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资讯速递 > 科学发展共建和谐(新农村建设篇)

科学发展共建和谐(新农村建设篇)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发布日期:2007-07-17浏览次数:73538
    阅读提示  这是一个位于京郊的村子,过去搞资源消耗型的低端产业,砖厂破坏了土地资源,铸造厂带来了污染。痛定思痛,村两委一班人经过艰苦努力,带领村民大力发展蘑菇产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庙耳岗村以优势产业为核心,以循环经济为重点,以环境资源保护为条件,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了村民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    

    行进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

    ———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庙耳岗村纪实

    本报记者  王晓雄  徐文营  邵  红

    尽管我们没有从采访对象那里听到多少豪言壮语,但是我们能真切感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这里的生动实践和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的视线聚焦在一个普通的村子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庙耳岗村时,我们看到,这里折射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有教训,有困难,有曲折,但重要的,是有认识上的飞跃,有成功的喜悦,更有面对未来的坚定信心。    

    拆掉砖窑  产业转型

    说起来这个村离北京城不远,距北京西南部的卫星城良乡仅3公里。但是历史上,这个有200多户人家,近500口人的村子,经济发展并不快。原因一个是它处在相对偏远的死角上,地理优势不大,资源也欠缺,再者村南村北各有一条高压线,叫做“地处高压走廊”,不能发展大的项目。但这还不是主要的。这个村长期以来走的是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的低端产业主导之路。10多年前,村里还开着铸造厂、砖厂等等,生产低质廉价的产品,烧制黏土砖,不但消耗能源,破坏土地资源,污染环境,还影响了干群关系。

    以小砖窑为例。这个村烧砖是有历史的,烧出的青砖供到北京城里。但是烧砖要吃掉大量土地,那些年,全村原有900多亩地,很快只剩500多亩了。土地已经承包给农民了,烧砖毁地,直接侵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干群关系因此而紧张,还发生了群众围堵推土机不让毁地的事情。当时,村里生产停滞,村民生活困难,成为远近闻名的问题村。

    村里新的领导班子成立,朱仲志任党支部书记。从此,庙耳岗村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近几年,该村在科学发展上又取得了明显成效。

    朱仲志从部队复员回村后,靠勤劳致富,而且掌握了蘑菇种植技术,有了市场营销经验。他上任以后,先带领村民让基本生产生活走上正轨,下马高耗能高污染的砖厂等,组织村民开发符合本地实际和有城郊特色的新兴产业。他在废旧砖厂的地块上,建起蘑菇棚。年,村里贷款15万元,先为农民垫付资金,组织起十几户农民。开始农民接受不了,因为不懂技术,又怕卖不掉,有人说:等着赔吧。朱仲志耐心地做工作,算细账,精心培育,年都挣了数千元,多的挣了1.5万元。

    1999年,镇里确定了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方针,发起“千棚千万元工程”,朱仲志更是有了用武之地,庙耳岗的蘑菇产业迎来了大发展的机遇。这年,村里光菌种就生产了40万个,有30多户加入进来,还成立了协会,成立了“钟点市场”,着力解决市场销售问题。庙耳岗村的经验扩大到其他村,周边带起了8个食用菌生产片区。    

    能源再生  产业循环

    产业做大了,堆积起来的几千吨废弃菌棒成了问题,不解决就是新的污染源,庙耳岗村面临着新的课题。“是逼出来的。”朱仲志这样说。村里在区、镇政府部门支持下,建起一座500立方米的生物质气化站,运用先进技术,以废弃菌棒为原料,制出燃气。村里通过气网将燃气送入村民的专用煤气灶,解决了做饭和取暖问题。除此之外,他们还找到了废弃菌棒的另一条出路,就是作为佛甲草的培养基。我们在村头看到了成片的佛甲草,这种草耐旱,保绿期长,是屋顶绿化的理想植物,还可以用于护坡和水土保持。现在,村里种了佛甲草15万平方米,消耗废弃菌棒1000多吨,销售收入可达1000多万元。

    水,是庙耳岗村发展循环经济的又一亮点。原来村里基础设施差,到处污水横流。现在路面全部硬化,在区、镇水务部门支持下,铺设了安全饮水的管网,做到一户一表。村里实施节水灌溉、雨洪利用、污水治理和再生水利用工程,不仅收集雨水,还建起日处理能力达25吨的污水处理站和中水回用泵站。村民用水比城里“限制”还多,节水观念还强,村里规定每人每月3吨水,超过了水费加倍。朱仲志对“水”作了这样的解释:我们村水资源有限,不这样不行。每家都有小园子,浇起来没有完,而且冲厕所一定要用废水。我们在采访中得知,村里用水有严格的规定,都是按照市里的统一要求,确保北京市的水源。

    在庙耳岗村,太阳能得到充分利用,太阳能热水器进了每个农户,太阳能路灯照亮全村。

    2006年,庙耳岗村成为北京新农村建设市级重点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7540万元,人均纯收入10595元。    

    资源节约  科学发展

    庙耳岗村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启示是:实事求是,科学发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

    朱仲志告诉记者,“我们村,特别富的没有,穷的也没有,大家共同致富,和谐发展,前景越来越好。”这几年,北京房地产热度高,有好多人来村里谈条件,想搞房地产合作开发,都被朱仲志拒绝。村里不搞统一的房屋拆建,也不鼓励村民翻盖房屋,更不盖楼房别墅。所有的房屋都保持原有的村落风貌,只是统一整治,统一规划。“我不喜欢向外做那些形象工程,做了维持不了,也没法向群众交待。那样的工程长不了,站不住脚,除了向外宣传,没有什么真东西。”

    庙耳岗村走过的是一条以优势产业为核心,以循环经济为重点,以环境资源保护为条件,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科学健康发展之路。这个村的带头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清醒的头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统筹兼顾。村里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是适当引进高科技无污染的医疗器械企业,同时发展旅游业。

    同行采访调研的专家,对此给予很高评价,他们说,这个村不像有的地方搞花架子工程,而是靠村集体的力量来发展,找到一个适当的产业,而且建起产业链。特别可贵的是,使人看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他们绘制的一幅环保生态型发展蓝图,充分体现了城郊经济的特点,而且保留了农村的村落风情,引人振奋,令人向往。

    专家点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刘守英———

    建立一个美丽的家园

    房山区青龙湖镇庙耳岗村的经验,为我们思考新时期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几点启示:

    ,发展农村资源产业也能致富。在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许多城郊农村要么逐步发展成为工业基地,要么一步步被房地产商“相中”,庙耳岗村也面临过同样的选择,但他们在经历初期烧砖几乎吃掉村庄土地资源的痛苦,以及拒绝诸多房地产商以旧村改造名义搞房地产开发的诱惑后,做出了发展食用菌产业的重要选择。庙耳岗村选择的是科学发展之路。

    第二,有一个具有企业家素质的村两委班子。从我们对各地的村庄观察,那些发展壮大起来的村庄,村两委领导班子作用很关键。庙耳岗村新领导班子做出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决定,在土地和信贷上支持这一产业做大,由村级干部组织市场销售,到建立菌棒基地降低农民风险,建立食用菌技术标准等,收效明显。

    第三,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村两委领导班子只有科学决策,才能避免负面影响。庙耳岗村在食用菌品种的选择、生产中面临的技术难题、做大以后的产业发展中,村两委领导班子都是虚心请教专家,周密规划,保证了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循环经济可能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资源再利用率低一直是农村发展中的难题。庙耳岗村则将食用菌棒产生的白色污染,转化成农村新能源,为本村农民提供燃气,既改善了食用菌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又变废为宝,为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新农村建设中循环经济的探索提供了范例。

    第五,庙耳岗村的经验表明,在保持乡土文化的基础上引入现代文明,是一条成功经验。该村在经济发展以后,并没有急于进行村庄改造,花钱把农民搬上楼,而是在村庄整洁、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如道路改造、改厕、装太阳能、农民做饭、取暖等)上做文章,为建立一个祥和、富裕、文明、乡土气息浓厚的现代化新农村提供了示范。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首都经济研究所所长

    张  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四大步

    10年来,庙耳岗村紧锣密鼓地走了四大步。

    步,从“烧窑卖砖”到“平窑种菌”,村干部示范带头,全村退出耗费资源的传统产业,走向现代农业,学技术,闯市场,实现了生产的转型。

    第二步,从“单一种植”到“产业联动”,抓优化品种。抓产后加工,延长了产业链条,扩大了产量规模,形成了产品特色,实现了向产加销结合的转型。

    第三步,从“单打独斗”到“专业合作”,在食用菌产销协会的组织下,压低了原材料进价,改善了营销能力,避免了农户之间的竞争,提升了品牌,实现了向专业合作的转型。

    第四步,从“生产经济”到“循环经济”,气化利用大规模生产废弃的菌棒,造气、造能、造肥,实现了现代农业的清洁生产,实现了农业发展对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改善农村环境的带动。

    庙耳岗村发生的深刻变化表明,在农村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市场风浪里,农民学会了“游泳”,学会了发展现代农业,也领会和实践了科学发展观。

    农民有智慧,有本事,有主动性,能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展现更加美好的前景。


    村民张丽敏的蘑菇大棚又获得了好收成。    李树贵摄


    庙耳岗村村民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