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行业资讯 > 下一个风口?数百亿美元生命科学上游的暗流涌动

下一个风口?数百亿美元生命科学上游的暗流涌动

文章来源:医疗器械创新网发布日期:2022-01-24浏览次数:62

生命科学上游,一定是科研层面,而这个层面大的卖水人,当属实验室中的高端仪器设备生产商

只不过,在这个离科学近、离下游远的关键领域,国产化率仍是捉襟见肘。据海关总署资料,2020,国内理化分析设备进口额为100.9亿美元,贸易逆差持续多年,且呈扩大之势。

微观到产业层面,不妨理解为:掌握核心技术的外企躺着吃肉喝汤,国产厂商却还在找米下锅

继生物药、CXO相继"退烧",上游生命科学行业俨然成为下一轮医疗产业行情的佳接力者。那些被核心技术掣肘的疼痛、那些关于“卡脖子”的后怕,都在推动这个细分领域加速前进。

被卡脖子的窒息

科学仪器,被称作科学家的“眼睛”、高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在几乎所有高科技工业领域都必不可少。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曾将科研仪器比作科学研究的“先行官”、工业生产的“倍增器”。


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仪器仪表工业产值只占工业总产值的4%,但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达到66%。4:66,可谓四两拨千斤。


越往上游走,越是科学先锋地。


据统计,截止2017年,诺贝尔自然科学获奖项目中,因发明科学仪器而直接获奖的项目占11%。有72%的物理学奖、81%的化学奖、95%的生理学或医学奖都是借助科学仪器来完成的。


不难猜测,正如芯片、半导体等高端工业领域一样,科学仪器也存在“被垄断”的问题。


去年6月,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副所长韩立对我国高端科学仪器现状的描述为——多种科学仪器基本被国外厂商垄断,某些类型的仪器国内厂商市场占有率甚至趋近于零


极度需求、又极度匮乏,这种关键物资,和平时期可以是国家之间促进关系的礼物,冲突时期难免成为被限制的要害。


自中美贸易冲突以来,美国对华关键核心技术输出逐渐封锁。截止2020年12月,美国出台的针对中国的《商业管制清单》(CCL)全部条款为4510条,其中涉及科学仪器管制的占比超过42%,约为2000条,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日的处境,源于对进口的长期依赖,这不仅导致缺乏议价权,还会让关键科研工作受制于人,限制发展。


全球化竞争,残酷又公平。用终局思维,实现底层核心技术的突破,已经刻不容缓。



打破垄断:慢慢来,比较快


科学仪器范围极广,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应用较为广泛、具有代表性的质谱、色谱和光谱三者均是实验分析中的主要工具。

其中:
  • 色谱光谱分别擅长定量和定性分析;

  • 质谱则更胜一筹,在对灵敏度、精度有很高要求的定性、定量分析上具有很大优势,而且检测效率更高,一个项目色谱等传统方法要用到1小时,质谱只要20分钟。据悉,当前全球还未有可以替代质谱仪功能的同类检测仪器。

▲质谱、色谱和光谱介绍


从市场规模来看,质谱、色谱、光谱,2018年在中国市场规模分别为111.93亿元、94亿元、56.38亿元;进口比例分别高达85%、73%和80%情况不容乐观。


全球垄断格局稳固,巨头多以并购养成


跨国企业是科学仪器行业中的霸主。根据2018年全球科学仪器销售数据,TOP 20品牌均是海外企业,其中美国8家、日本5家、德国与瑞士各3家。

其中,
  • 美国赛默飞世尔仪器板块销售额达63.3亿美元,。

  • 日本岛津排名第二,销售额21.8亿美元,仅为第一名的1/3。 

  • 瑞士罗氏诊断与岛津销售差额在1亿美元左右。   




以全球质谱仪市场为例,据SDI的数据,市场主要参与者沃特世、丹纳赫、布鲁克、安捷伦、赛默飞、岛津等公司占据了近90%的市场份额,其他企业市场空间非常有限。


发展路线方面,由于涉及学科广、类型多,多需要复合型人才,这决定了该产业的发展路径可能更适合走并购路线。


比如行业两大龙头赛默飞世尔和丹纳赫,均是借由资本市场的助力,收购细分领域技术领先的小企业,才逐步发展成行业巨擘:

  • 赛默飞世尔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56年,前身热电公司(Thermo Electron Corporation)和飞世尔( Fisher Scientific)在2007年合并成为赛默飞世尔科技。据不完全统计,赛默飞世尔的并购数量超70次

  • 丹纳赫更是业内知名的“并购”,成立30多年以来,累计进行了超400次并购重组。在过去的7年中,丹纳赫超过50%的收入是通过并购得来。


科学仪器的高技术壁垒、先发优势以及下游客户粘性高等特点使其格局相对稳定,国产想要后来居上并不容易。


从0到1起步,突破核心技术要一点点实现


科学仪器的研发是一场马拉松有人形容,国产仪器公司,还正在活动筋骨,想要在短期内实现质的突破,挑战巨大。


但情况正在改变。


随着对于该领域关键性的更深刻认识,以及资本市场的追捧,国产替代至少有了破局的希望。


在二级市场上国内已有多家上市科学仪器企业,多数企业的营收在10亿以内,体量不大,但其中不少产品确实填补了国产空白。


比如
在研发难度较高的液相色谱、质谱仪上:聚光科技国内在三重四极杆质谱实现商业化的企业;安图生物微生物质谱产品的量产标志国内企业挤入该品类全球前列,2019年就卖出了52台;去年IPO的禾信仪器的飞行时间质谱仪在国内也实现突破…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进展。


▲2021年新上市的仪器/耗材企业名录 仪器信息网整理

一级市场方面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共有12家临床质谱企业完成融资,其中

  • 去年3月,佰辰医疗获得3亿元C轮融资,为目前临床质谱行业大的一笔融资。

  • 汇健科技一月内完成两轮融资。

  • 凯莱谱(迪安旗下)、英盛生物、瑞莱谱、豪思生物距上一轮融资时间都不超过半年。



▲2021年高端仪器赛道投融资情况

有投资风向标之称的高瓴资本在质谱行业的落子也非常多,横跨一二级市场,包括:英盛生物、凯莱谱、安图生物、华大基因,其中华大基因和安图生物都是早做飞行时间质谱系统的公司,华大基因目前在质谱检测方向已经推出了超过10款的试剂产品,

总体来看,国内仪器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基础薄,缺少明星企业。在某些细分领域,部分企业实现了技术突破,但在大多数高端领域,仍处于0到1的起步期。

越是起风时越要保持冷静


中美两国高端仪器市场环境并不完全相同。


比如在近年来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临床质谱检验领域:

国内临床检验的市场主要以公立医院检验科为主,开展质谱项目普遍的是IVD模式,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收费标准。而美国医学检验市场中64%的检测为院外检测,而院外检测中54%被ICL(独立医学实验室)外包,ICL整体市场规模达314亿美元,且集中度很高,LabCorp和Quest两家巨头合计占据了50%以上的份额。


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