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血浆黏度与纤维蛋白原及血脂的临床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

血浆黏度与纤维蛋白原及血脂的临床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

文章来源:发布日期:2008-04-14浏览次数:70277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浆黏度(plasma viscosity ,PV)与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bg)及血脂胆固醇(cholesterol 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的临床相关性。方法 对66例门诊体检者做血浆黏度测定及其可能相关因素指标测定并作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PV与Fbg及TC呈线性正相关(r2=0.526,P<0.001),线性回归方程为PV=1.050+0.050 Fbg+0.037 TC。结论 作逐步回归分析排除TG(P>0.05)、HDLC(P>0.05),Fbg及TC是血浆黏度测定显著的影响因素,顺序为Fbg→TC。

【关键词】  血浆黏度; 纤维蛋白原; 胆固醇; 三酰甘油;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Plasma Viscosity and Fibrinogen and Blood Lipids

    LI Guanghua, DOU Wen xian

    (Guangdong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Pathology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Medicine, Guangzhou  510080,China)

    Abstract:   ob[x]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plasma viscosity and fibrinogen(Fbg) and blood lipids:cholesterol(TC), triglyceride(TG),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Methods  Determine plasma viscosity measurement and indicators may be relevant factors in a diversified and to carry out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ith 66 cases of the Guangdong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Results  PV results with fibrinogen and TC linearly correlated (r2=0.526, P<0.001).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 PV=1.050+0.050 Fbg+0.037 TC.Conclusion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excluded TG (P>0.05), HDLC (P<0.05). TC, Fbg is significant factors of plasma viscosity measurement. The affecting order is Fbg → TC.

    Key words:  Plasma viscosity;  Fibrinogen;  Cholesterol;  Triglyceride;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心脑血管疾病的血液动力学障碍日渐成为现代化国家人群发病与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高血脂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存在显著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1]。血浆黏度(PV)是血液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据文献资料,影响血浆黏度的因素主要有:纤维蛋白原(Fbg)、血脂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但这些因素各自对血浆黏度的影响程度众说纷纭。本文应用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探讨TC、TG、HDLC及Fbg与PV的临床相关性,从而可以为临床在预防和及早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本组男女各33例,平均年龄25±9.56岁,均为广东省人民医院门诊患者和体检者。

    1.2  试剂和仪器  应用北京赛科希德科技有限公司的SA6000全自动血液黏度测试仪、美国BECKMANSYNCHRONLX20全自动生化仪、法国STAGO公司的STAR全自动血凝测试仪。试剂由美国BECKMAN、法国STAGO公司提供。

    1.3  方法

    1.3.1  收集健康体检者和门诊患者(主要是耳鼻喉、整形及口腔门诊)的Fbg检测标本。每次先将标本进行TC、TG及HDLC的测定,再将血浆分离出试管 3 000 r/min离心10 min后以锥板法用手工加样测定PV。

    1.3.2  LX20、STAR进行每日质控在x±s范围内,用酶法测定TC、TG及HDLC。SA6000每次使用前都进行手工加样校正,数据在质控范围内开始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包作统计分析,对各相关变量作一元或多元回归分析,对回归方程进行方差分析,各相关系数进行t检验。

    2  结    果

    2.1  首先把Fbg、TC、TG及HDLC引入方程, 方程为PV=1.093+0.043 Fbg+0.043TC+0.039TG-0.074HDLC,结果如表1。F=18.954,P<0.001,方程有统计学意义。按P≦0.05引入,P>0.05排除法作多元回归分析,TG及HDLC都无统计学意义,首先排除TG(P=0.319>0.05)。

    2.2  再将Fbg、TC及HDLC引入方程,PV=1.113+0.044 Fbg+0.046TC-0.088 HDLC,结果如表2。F=24.933,P<0.001,方程有统计学意义。按P≤0.05引入,P>0.05排除法作多元回归分析,HDLC无统计学意义,再排除HDLC(P=0.101>0.05)。

    2.3  后将Fbg、TC引入方程,结果如表3。F=35.025,P<0.001,方程有统计学意义。Fbg(P=0.000)、TC(P=0.008)有统计学意义,后回归方程为 PV=1.050+0.050 Fbg+0.037 TC。表1  多元性回归模型表2  多元性回归模型3  多元性回归模型

    3  讨    论

    血浆作为全血的介质,对全血黏度具有正相关影响。一般血浆黏度越高,全血黏度因而越高。而血浆黏度的高低主要原因在于血浆中含有蛋白/脂质和糖类等高分子化合物,Fbg、血脂(TC、TG、HDLC等)、球蛋白等成分显著增高时,则血浆黏度液相应增加 [2]。

    Fbg为340 ku的糖蛋白,其大分子多肽链构成了血浆的主要结构黏度,并可促使红细胞呈缗钱状聚集而加速,从而使血浆黏度增高[3] ;而Mauriello 等[4] 的研究提示高,Fbg血症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特异性组织细胞结构独立相关,并可促使斑块破裂,血栓形成。Fbg为急性期反应蛋白和凝血因子,炎症、感染、外伤可使其水平升高,其水平上升已被证实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5] 。

    胆固醇是非亲水性物质,在血浆中往往与其他物质结合的乳糜颗粒而存在,故产生黏度能力较大。胆固醇含量增多时,不仅能使血浆黏度增高,更为重要的是,胆固醇过多干扰了红细胞膜脂类物质的更新和交换,使膜胆固醇与膜磷脂的比值增大,膜流动性降低。此外,过多的胆固醇还可遮盖膜上的部分负电荷而影响它的聚集性。因此,血浆胆固醇增高可导致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和聚集性增高,从而使全血黏度显著升高。

    研究表明,各种大分子物质在相同的浓度下产生此黏度的能力按其由大到小的顺序为[2]:胆固醇→纤维蛋白原→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但从本实验的数据来看,PV的影响因素排除了TG及HDLC,而且Fbg产生的影响比TC较大,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主要为:本实验只单纯分析了上述因素对血浆的影响,而没有考虑对红细胞的影响。因此,直接分析全血黏度的影响因素比分析血浆黏度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翔云.心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与血脂关系的观察\[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1993,3(2):2021.

\[2\] 赵春亭.赵子文.临床血液流变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3\] 吴杰.血浆粘度与血沉的临床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3,19(2):136137.

\[4\] MAURIELLO A ,SANGIORGI G,PALMIERI G,et al. Hyperfibrinogenemia is associated with specific histocytological composition and complications of atherosclerotic carotida plaques patients affected by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J\] . Circulation , 2000,1 (7) :744750.

\[5\] 朱红楠,马浩杰.高脂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实验观察\[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1,11(3):1920.

作者:李广华,豆文宪

作者单位:广东省人民医院病理医学部,广州 51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