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市场分析 > 规培——医生的起点

规培——医生的起点

文章来源:北京医院神经内科 李凯医生 医脉通发布日期:2017-02-04浏览次数:242

 自从中国开始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来,年轻医生群体的抱怨就持续不断。诚然,现在很多地方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有着种种的缺陷,比如带教老师未必足够、带教医院硬件不满意、病种不够丰富等等。突出的还是收入问题,在当下的体制,连专家教授的技术价值都得不到体现,作为食物链准底层的培规生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今天我们先不要控诉这些心酸血泪了。如果仍然愿意在漫漫行医路上坚持,作为一个年轻医生,首先还是要使自己强大起来。然后才有自由选择的权力。如果大家有机会担任一定的管理职位,务必记得为后来者创造更好的条件。比如段涛院长治下的上海一妇婴,规培生待遇真的好啊。今天咱们谈谈如何充分的利用规培提供的机会,茁壮地成长。
大家可以把自己比作外企的管培生。在外企,管培生这三个字,闪闪发光,仿佛就是未来的主人翁。管培生培养的重要模式就是轮岗+培训。有心的规培医生也一样,咱们也有轮岗+培训哦。拿神经内科为例,通常需要轮转以下科室:神经内科、心内科、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急诊科、影像科、神经外科、神经电生理、经颅多普勒等神经科相关检查,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转内分泌科、精神科和神经病理科(没转后这三个我还挺遗憾的)。
神经内科:不再废话,之前说过病史、查体、治疗学等好多相关的专业学习方面的事。今天我们不务正业,专说别的。
心内科:重头戏。
,心内科在循证医学领域,几乎是领跑态势。甚至咱们神经内科脑血管病的很多指南的证据,都是心内科专家做的临床研究的副产品。
在心内科,会有浓浓的读指南、学文献、规范化诊治的气氛。如果您转的心内科不够好,可以在网上交流,论坛、公众号、微信群、pubmed……世界是平的。关键是我们可以亲身在心内科管病人,把学到的指南实践到临床中去。
至今我尤记得,一去心内科,上级医生郑重地拿过我的优盘,从他的笔记本电脑里面拷出一个庞大的文件夹,文件夹下又有许多子文件夹,文件名都是让人目眩的密密麻麻的英文,囊括有几大疾病的指南,重要文献,综述,感觉一辈子都读不完的样子,还帮我们复印新版的华盛顿内科治疗学手册。心内科院内院外的讲课也是指南、文献满天飞,全方位轰炸我们。我还记得当时读JNC7,发现这内容竟如此熟悉,一翻内科学教材,原来教材里面的内容就是从这里翻译过来的啊。
从此之后,我对于文献、指南、教材的关系就清楚了许多,对待教材也不再像小学生一样奉为宝典,而是结合多方面的资料,带着批判的眼光、带着警惕去阅读(当然看文献也要带批判眼光,拒绝盲从)。定期知识更新,带着循证医学的思想去实践,是一个临床医生的自我修养。这一点,心内科可以帮助你尽快成长。
第二,心内科疾病和神经科疾病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我当院总的时候,来自心内科的会诊条数量常年占据top2的位置。当然以德报德,貌似神经科也是请心内会诊的大户:)。
神经内科病房常见的是脑血管病患者,他们很容易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房颤、心衰、其他心律失常,少见一些的还有风心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因此,轮转心内科期间,做足知识储备,对于以后治疗神经内科患者有莫大的帮助。总不能患者问个降压药的事,咱还等等,我去请个会诊先,让心内科大夫给您解释。晚上值班,患者半夜心慌,做了个心电图,万一是心电图仪老旧,没有自带报告功能,旁边护士、患者家属问句,大夫,心电图怎么样?要是没点基本功,多尴尬。
就算咱以后工作起来谨小慎微,脸皮厚、会诊请得勤,自己不担责任,多掌握点心内科知识,把握请会诊的正确机会也是有帮助的。否则,同事吐槽“给我个会诊的理由”,总不好以“会诊需要理由么”怼回去吧。还有,现在的住院医接受新知识那么快,也会嘲笑自己的。
除了学习诊疗知识外,轮转心内科,一定要着重练习听诊心脏、血管这些查体基本功。脑血管病一大病因就是心源性栓塞。我在急诊接诊过一例青年卒中,心脏听诊当时就发现杂音,后来超声证实心房粘液瘤。现在有的神内医生出诊、查房居然不带听诊器,这是一定要纠正的错误。
现在有的住院医轮转心内科一直待在冠造组,每天流水线似的开医嘱、写病历,除了网上默默地补课外,确实不太利于能力的全面培养。必要时可以向教育处和科室反映情况,毕竟亲临一线学习心内科机会宝贵。我也庆幸当年转心内科的时候正值夏天,冠造患者比例没有那么高,而且组里也有一些放起博器、射频消融的患者,见的总还算相对全面吧。
第三,我们总有一天会担负会诊重任的。到时候具备扎实的心内科相关基础知识,便于双方更好的沟通,制订优的诊疗方案。
来自心内科会诊的几大主力有:抑郁焦虑失眠、头晕/头昏、晕厥、合并脑血管病及其他正经神经科疾病,时时需要考虑心血管方面的诊疗,如何与神经方面的问题对接。人家冠造患者那么多,咱要不懂点金属裸支架、药物涂层支架的抗栓区别,万一有患者合并脑血管病或者房颤,抗栓很纠结,难道还指望心内科的同事们当场打开电脑,放个ppt,先给咱们上一课?

第四,很现实的问题,轮转的过程中混个脸熟。以后自己公事、私事去求人家,总是多个照应嘛。特别是心内科这种有长期合作潜力的重要科室,混得熟一些,一起合作搞个课题、写个文章,资源互补,也是好事。
另外,转科时,住院医的组成也具备充分的多样性,硕士、博士、本院住院医、进修医生,我当时还有来自杜克大学的交流住院医,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毕业/就读于不同的医学院、有着不同的专科背景,在一起交流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日后也能和更多学科的医生们套近乎咨询咨询啥的。
P.S. 虽然我一把年纪熬过了规培,可现在又在惴惴不安地担忧专培的政策何时落地。漫漫行医路,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