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市场分析 > ​道路仍然漫长,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认知度与技术价值何时待提升?

​道路仍然漫长,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认知度与技术价值何时待提升?

文章来源:贤集网发布日期:2022-08-22浏览次数:39
手术机器人不是取代医生,而是辅助医生更高效地完成手术,突破人类极限,精度可达亚毫米级。有助于缩短医生的学习曲线,使手术。近年来,各类手术机器人正在研发和应用,这些手术机器人不仅让手术更容易,也有助于让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到高的医疗服务。


1、“手术机器人医生”的偏爱


众所周知,医疗技术的进步可以让大众享受到越来越好的医疗服务。而在智能外科的新时代,我们又能期待什么?


2020年1月6日,一位受重度骨关节炎困扰10余年的患者,接受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台手术还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助手—骨科手术机器人。这是我国首例机器人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也是“中国制造”膝关节手术机器人在临床领域的首秀。


主持该台手术的是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林进教授。从医37年,现在林进教授不仅仅是一位骨科专家,他还是“手术机器人医生”。


“现在几乎所有的膝关节置换手术,我都会在机器人辅助下完成。就我所知,在国内,目前每一台手术都使用机器人的可能只有我一个人。”林进教授这样向记者介绍“手术机器人医生”的由来。



能将手术机器人融入到自己的日常诊疗工作中,源于他对这种新兴医疗技术的肯定和看好。“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关节外科的发展可以说并没有经历什么特别大的根本性变化。但是,或许从骨科手术机器人介入之后,可能就会出现质的飞跃和颠覆性的变化,手术将真正成为现实。”他说。


一个普遍的认识是,有机器人参与的手术程度更高,能在更大的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包括创伤更小、出血量更少以及更短的术后恢复周期等。


除了这些以外,林进教授同时认为,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实,还赋予了手术机器人更重要的意义。


“中国每年至少有上千万的晚期关节疾病患者需要等待关节置换手术,但关节外科医生的数量却十分短缺,大概只有6万人左右,加上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大三甲,因此我们每年能完成的手术数量很难满足病人的需要。这样就会造成一个后果,就是很多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导致家庭和社会的照护成本不断增加。”他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


在这个时候,手术机器人又能做什么?一方面,它被认为可以缩短医生的学习曲线,迅速提高医生的技术水平,“以前可能需要成百台手术的磨练,才有可能独立主刀进行该项手术。但有了机器人,具备了基本手术能力的年轻医生,只要通过7-10台手术的训练,也可以完成规范的、符合专家水平的手术”。


如此一来,一旦手术机器人可以下沉到二级或者二级以下的基层医疗机构,就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疗资源不均衡的压力,以及患者的就医难问题。


另一方面,除了常规手术病人,对于那些翻修、关节特殊畸形等复杂疑难病例,机器人也体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那就是通过预手术,在术前能够知道手术的效果,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达到一个更好的手术可行性,以及疑难手术的手术效率和安全性。并且随着机器人的不断更新优化,其在这方面的特殊作用将会更加凸显出来。


事实上,在国投招商生命科学投资团队联席负责人、董事总经理肖治看来,也正是因为认同手术机器人的价值,是未来骨科行业的发展方向,因此不管是一级还是二级,资本市场对此都不惜关注和热情。


2、待提升的市场认知度与技术价值


但不可否认的是,像林进教授这样的手术机器人的坚定支持者目前还算少数。在临床上,手术机器人面对更多的还是来自患者及医生的疑虑及一定程度的排斥,因此推广依然困难重重。


“机器人手术能有大把握吗?如果出现意外怎么办?不放心,还是让林主任来做。”


“机器人手术普及之后,还用得着大夫吗?”骨科手术机器人刚刚进入临床手术,就遭受了这样那样的质疑。


“还有一些高年资医生持保守态度,同时对自己的技术水平较为自信,觉得并不需要手术机器人的辅助。”一位企业人士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



因此,虽然在近些年,医院、医生、患者对骨科手术机器人手术的认知程度都有了很大提升,但要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尚需时间。而据林进教授进一步指出,医生和患者没有足够多的接触手术机器人的机会,是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上市产品有限,医生能够接触到手术机器人的机会基本来自临床试验,而这样的医生还是以来自大三甲居多。所以,哪怕能用上手术机器人了,也只在一部分手术中使用。10台手术中有3、5台加入机器人操作,那可能就算多的了。”他说。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产品的获批,更多入局者的加入对临床和市场教育而言会是利好。


3、我国手术机器人智能道路仍然非常漫长


近日,在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孟庆虎介绍了医疗手术机器人发展的相关情况。他表示我国医疗手术机器人目前只完成从0-1,智能道路仍然非常漫长,包括核心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以及对增强现实导航、专用机械臂的需求等。


“现在大家都是在买别人的零件攒起来机器做手术,这对手术不是优化。我们认为手术机器人势必是专科化、小型化。”孟庆虎指出,智慧医疗的痛点在于技术积累不足,持续发展比较难。“简单抄袭、简单模仿很容易,但是完成这一步之后再往下怎么走?”


孟庆虎根据自身经历总结说,在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和制造上,香港和深圳有非常强的互补。“可以利用大湾区的优势,国内创新利用香港制造再进入国际市场。”他还表示,原始创新是源泉,但是从样机到产品是一个巨大的鸿沟,这里要有质量体系,有非常重要的生产环节,要考虑怎样降低成本、控制质量和可靠性。从产品到商品又是一个鸿沟,这里有商业模式、国家政策、国内国外大环境等等,“科研人员创业经常把样机作为商品,跨过中间所有东西,但这些东西是不能跨越的。核心技术是原始创新,这样才能不断推出来新东西,通过超车实现引领。”孟庆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