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喉部点滴配合中频理疗治疗慢性喉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喉部点滴配合中频理疗治疗慢性喉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2014-08-12浏览次数:16567

         慢性喉炎是喉部赫膜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致病因素较多,与患者的职业、素质、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多因长期用声过度、发音不当、有害气体和粉尘刺激、烟酒过度、急性喉炎反复发作迁延未愈或邻近器官的慢性炎症引起。主要表现为声音嘶哑、声音低沉,喉部分泌物增加,喉部干燥,说话时感觉咽喉痛,声带慢性充血,局部赫膜微细血管扩张,戮膜粗糙、肥厚等。我院医务所2008年3月至2012年6月采用喉部点滴联合中频理疗并配合护理干预治疗慢J哇喉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58例慢性喉炎患者均为我院医务所收治患者,年龄14-59岁,男71例,女87例,病程长2年,短2个月。诊断符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2版标准。15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声音嘶哑表现,并呈时轻时重表现,发音易疲劳,音色低沉、粗糙,喉部不适、干燥,有异物感,或有刺痛、烧灼感,喉部分泌物增加,患者有清嗓习惯;间接喉镜检查可见局部勃膜弥漫性充血,声带呈粉红色,甚者呈暗红色,边缘变钝,或局限性肥厚,表面有分泌物附着,发音声门闭合不良。排除喉部肿瘤和肺部疾患及特殊感染性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58例患者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78例,两组病例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如抗感染、对症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喉部点滴联合中频理疗,并给予护理干预。   

         1.2.1喉部点滴方法:患者取坐位,张口,将舌头伸出,施治者调整额镜对光,使焦点光线照射到患者悬雍垂处,用纱布包裹患者舌前部1/3,嘱患者用右手捏住舌前部拉向前下方,同时发“衣”音,待会厌上举时将点滴药(左氧氟沙星注射液5ml加地塞米松注射液5mg混合)分数次点滴于喉部薪膜及声带面上,并嘱患者停留5min后方清理唾液,1次/d,5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1.2.2中频理疗方法:喉部点滴后给予中频理疗。采用北京奔奥新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BA2008-III型电脑中频治疗仪,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治疗部位。   

         将两个直径40mm的圆形电极板用水沾湿其治疗面和薄衬垫,将衬垫与电极分别置于颈部两侧,以沙袋固定电极。然后检查治疗仪的输出是否为零位,接通电源,将导线连接治疗仪,选择治疗喉炎所需的10号处方,按输出键,逐渐增大输出电流至患者能耐受。电密强度为0.1一0.3Ma/c[3]。15一20min/次,1次/d,5d为1疗程,共3个疗程。   

         1.3护理干预
  1.3.1喉部点滴前护理:保持治疗室干净整洁,空气流通良好,适宜的温度及湿度。做好解释工作,对于接受治疗的患者应详细介绍治疗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有思想顾虑者,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告知患者该病的起因、治疗过程和结果,同时向患者介绍成功的实例,增强其治疗信心,以佳状态配合接受治疗。   

         1.3.2喉部点滴中的护理:正确执行喉部点滴操作,让患者取坐位,面对医生,自然张开嘴,伸出舌头,配合发长“衣”音。将药物滴于喉部及声带面上,如患者咽喉部比较敏感,可用5%丁卡因药液麻醉咽喉部豁膜后再进行。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况,如出现不适则停止操作,并及时处理。   

         1.3.3喉部点滴后的护理:点滴药液后嘱患者5min后方可清理口腔唾液,以利于药液在喉部勃膜中发挥作用,并协助患者清理口腔卫生。

        

 

         1.3.4中频理疗护理:操作前向患者耐心解释治疗仪的性能、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以消除其恐惧心理。治疗过程中患者不得任意挪动体位。观察及询问患者有何不适,如出现疼痛,应中止治疗;注意检查电极固定是否稳妥,有无滑脱,衬垫有无不平,如有上述情况应及时纠正;随时调整中频仪器的功率,电流流量应控制在患者耐受范围,以防意外发生。   

         1.3.5心理护理:慢性喉炎患者,因病程长,很多年长的患者担心会恶变,因此患者有一定的心理负担。在治疗时应善于与患者沟通,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讲解相关知识,如喉部解剖结构、喉炎的发病原因,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讲解此病的治疗过程和治愈率,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礴」,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安慰,以积极态度配合治疗。   

         1.3.6健康指导:治疗过程中给予健康指导有利于疾病的恢复。慢性喉炎的发生与个人的体质、生活习惯、工作性质有密切关系。因此患者必须加强锻炼,如跑步、快步行走等以增强体质,提高对各种刺激的抵抗能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以清淡为主,忌食用辛辣煎炒食物;避免烟酒、灰尘、理化因素等不良刺激;注意休息,生活要有规律,以防劳累耗伤气阴引起虚火上炎加重病情;做好用声保健,受凉感冒时不能用声过度,即不能高声叫喊,或长时间唱歌等,因感冒咳嗽时,喉部豁膜及声带已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再过度发声会加重声带充血水肿而影响治疗效果;月经期声带有轻度的充血肿胀,因此女性患者在月经期要避免滥用嗓音;职业歌手的患者如在发烧、感冒、月经期等情况下应暂且不唱或在医务监督下进行;注意声带休息,需要襟声的患者必须按医嘱执行,即不能发声,通过书写文字进行言语交流等。   

         1.4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声音恢复正常,喉部局部病变基本消失,可以正常用声;有效:声音明显好转,但喉部病变未完全消失;无效:病理性声哑未改变,喉部病变未消失。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x100.00%。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u=1O11.000,P=0.000)。见表1.
  3讨论
  慢性喉炎是喉戮膜长期炎症,迁延不愈。主要原因是急性期患者疏忽、大意,没有进行规范的治疗,或治疗不当转变为慢性。此外,长期滥用嗓音及发音过度,用嗓方法不当,也是慢性喉炎的常见原因。轻者仅有轻度的声音嘶哑,重者在过度用声时突然出现明显的声音嘶哑,甚至失声并伴有咽喉疼痛,之后表现为发音费力、易疲劳、音调低沉等。检查可见喉薪膜弥漫性充血红肿,声带失去原有的珠白色,呈粉红色,边缘变钝,豁膜表面可见勃液,常在声门间连成载液丝。周围组织豁膜炎性表现。   

         常规口服给药治疗慢性喉炎起效慢,效果差,治疗时间长,给患者工作生活带来不便,同时也增加患者心理负担。喉部点滴是把高浓度的药物直接滴在喉部勃膜及声带表面,使药物较长时间停留在病变部位而达到更好的治疗作用,起效快。中频理疗是通过电磁波的刺激促进咽喉部血液循环与淋巴回流,并抑制神经兴奋性,提高痛I},增强骨骼肌张力,从而起到消炎、消肿、镇痛和提高声带张力的作用「8。赵世春等[9]、魏小萍「101认为,常规治疗配合中频理疗治疗慢性喉炎有显著疗效,喉部点滴联合中频理疗有协同作用,可提高疗效。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喉部点滴配合中频理疗治疗慢性喉炎疗效好,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且操作方便,患者容易接受。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让其了解治疗方法及效果,消除其疑虑心理,以提高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同时患者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注意饮食和休息,正确的嗓音;防护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王昌真. 慢性咽喉炎的防治[J].实用医技杂志,2008,(05):112-113.doi:10.3969/j.issn.1671-5098.2008.05.114.
  孔维佳.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45.
  李晶,谭维溢.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11.
  张丽. 喉良性病变手术前后嗓音变化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4,(04):810.doi:10.3969/j.issn.1009-6493.2004.09.029.
  李璐,钟涛. 声带息肉和声带小结的健康指导[J].内蒙古中医药,2012,(06):178-179.doi:10.3969/j.issn.1006-0979.2012.12.198.
  刘运墀. 嗓音疾病与歌唱保健[J].艺术科技,2006,(02):36-40.doi:10.3969/j.issn.1004-9436.2006.02.012.
  韩德民. 嗓音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5.
  徐辉,祝威. 喉腔滴药、超声雾化联合音频治疗慢性喉炎的临床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03):739-740.
  赵世春,杨晓霞,李玉琴. 音频电和超短波治疗慢性喉炎的临床试验[J].航空航天医药,2009,(01):18.doi:10.3969/j.issn.2095-1434.2009.01.009.
  魏小萍. 喉腔滴药和超声雾化加音频治疗306例慢性喉炎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1,(01):76.doi:10.3969/j.issn.1671-8348.2011.0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