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技术前沿 > CT诊断胰腺癌的新进展

CT诊断胰腺癌的新进展

文章来源:科讯网发布日期:2011-10-10浏览次数:45714

胰腺癌的早期发现、诊断和及时治疗对降低病人的死亡率, 提高5年生存率, 改善生存质量等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CT 扫描对于胰腺癌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技术

  通常为三期扫描: 动脉期(23~ 30s) 、胰腺期( 40~ 45s)、门脉期( 60~70s) 。多数学者认为: 胰腺实质在动脉期阶段强化尚不够理想, 小病灶的直接征象不易被发现, 对诊断意义不大。除需作动脉血管成像(CTA) 外,一般可省略。

2.增强螺旋CT动态扫描

  先行胰腺平扫,层厚、层距10mm, 选择显示胰腺实质佳的一层作为动态增强扫描的层面。高压注射造影剂, 2ml/kg 体重,注射流速为3ml/s。自注射造影剂开始延迟15 秒扫描,扫描时间1 秒, 间隔3 秒。每4 秒一周期, 持续到至71秒, 共扫描15 层。扫描完毕后, 在同一层面不同时间测量所有CT 图像上( 包括平扫图像) 腹主动脉和胰腺实质的CT 值。绘制胰腺实质与腹主动脉的时间- 密度曲线。主动脉选取中心部位测量, 而胰腺实质则在胰头、体、尾各选一个部位测量( 注意避免胰管、胰周血管的干扰, 并尽量在胰腺的中心区域避免胰周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 , 然后取平均值。将强化的CT 值减去相应部位平扫的CT 值, 根据差值绘制时间- 密度曲线; 找出胰腺及腹主动脉的强化高峰时相及各个时相强化的大值、小值、平均值和标准差, 后进行统计学分析, 当P< 0. 01 时被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3.多排螺旋CT扫描

  多排螺旋CT 由于扫描速度快、扫描层厚薄、覆盖范围大、数据信息多便于MIP、3D 和血管成像( CTA) 的后处理。不但使胰腺周围的大血管清楚显示, 也可显示小血管。能准确地反映胰腺癌是否侵犯了胰周围血管,有利于胰腺癌的术前分期和可切除性的评估。多排螺旋CT 胰腺1mm 薄层扫描, 0. 5mm 重建技术适于胰周血管的显示。

4. CT 灌注成像技术

  层面选择: 注射对比剂前先进行平扫以选择佳的层面进行灌注检查, 原则上尽量取病灶大层面, 并尽量包含病灶组织的各种成分和一条较大血管如腹主动脉, 以利参烽计算。灌注扫描: 开如团注对比剂的同时启动快速动态扫描序列, 延迟5~ 7s 后对病灶行5mm 快扫同层扫描, 以获得高时间分辨力的动态图象。对比剂的注入量50ml, 注射速度4ml/s, 扫措时间1. 0s, 全部扫描时间为45~ 50s。胰腺血供较丰富, 各种病变均可影响胰腺实质的血流灌注。常规CT 主要反映大体形态学的变化, 而CT 灌注成像在显示形态学变化的同时反映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及病理变化, 从而达到形态诊断与功能诊断的有机结合, 有助于胰腺疾病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胰腺的灌注成像, 即对选定的层面进行同层动态扫描, 从而得到一系列动态图像, 然后分析对比剂期间每个像素所对应的密度变化, 得到每一个像素的时间- 密度曲线。经过计算机软件处理获得血流灌注情况。

  胰腺癌的CT灌注表现:正常胰腺血供比较丰富, 其动脉供血主要为腹腔干的分支胰十二指肠上动脉、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由于胰腺癌引起局部组织纤维化、肿瘤邻近的小动脉新生内膜增生导致的血管硬化、肿瘤侵犯血管引起的血流速度减慢以及瘤组织的坏死等原因, 导致胰腺呈乏血供表现。胰腺癌在灌注图像上表现为低灌注, 即低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

5. 胰腺癌的CT表现

  胰腺癌绝大多数起源于导管系统, 仅很少一部分起源于腺泡。典型的胰腺导管腺癌是一个少血供的无包膜实性肿瘤, 以浸润性生长方式向周围扩展使其边界不清, 并具有围管性浸润和嗜神经生长的生物学特性。胰腺癌的CT 直接征象多为低密度肿块, 伴或不伴胰腺轮廊的改变。少数病灶可为等密度影, 等密度病灶只能靠间接征象发现。间接征象是指胰腺癌继发的胰、胆管的扩张, 胰体邻近血管、脏器的侵犯和远处脏器的转移性病灶等。胰头、体部癌肿常伴体、尾部萎缩。

  因此, 螺旋CT 作为一种无创、快速而准确的影像检查方法, 对于胰腺癌的诊断及术前可切除性评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检查手段。多排螺旋CT 薄层扫描, 2D、3D( CTA) 重建大大提高了CT 对胰腺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外科的发展及手术判定标准将进一步推进影像学向更高、更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