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行业资讯 > 刚刚!国务院发布:高值耗材带量采购任务

刚刚!国务院发布:高值耗材带量采购任务

文章来源:医疗器械创新网发布日期:2022-05-27浏览次数:58

三医联动之下,路径依赖被打破,医疗领域系统分割、熊据虎跱的历史谢幕,新的机制正在稳固和适应之中。随着国家对医改命题的陆续更新和完善,我国医疗系统正在发生更深刻和多元的变革。


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多形式扩围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以下简称《任务》)。内容指出,今年将深入实施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推广三明市医改经验、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重点工作。

任务指出,今年将扩大采购范围,力争每个省份国家和地方采购药品通用名数合计超过350个。
国家层面开展一批脊柱类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对国家组织采购以外用量大、采购金额高的药品耗材,指导各省份至少各实施或参与联盟采购实施1次集中带量采购,提高药品、高值医用耗材网采率。
落实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完善结余留用考核,激励合理优先使用中选产品。研究完善对抗菌药物等具有特殊性的药品集采规则和使用方案。加强医用耗材价格监测。
对于下一步集采方向,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将推进集采提速扩面。高值医用耗材重点聚焦骨科耗材、药物球囊、种植牙等品种,力争到2022年底,通过国家组织和省级联盟采购,高值医用耗材品种达到5个以上,使之成为新的集采常态。
日前,《国家组织脊柱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方案》(征求意见稿)正式下发至企业。提出组织全国各地区形成联盟,以公立医疗机构为执行主体,开展国家组织脊柱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并公布13个产品系统。
陈金甫表示,今后集采更重要的是规则,需要符合产品质量要求和临床需要,又要切实让企业、患者能够共享改革的成果。主体格局依然是国家组织、省际联盟的招采,省际联盟招采品种会越来越多。

推进医院新基建,建设医学中心、县级医院


区域医疗中心和县级医院建设是《任务》的重点内容。

《任务》明确,发挥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引领辐射作用。依托现有资源,加快推进国家医学中心设置和建设,开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深化运行机制改革,年内基本完成全国范围内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的规划布局。
发挥省级高水平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现有资源,指导地方建设一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完善体制机制,引导省会城市和超(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医院支持资源薄弱地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市县延伸。
医保研究员许昌兵对赛柏蓝器械表示,区域医疗中心一般会根据城市等级不同接受不一样的配置,国家、省级、地级市和县级一般是这四个类。国家之所以严格规划区域卫生的建设,是因为区域医疗中心代表着这个地区的高医疗服务水平,建设之后它对下级医院的帮助作用是非常大。
在市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方面,《任务》要求每个省份在2—3个设区的市开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完善体制机制,实行网格化布局和规范化管理。支持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牵头组建或参加医疗联合体。
在县域推广临床服务、急诊急救新模式。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在医共体内实行行政、人事、财务、业务、药品、信息系统等统筹管理,加强监测评价,强化评价结果应用。

推广三明联盟采购经验,加强评估、整改


今年的深化医改重点任务再次提到推广三明经验。

《任务》明确,加大三明医改经验推广力度。跟踪评估各地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工作进展,对工作滞后的及时通报并督促整改。
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推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等要求,推动由地方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或一位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医改领导小组组长。
继续支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激励引导一批有改革积极性的地市推广三明医改经验。遴选10个深化医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市并给予奖励。
综合医改试点省份率先探索各级各类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地方按照属地原则对辖区内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积极发挥高水平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加强公立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考核。
去年10月,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发布《关于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经验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鼓励地方加入“三明采购联盟”。各省份和省际采购联盟、“三明采购联盟”等中选结果、交易信息、中选产品降价幅度和约定采购量等信息,及时上传国家医保信息系统。
同时,鼓励以省为单位或建立省际联盟对国家组织集中带量采购以外、用量大、采购金额高的药品耗材实施集中带量采购,每年至少开展或参加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各1次。

数据信息“大一统”,提升监管颗粒度


文件明确,扎实推进全国统一医保信息业务编码动态维护和深化应用。分类推进医疗器械标识实施工作,深化标识在监管、医疗、医保等领域的衔接应用。

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发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更好覆盖基本医保不予支付的费用,探索推进医保信息平台按规定与商业健康保险信息平台信息共享。
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建设,严格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职责和相关部门职责范围内的监管责任,推动地方政府全面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堵塞监管漏洞。
督促指导地方规范医疗机构收费和服务,把合理用药、规范诊疗情况作为医疗机构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定期向社会公布。
制定医疗保障基金智能监控知识库、规则库管理办法,推动各地医保部门加强智能监控应用。严厉打击欺诈骗取医保基金行为。加强医药领域价格监管。
全链条、全周期监管的基础是信息化的达成。
5月13日,国家医保局官微公布,各级医保部门共同推进了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的全面建成,医保信息化标准化取得里程碑式突破。历时两年多,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正式全面亮相。
人民日报发布文章称,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已在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域上线。统一医保信息平台涵盖支付方式、药品和医用耗材招采等14个子系统,已在支付方式改革、医保智能监管、药品集中采购、医药价格监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健康服务运营管理专家仲崇明对赛柏蓝器械指出:“信息平台有效的地方在于,数据是可以留存并不断积累的,一些问题短期内可能没发现或者没出台措施应对,不过一旦开始行动,这些数据都是依据。此外,统一平台建成后,基于数据的调查和行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可复制性会很强。”

40%以上地区开展DRG/DIP改革,付费占比达到30%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方面,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在全国40%以上的统筹地区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或按病种分值(DIP)付费改革工作,DRG付费或DIP付费的医保基金占全部符合条件住院医保基金支出的比例达到30%。

对已进入实际付费阶段的试点城市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完善支付政策。推进门诊按人头付费相关工作,完善有关技术规范。
据赛柏蓝器械观察,DRG改革正在从试点到推开,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到2024年底将对统筹地区、医疗机构、病种和医保基金的覆盖率要分别达到、、90%和70%。
DRG的实施从源头上改变了医院的成本控制逻辑。药品和医疗器械耗材从医院的利润中心转变为成本中心,从重要收入来源转变为主要控费目标。据相关研究表明,医疗耗材支出的增长幅度高于医院收入的增长,可见耗材控费更为紧迫。
业内人士指出,DRG落地执行后,国产医疗器械价格上的优势会更加凸显,这对进口产品的使用倾向方面会有影响。
2022是三年规划的开局之年,DRG改革将由点及面,影响我国整个医疗系统的运作,医疗器械行业也必然在其影响的序列当中。
医改深化之下,医疗器械行业正逐渐从原来的带金销售公关,走向真正的质量和成本竞争,新的考验也随之而来。

附原文: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
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持续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持续推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一、加快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

(一)发挥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引领辐射作用。依托现有资源,加快推进国家医学中心设置和建设,开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深化运行机制改革,年内基本完成全国范围内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的规划布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等和地方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均需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不再列出)

(二)发挥省级高水平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现有资源,指导地方建设一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完善体制机制,引导省会城市和超(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医院支持资源薄弱地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市县延伸。(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增强市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每个省份在2—3个设区的市开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完善体制机制,实行网格化布局和规范化管理。支持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牵头组建或参加医疗联合体。在县域推广临床服务、急诊急救新模式。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在医共体内实行行政、人事、财务、业务、药品、信息系统等统筹管理,加强监测评价,强化评价结果应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