊说,如果再拿不到许可证,时间投入市场,“金娃娃”很可能变成“瓷娃娃”。

  “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有其特殊性,因此审批非常严格,流程也很长。”市食品药监局器械科科长杨木杞告诉记者,以开厂并生产二类医疗器械为例,先要由广东省药监局考核,办生产许可证,产品研制出来后,还要进行生物相容性和临床检测,后才进入注册程序,一般都要2年以上才能走完。

  从五金和药品零售行业起家的东莞贝斯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可以说是“半路出家”,购买了上游厂家的CT专利和许可证后,直接介入医疗器械行业,同时也逐渐开发自己的相关品种,目前已经拥有CT、MR、X光等多个品种商品。

  公司副总经理彭颖与勾成俊颇有同感,“我们生产的X光机,从递交资料上去,到后拿证,至少要14个月,这时候,场地租金、人工、设备全部不能停,动辄就一两百万的开支,再加上销售压力,让一般企业很难承受得了。”

  高科技人员的短缺,也成为东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短板,勾成俊和彭颖,都是从深圳跳槽过来,但他们跳槽后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招不到合适的下属。

  “我们所有的高管都是深圳户口,清溪上班,深圳安家,而且要招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很难。”

  勾成俊告诉记者,“现在企业的主力研发人员,一般要求大学的研究生,月薪至少要到15000元以上,如果来到东莞,至少要开出比深圳高20%的工资的,不然招不来人。”

  “在东莞,上规模的研发企业较少,没有同行可以招聘,而且招聘市场也见不到同类企业,这让我们想打造自己的研发中心时,就遭遇到人才短版。”

  彭颖告诉记者,幸亏贝斯达所在地是凤岗、离深圳相对较近、因此招聘主要集中在深圳,甚至出省参评时,也打出深圳企业的牌子,“毕竟深圳是特区,你说东莞,在行业内都没人知道,难度会大很多。

  制造业成产业长板

  东莞制造业基础较好,电子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相结合,容易衍生医电类技术——是企业转型生物医药产业的主要原因。

  由市食品药监局撰写的《关于促进东莞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指出,东莞医疗机构全年医药健康产品用量超过30亿元,东莞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具广阔的市场空间。

  此外报告表示,东莞制造业基础较好,容易嫁接出新技术,是企业转型生物医药产业的主要原因。

  “电子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相结合,容易衍生医电类技术,发展医疗器械产品。深圳市2008年产值前15家企业,有12家是做医电类产品,可见市场空间巨大。”

  市食品药监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东莞自去年以来已有近10家原从事电子制造的企业转向医疗产品发展,前景很好,“比如永成国际,生产的吸附器加装的摄像头,就是其原先生产光电企业的积累。”

  而贝斯达作为大型医疗器械的生产商,也得益于凤岗周边产业链的融合,“现在我们主要的工作,是医疗器械的设计和设备软件的开发维护。”彭颖告诉记者,像MR、X光等机械成品的制造,贝斯达都外包给周边的代工企业,“由于我们制造的是大型医疗器械,每年也就生产上百台设备,代工容易找,这就是东莞的优势。”

  “目前,东莞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初具规模,门类齐全,在企业发展方面,市内的部分企业逐步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规模总量不断扩大,竞争力显著提升。”市食品药监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本月中旬,全市将推进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工作现场会,东莞生物医药企业迎来跨越式发展,并不难。”

  创新现场会将传利好

  市食品药监局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东莞已建立推进生物医药产业联系会议制度,近日将召开的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工作现场会,有望给生物医药产业带来利好。

  2009年1月,东莞出台的《东莞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2008-2017)》提出,大力推动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关于生物医药,规划提出了5个发展方向,包括加快生物技术在工业、医药、环保等领域的应用;重点研制新型医学影像系统等。

  根据市政府构想,到2015年,东莞基本完成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技术支撑服务体系的主体建设。全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GDP5%以上,成为国内生物医药的创新产品制造中心、商业流通中心、研发中心和检验检测中心。

  “但我们也看到,推动东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这项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到提供咨询、立项、报批、融资等专业服务涉及到发展计划、财政、税务等众多部门,单靠某一个部门是无法独立承担和完成的。”

  市食品药监局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东莞已建立推进生物医药产业联系会议制度,而近日将召开的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工作现场会,有望给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带来利好。

  “我们将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加快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破解东莞生物医药产业目前遇到的瓶颈,帮助他们真正走向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