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行业资讯 > 外资医院落地再蒙迷雾

外资医院落地再蒙迷雾

文章来源:医药经济报发布日期:2010-09-16浏览次数:64693

 随着社会各界的呼声渐高和新医改的实际需求日益迫切,独资医院进入中国渐行渐近  
  
  “外资独资办医院获批”的消息在坊间流传4天之后,9月10日上午,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对外回应:“中国不设外资独资医疗机构,到目前为止,这个政策并未改变。”

  不过,他同时也指出,根据相关协议,从明年起,港澳台地区医疗服务提供者可在内地部分省份设立独资医院。

  消息甫出,原本备受关注的“多元化办医”变得更加热络。业界对此除了期盼以外,也多着几分冷静。
  
  多元化办医

  公立医院改革践行一年,中央财政4000亿元下去却鲜有突破,业界亦对其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尽管卫生部给出了“值得玩味”的回应,但开放更广泛的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已是大势所趋。

  “加快引入竞争机制不能再等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教授张新平表示,公立医院改革推不动的根本与医改思路不无关系,逐步放开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有利于激活中国的医疗市场。

  事实上,医改方案中也明确提出,应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的格局。随着社会各界的呼声渐高和新医改的实际需求日益迫切,独资医院进入中国渐行渐近。邓海华指出,为了进一步扩大医疗机构的对外开放,根据今年5月签署的CEPA补充协议,港澳服务提供者在上海、重庆、广东、福建、海南可以独资形式设立医院;6月签署的ECFA协议也表示,台资可在海南、福建、广东、江苏和上海独资设立医院。“上面两个规定都从2011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将是开放外资医院的一种试点,相关实施细则正在制定中。”邓海华说。

  “这正体现了新医改鼓励多元化办医的改革思路。”广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汪中扬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也会以港澳台为跳板,柔性进入中国,搅动并促进国内医疗资源合理流动,同时还能打破核心资源的垄断,形成“鲶鱼效应”,盘活中国医疗市场。

  但也有人指出:“公立医院拥有优势的行政资源与竞争门槛,如‘管办分开’这个核心问题不解决,虽港澳台凭着优惠政策实现了独资办医,但真正外资独资进入恐怕也不过是种原则性的表达而已。”
  
  落地之困

  “目前别说独资,就是中外合资、民营私立医疗机构打开的口子都还不够大,多元化办医的进展太慢。”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指出,准许外资独资办医真正要看的是具体的政策细则和支持力度。即使真有新政策落地,可能对国内医疗市场的冲击也是有限的。这一点从目前合资医院的现状即可判断。

  记者从卫生部网站上获悉,截至2010年7月底,全国医疗机构数达92.24万个。1~7月全国医疗机构增加15102个,但外资和民营的占比甚微。全国从允许设置外资医院开始,大概有两三百家获得过卫生部的批准,但实际投入运营的不超过60家,且大多数是台资医院。

  据了解,目前进入我国医疗领域的合资医院大多数均处于亏多盈少的境地。汪中扬告诉记者,外资医院在国内落地,核心掣肘在于政策层面。即便宏观政策给外资医院开了口,但具体可执行的配套措施跟不上也不行。比如医务人员的福利待遇、土地、税收、职称、医保和医疗监管等微观配套缺失,地方因无据可依,都可能成为外资进入的障碍。“另外,中国的医疗机构建设都需提前审批,外资是否在卫生规划之内,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真正要落地,政策层面还有很多路要走。”

  谈及此,北京安贞医院有关负责人颇有同感。该人士分析,外资早在1989年就已进入中国医疗市场,目前外资股份可高达70%。不过,从先期落地的厦门长赓医院、东莞台心医院等机构这些年的经营现状来看并不乐观。考虑到政策空间的大小及中外医院经营思路的不同等因素,外资落地并不容易。
  
  呼吁完善配套

  尽管如此,国外医疗资本仍对中国发达地区的医疗需求表现出强烈的“暧昧”之情。据了解,今年8月,美国医疗国际集团宣布和杭州地方政府签署备忘录,拟在西溪科技岛投资5亿美金,建设一个综合医疗中心。此外,德国科隆医疗集团按照中国卫生部的评定标准,拟投资2~5亿欧元建一个三甲医院。  “引进不同的社会投资可有效地增加我国医疗市场的活力,形成新的竞争机制,这是目前新医改需要的动力。”于明德认为,在‘以药养医’的体制下,这也是当前缺乏的。他呼吁应该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大胆引入竞争机制。

  上述人士一致认为,社会资本仍有很多顾虑,根本原因是公立医院一家独大、垄断经营的局面尚未改变。诚如于明德所说,鼓励多元化办医是众望所归,但首先要配套政策先行,怎样解决外资落地后的一系列微观性问题是当前必须面对的。比如说,怎么样在制度层面解决外资进入的监管问题,如何与公立医院形成资源互补、税收如何解决、类似于医疗设备等方面的申购工作该走什么样的程序等,细则不确定,外资入境只能悬在梁上。

  汪中扬认为:“尽管从当前合资医院的现实处境看,部分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但今后整个医疗市场涌现更多的外资独资身影已是必然,提前做好规划,发挥外资的‘鲶鱼效应’,与公立医院形成互补,政府的引导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