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输液泵持续滴注法湿化人工气道的效果观察

输液泵持续滴注法湿化人工气道的效果观察

文章来源:作者:吴芳 韦卫琴 梁显泉发布日期:2011-01-08浏览次数:58998

【关键词】 呼吸功能不全; 通气机,机械; 输液泵; 气道湿化

正常人体的呼吸道对吸入的气体有湿化和温化作用,这是呼吸系统非特异性防御功能的重要部分[1]。因呼吸衰竭而需建立人工气道者,其上呼吸道完全丧失了对吸入气体的加温与湿化作用。因此,人工气道湿化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当前,临床上用于人工气道的湿化方法各异,效果和并发症也各不相同。2005年8月~2007年9月,对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采用输液泵持续滴注法湿化人工气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将因呼吸衰竭而行机械通气的8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0人,年龄40~75岁,其中男35例,女5例。气管切开6例,气管插管34例,均采用输液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液;对照组40例,年龄38~78岁,其中男32例,女8例。气管切开8例,气管插管32例,均采用传统方法定时、间断向气道内注入湿化液。除气道湿化方法选择不同外,其治疗方案和其他护理措施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两组病例采用的气道湿化液均为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的混合液。实验组:用30 ml空针头烧烫后在气管导管连接管上挖一圆形小孔,大小以正好能通过输液导管为宜,过大则引起整个通气环路漏气,过小则湿化液泵入受限。输液泵与湿化瓶相连,排气后将剪去针头的输液导管插入气管导管连接管上的圆形小孔内,对停用呼吸机仍保留人工气道者则直接将输液导管插入气管导管内7~8 cm,并用胶布固定于导管外周,调节输液泵速度为5~10 ml/h, 可根据痰液的粘稠度适当调整湿化液速度,大不超过15 ml/h(气管切开后,呼吸道水分丢失增加可达800 ml/d,气管切开患者每日持续湿化量应以200~220 ml为宜[2,3]),固定湿化液瓶高度。

  对照组:用注射器抽取3~5 ml 湿化液,通过人工气道直接注入气管内,每1~2 h向气管导管内推注1次(在患者吸气时缓慢注入),注入3~5 ml/次,注入总量>200 ml/d,亦可根据患者痰液的粘稠情况调整湿化液量和间隔时间。

1.3 观察项目

包括湿化效果、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肺部感染、气道黏膜出血等。分别记录并作统计学处理。湿化效果判断:采用文献[4]的方法,将湿化程度分为三度,湿化不良:吸痰管插入困难,痰粘稠、量少,不易咳出,肺部呼吸音粗或有干罗音;湿化良好:吸痰管插入顺利,痰液稀薄,量适中,易咳出,肺部呼吸音清晰;湿化过度:吸痰管插入顺利,痰液呈泡沫状或水样,量多吸之不尽,肺部大量湿罗音。

1.4 统计方法

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种气道湿化方法的观察项目显示,实验组湿化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肺部感染、气道黏膜出血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表2。表1 2种气道湿化方法效果比较表2 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并发症发生情况注:肺部感染,两组均统计为行机械通气后7 d内发生的例数

3 讨论

3.1 人工气道建立后,支气管内黏液黏稠度增加,纤毛清除作用降低。若黏膜过于干燥或病毒感染时纤毛运动受到抑制或丧失,气管内形成干痂,痰块不易排出[5]。而吸入的气体有损害呼吸道上皮、影响纤毛-黏液痰的清除力,致分泌物不易排出,这样不仅使呼吸道的抗感染能力明显下降,还可使肺表面活性物质遭到破坏而导致肺顺应性下降,从而引起缺氧或局部炎症。可见,对于应用人工气道的病人有效的气道湿化极其重要。

3.2 输液泵湿化气道法与传统湿化法的作用比较。前者在湿化效果、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肺部感染、气道黏膜出血方面明显优于后者,尤其在刺激性咳嗽方面更为显著[6]。输液泵持续滴注法是采用麻醉连续给药法原理,使湿化液沿内套管管壁缓慢流入气道,每一滴的湿化液量极少,且在滴注过程中湿化液又被呼吸机送进的气流冲散成更小的水滴随气流进入下气道,减少或避免了对气道黏膜的刺激,使气道处于近似生理的湿化状态,充分改善了人工气道的湿化环境,有利于分泌物的稀释和排除,使气道保持通畅,从而几乎不引起刺激性咳嗽,降低了肺部感染率,减轻了吸痰对患者气道的损伤,此外,输液泵持续滴注法还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取材方便、使用费用低等特点,能将湿化液准确、匀速滴入人工气道,保证湿化效果;而间断注入湿化法因每次注入气道内的液体量大,容易引起刺激性咳嗽,并导致湿化液被呛咳出进而影响湿化效果,因反复打开气道增加了肺部感染的几率,且加重了护士工作量。

3.3 本文实验组出现2例湿化不良,1例是痰液过多且黏稠,湿化液量不足所致,另1例是湿化液滴入口高度低于患者口鼻平面,湿化液沉积在入口处未进入气道所致,经调整高度后,湿化不良现象得以纠正。因此,在使用输液泵过程中,应当注意:(1)湿化液的量要根据痰液的情况酌情而定;(2)湿化液滴入口应高于患者的口、鼻平面,否则液体会存积于管口导致湿化不良[7];(3)湿化液及湿化用物每日更换1次;(4)湿化液瓶高度一旦固定,不能随便更改,否则要重新核定滴注速度;(5)向患者和家属讲明本方法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以取得其配合。

【参考文献】
[1] 陈建荣,蔡映云,何川华.气道湿化治疗的临床思维[J].中国急救医学,2005(9):670-671.

[2] 李雪梅.肥胖儿童周围浅静脉穿刺方法的改进[J].临床误诊误治,2005(6):403.

[3] 田凤娥.改良与常规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的对比研究[J].现代护理,2004(3):340.

[4] 邱业伟,彭斐.输液泵持续气道内滴入湿化液的临床应用[J].宜春医学学报,2000(4):268.

[5] 陆平,卓凤阳.气管切开术后微量注射泵湿化气道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12):246.

[6] 张红霞.气管切开后2种气道湿化效果的临床观察[J].当代护士,2006(6):90-91.

[7] 刘雨村,丁敏,谭太容.两种不同湿化方法在人工气道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7(6):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