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癃闭汤加减治疗前列腺增生35例

癃闭汤加减治疗前列腺增生35例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2013-09-03浏览次数:25231

   作者:张克昌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郭城医院,甘肃会宁,730726

  【摘要】 前列腺增生是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目前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年龄增加、性激素分泌平衡失调有关。本病好发于50~70岁人群,属中医的“癃闭”之症。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夜尿次数增加和排尿费力、不能排尿,常伴有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结石、血尿等并发症。笔者以癃闭汤加减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癃闭汤,癃闭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是中老年男性常见的疾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好发于50~70岁,本病相当于中医的“癃闭”,治疗颇感棘手。临床上表现为尿频、尿急、夜间尿次增加和排尿费力,甚至不能排尿,并能导致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结石和血尿等并发症,笔者自2010—2012年以癃闭汤加减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35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治疗结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2012年在本院门诊就诊和住院病例共35例,均符合文献[1]中有关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诊断标准。年龄小50岁,大77岁,平均年龄65.2岁。病程长15年,短0.5年;前列腺I度增生8例,前列腺II度增生18例,前列腺III度增生9例.

  2 诊断标准[2]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治疗效标准》中制定的诊断标准拟定。①开始尿频,尤其夜尿次数增多,渐有排尿困难,余溺不尽,严重时可有尿闭或小便不尽及小腹胀痛;②本病多见老年男性及前列腺术后患者;③膀胱区叩诊明显浊音;肛门指诊:精室肥大,表面光滑而无结节,边缘清楚,中等硬度而富有弹性,中央沟变浅而消失;④B超检查:前列腺大小测定较正常增大,膀胱残余尿大于60毫升。膀胱镜及腹部X线有助于诊断,并排除性接触性传染病而导致的尿道狭窄,结核性膀胱炎,外伤性尿道狭窄。
  3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癃闭汤加减口服治疗,主方药物:党参24g,黄芪30g,肉桂6g,附子10g,吴茱萸6g,萆薢、王不留行、当归、三棱、莪术、川牛膝各12g,莲子20g,穿山甲10g,皂角10g,茯苓10g,车前子15g,甘草9g。水煎服,每日1剂,煎汤取汁300ml,分3次口服,餐后30分钟温服10天为1疗程。临床加减:湿热下注者去当归、山茱英,加益母草、冬葵子;肺热雍盛者去三棱、莪术、当归,加桔梗、葶苈子;气滞浊瘀者去黄芪、吴茱萸,加香附、川楝子;中虚不足者去三棱、莪术、川牛膝,加白术、苡仁、升麻;阴虚火旺者去三棱,莪术、加生地、熟地、五味子;命门火衰者去半夏,酌加肉桂、附片。服药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发生严重急性尿潴留时,施以暂时性留置导尿,服药期间禁房事,辛辣,肥腻和饮酒,避免受凉。
  4 疗效观察

  4.1疗效标准[2]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治疗效标准》中“癃闭疗效标准”判定治疗。临床治愈:排尿通畅,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直肠指诊腺体明显缩小,无残尿。好转:症状减轻,残余尿量减少。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
  4.2结果 35例患者中临床治愈17例,占48.6%;好转15例,占42.9%;无效3例,占8.5%;总有效率占 91.5%。
  5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目前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年龄的增加、性激素分泌平衡失调有密切关系。40岁以后可出现增生,但多在50岁后才出现明显症状。前列腺增生的组织易产生充血和水肿,导致尿频、尿急、排尿不畅,严重者为小便点滴而出,甚至闭塞不出,根据临床症状,属中医学“癃闭”范畴。此病起病缓慢,病程长,是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顽固性疾病。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来分析,老年前列腺增生的病因病机有两个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肾气渐虚,中气渐弱,气化无力,升降失常,膀胱开阖失司是主要原因[3]。由于肾气亏虚,中气虚衰,不能运化气血,升清降浊,致使脉络瘀滞,痰浊阻滞下焦,引起前列腺增生,尿流阻塞。前列腺增生证属虚实夹杂,肾亏中虚是本,瘀浊阻滞是标,故治疗要攻补兼施,标本并治,既要“塞因塞用”,补中益肾,又要逐瘀排浊,散结消肿,而不能单纯清利。癃闭汤中黄芪,党参补中益气,使清阳得升,浊阴得降:附子,肉桂,吴茱萸温补肾阳,使气化得司,膀胱开阖有度;穿山甲,王不留行,皂角逐瘀散结,利尿排浊,三棱、莪术破血行气,消徵止痛,使瘀肿得消;茯苓,车前子渗湿利水;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既能取得近期疗效,又能巩固远期效果,有扶正固本,温养疏导,化瘀通络,消徵散结,化痰利浊,迅速恢复下焦之气化功能作用,故收效满意。
  【参考文献】
  [1]黄家驷.黄家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702-171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症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4-35.

  [3]王永炎,李明富等.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53-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