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行业资讯 > 跨国医疗器械公司之间跨界打击

跨国医疗器械公司之间跨界打击

文章来源:发布日期:2008-08-21浏览次数:76710

       “假如你的偶像刘德华在你面前倒下,怎么救他?别忘了首先要做什么?叫人打急救电话和去拿AED。”在飞利浦医疗集团北京办公室的8楼培训室里,来自美国心脏协会的专业培训师正在营造一种活跃的氛围,对学员进行心脏急救复苏的培训课程。

       AED即“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是飞利浦今年力推的核心产品。这个比电话机大一点,带两个巴掌大的电击端的小仪器具有英语、普通话和粤语三种语音提示。经过简单培训的普通人即可用它对心脏骤停病人展开有效施救。

       飞利浦近年开始战略转型,将医疗保健作为核心业务。在发展专业医疗保健的同时,飞利浦开始在新兴市场大力开拓中低端产品。AED就是其面向中国中低端市场定制开发的新品。

       此前,飞利浦几乎将全放注意力放在中国医疗器械的高端市场上。但中国中低端市场迸发出来的能量开始让人震惊。

       飞利浦仅是快速反应者之一。

       去年底,美国医疗企业公司美敦力收购了山东威高医疗设备公司15%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后者的骨关节产品占据国内40%的市场份额。双方另外设立合资公司,试图扩大这一市场优势。这场收购战中的退出者强生医疗,在今年4月份宣布其在苏州工业园投资的医疗器材生产基地正式运营。

       近期,GE医疗在成功收购一家可提供重症监护用便携式呼吸机的供应商VersaMed公司之后,GE(中国)医疗集团总裁陈治也公开表示,在中国市场会考虑进行并购以覆盖更多的医疗产业链条。

       国内发展强劲的医疗企业迈瑞国际去年收购了美国的Datescope医疗监护仪业务,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监护仪提供商。这个医疗器械领域里罕见的中国猎手曾拒绝了一些跨国公司的合资要求。在迈瑞国际董事长兼联合首席执行官徐航看来,外方明显表现出对渠道和产品的急迫感。

       在今年的4月份,飞利浦宣布收购了深圳的金科威实业有限公司,将国内市场份额第二位的医疗监护仪体系收入囊中。飞利浦在该产品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达38%,高端市场优势更为明显。很显然,金科威的低价产品贴上飞利浦标牌后,将对迈瑞国际产生巨大冲击。

       种种变化之下,美国史密斯医疗集团去年在北京设立大中国区总部。此前他们已经进入中国市场15年,但并未有战略性投入,其接下来的目标是在未来3年内将在华业务扩至现有规模的10倍。

       在他们看来,蛰伏已经结束,加速扩张的时机到来了。

诱因

       2007年,医疗行业至少50%以上的投资砸向了医疗器械领域。而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医药子行业的并购额占整个医疗行业90%以上。这一变化建立在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发生突变的基础之上。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直在研究医改方案。去年,发改委还向7家外部机构征询意见和建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初表示,医改初步方案已制定,不久将公开征求意见。据了解,中国新医疗政策改革的框架,试图建立全民医疗保险体系,尤其关注贫困区的医疗普及。

       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驻香港的研究分析师杜劲松指出,中国政府出于缩小城乡间贫富差距的考虑而进行的政策调整“应能给国内医疗设备生产商创造黄金机遇。”他特别看好那些生产大众化低成本医疗设备的企业,因为添置这类医疗设备的资金可被算作固定资产投资。

       根据《医疗器械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政府在医疗保健方面将投入人民币217亿元,其中的68亿元将用于采购医疗设备。如果像人们预料的那样这笔钱的相当一部分将拨给中小医院,那么这些医院对于低价医疗设备的需求将会大幅增长。

       客观上说,中国乡村和社区的公共医疗基础薄弱,尤其在硬件配备上亟需补充。对于投资者——无论是政府还是第三方机构而言,医药研发投入高、周期长,而医疗器械风险较小,回报周期也短。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大市场。

       但这并不是跨国公司能轻易俘获的市场。8年前,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70%被跨国公司占据,但这仅是小蛋糕里的大份额。随着本土企业的崛起,在快速膨胀的医疗器械市场里,跨国公司的市场份额已经被削弱到30%左右。

       在中低端市场,中国公司拥有明显的销售渠道和价格优势。同时,随着研发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在逐渐向产业链的高端渗透。譬如,国产药物洗脱支架(DES)制造商目前就主导了中国市场。中国公司不可避免地对跨国医疗巨头形成冲击。

       政策因素则是跨国公司迅速展开行动的一个诱因。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在修改现行的药品和医疗器械注册与审批程序,并已开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瑞士信贷新的研究报告认为,这一修订料将令药品和医疗器械制造商更难以获得产品销售许可证,加速行业内的洗牌。

俘获

       刘明俊律师1年要跑上百家中小企业协助他们解决问题。他曾经走进一个找他做法律顾问的医疗器械公司,京郊几间简陋的平房厂房让他吃惊不已。但老板告诉他,企业每年的利润能达200多万元。这就是跨国公司猎取对象的现实——全国有1.2万家医疗器械厂商,但是能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年销售额超过亿元规模的却不到50家。从中挑选合适的并购或者合资对象并不容易,但并购几乎没有阻力。

       并购的好处显而易见。飞利浦医疗透露,金科威在病人监护仪市场的销售网络和高效成本控制系统,在并购之后成为飞利浦的医疗监护仪系统的一部分。飞利浦预期,此举能够带来中国市场年10%的市场增长。

       GE医疗还和国内医疗企业新华医疗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希望借此能够深入乡村市场。飞利浦医疗保健大中华区计划发展部总监邵骏说:“中国市场60%的需求还是经济型的产品。要加强中国业务的发展,就需要本土的合作伙伴。”

       跨国公司与本土龙头企业的合作已成风潮。在更早的2004年,飞利浦还尝试与东软集团成立了合资的医疗公司。飞利浦方面表示这次合作在大幅开拓销售渠道的同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在研发上提升经济型产品的设计能力。双方在合资企业中各持一半股份,采取共同研发,保持各自的品牌的策略,并以市场定位的区分避免直接竞争。

       和飞利浦的合作大大提升了东软制造的能力。目前东软为中国3000家医院提供自己品牌的核磁共振设备,并正在开拓海外市场。去年东软向美国出售了30台核磁共振和30台CT扫描仪。

       跨国公司的战略着眼点并不仅限于中国,通过和本土企业合作、并购,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中国正成为新兴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的一个生产基地。

       金科威是中国第二大病人监护公司,在该领域仅次于迈瑞国际, 2007年其销售额增长了大约30%。在监护仪领域,跨国公司本来垄断了国内70%以上的市场份额,由于迈瑞、金科威等国产品牌产品出现,现在只剩下30%的市场份额。

       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并购改变了市场的平衡。“金科威产品不仅满足了中国市场的需求,同时还通过我们出口到全球范围内那些其他迅速增长的市场。”飞利浦医疗大中国区总裁金定义对《环球企业家》说。(来源:环球企业家 作者:沈霄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