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行业资讯 > 国外健康险巨头“曲线”入境 监管空白藏隐患

国外健康险巨头“曲线”入境 监管空白藏隐患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发布日期:2013-09-13浏览次数:25039

  国内监管只能看到国内公司的情况,对相应的服务类型的国外保险公司的牌照、资本金、偿付能力等基本信息都没有掌握。

  “联合”还是“自建”,这对国内高端医疗保险市场为数不多的几家保险公司来讲,是个问题。

  较为常见的国内外险企合作的形式,就造成了一种乱象。“国外保险公司除了提供产品及服务外,现在连销售也干了,国内保险公司则只负责‘出单’。”某保险代理公司负责人对记者称。

  业内人士认为,这就等于地下保单的“阳光化”,国外保险公司变相进入了国内高端医疗保险市场。由于其所受监管几乎空白,客户利益就面临不确定性,而一旦其撤离中国市场或客户与之发生纠纷时,国内保险公司面临的利益损失隐患也将浮现。

  现象:国外险企“曲线”进入

  “做高端医疗保险的保险公司不一定有专人负责这个业务,你找起来肯定费劲。”某专业代理高端医疗保险产品的保险代理公司总经理在与记者交流时称。记者只是想询问与其合作的保险公司有哪几家。

  该人士解释称,高端医疗保险具有很高的专业性及广泛的医疗网络要求,名义上在卖此类产品的国内保险公司,很多都不提供服务,业务只是借助于其合作的国外保险公司的产品、服务和医疗网络等资源。

  国内公司经营高端医疗保险业务,基本上采取了两种业务模式,即,或者借国外公司的产品、服务及医疗网络资源,或者自行开发产品、自行建立直付医疗网络。但,后者寥寥。

  这在业内人士眼中本也无可厚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教授庹国柱认为,高端医疗产品的海外服务(比如海外的救援、医疗网络直付等)提供对于国内险企来讲,难度极高,因而国内险企只能与国外保险公司合作。

  不过,国内高端医疗保险市场的情况则有所不同。

  国内多数保险公司的这类产品是国外保险公司直接“拿过来”的,是在全球范围销售的,也就是说,是国外研发这个产品的公司想把这类产品卖到中国来,可是他们在中国没有分支机构,只能找国内的保险公司“合作”,实际就是借用国内公司的品牌来“出单”。

  “现在的情况是,服务商除了提供后续服务外,也在亲自卖保单。” 上述代理公司总经理称,市场的现状显然比国外公司借国内公司出单的情况更混乱。“有些卖这个保险的人我以为是国内保险公司的,一问,实际是合作的国外公司派过来的。”

  国内以高端医疗保险为一大核心业务的某健康险公司高管对记者称,这就等于受制于保险牌照的国外保险公司“曲线”进入了国内高端医疗保险市场,如 Global Benefits Group(简称“GBG”)Mobility Saint Honoré(简称“MSH”)、Goodhealth、 Inter Global、Bupa等,均为此类情况。

  隐患:游离于监管之外
 

  上述高管认为,原本提供服务的国外险企在国内市场兼顾销售其固有产品,实则是地下保单的“阳光化”,属于触及监管底线的“擦边球”。国内监管只能看到国内公司的情况,对相应的服务类型的国外保险公司的牌照、资本金、偿付能力等基本信息都没有掌握。

  国内相关法规只有保监会于2006年8月发布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该《办法》第十条第二款指出,保险公司与医疗服务机构和健康管理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不得损害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

  “高端医疗保险仍属小众产品,目前其还未关注到这个业务领域,对于这一市场的具体情况还须更多调研才能掌握。”北京保险行业协会、保险学会意健险部副主任的这一说法,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界以至监管层在此处的空白。

  上述健康险公司高管认为,游离在监管之外的这些国外险企和机构,对国内市场的相关方利益,实际都埋下了隐患。

  “对于客户来讲,如果国内公司、国外公司、有时候还有TPA(Third Party Administrator,第三方管理机构)出问题了,客户应该找谁呢?只能找国内的保险公司,因为保单是跟国内公司签的,但很多客户也许都不知道国内公司的存在。”

  与国外险企合作推出的高端医疗保险产品,实际上都是把国外公司的产品内化到国内公司的保单里去,再通过一定比例(如80%)分保出去。“站在国内保险公司的角度,一旦合作的国外保险公司认为中国的业务看不到盈利希望,决定取消中国业务撤离时,国内公司怎么办?对客户的后续服务谁负责提供?这都很无奈。”

  也有部分国外公司在中国有注册机构,以该机构之名与国内险企合作,但这些机构大多是以管理服务公司的形式存在,并非保险公司,其受到的监管只停留在名义上,并不具有实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