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呼吸道感染后咳嗽与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痰炎性细胞和气道反应特点及其意义

呼吸道感染后咳嗽与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痰炎性细胞和气道反应特点及其意义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2012-06-11浏览次数:37198

 
  作者:齐彦芝,王增粉  作者单位:河北省晋州市人民医院  

【摘要】 目的 探讨呼吸道感染后咳嗽与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痰炎性细胞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呼吸道感染后咳嗽(Ⅰ组,22例)和咳嗽变异性哮喘(Ⅱ组,24例)患者痰或高渗盐水诱导痰,作瑞氏染色后细胞涂片,并在显微镜下细胞分类计数,测定其通气功能和乙酰甲胆碱吸入测定气道反应性。 结果 Ⅰ组和Ⅱ组痰液炎性细胞总数分别为8.22×109/L和8.94×109/L,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组嗜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中位数分别为0.20%、5.9%,与Ⅱ组比较,2种细胞(分别为9.6%、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Ⅱ组的气道反应性呈阳性16.7%,且其PC20比Ⅰ组较高(P<0.01)。Ⅱ组痰液嗜酸细胞与气道反应性指标PC20呈显著负相关(r=-0.56,P<0.01)。结论 呼吸道感染后咳嗽与咳嗽变异性哮喘痰炎性细胞特点不同,痰中炎性细胞检查和气道反应性测定,可作为鉴别呼吸道感染后咳嗽与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一项参考指标。

  【关键词】 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痰;炎性细胞;气道反应性

  不明原因慢性咳嗽是指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病程≥8周,胸部体检和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慢性咳嗽的病因相对复杂,感染后咳嗽和咳嗽变异型哮喘是常见病因[1]。感染后引起的咳嗽与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表现十分相似,且有部分感染后咳嗽患者可表现为气道反应性增高[2],但临床上对其炎症特点及其两者间如何鉴别了解不多。我们比较了感染后咳嗽与咳嗽变异性哮喘之间痰液炎性细胞和气道反应性的特征,为临床的鉴别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2 月至2008年6 月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纳入本研究的感染后咳嗽组(Ⅰ组)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14~71岁,平均年龄(38±21)岁;均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相伴随的突发性阵咳发作;咳嗽时间长达2~36个月,平均3个月;经长期对症治疗无明显效果。且满足下列条件[2]:(1)从未被诊断过哮喘;(2)取痰前2周内未患呼吸道感染;(3)咳嗽原因除外已明确诊断的患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间质纤维化、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药源性咳嗽、气道肿瘤及胃食管返流、胰腺囊性纤维化或其他系统疾病;(4)X线胸片正常;(5)肺通气功能正常且无典型哮喘症状;(6)无哮喘家族史。咳嗽变异性哮喘组(Ⅱ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14~66岁,平均年龄(42±18)岁。诊断标准参照文献[3]。

  1.2 方法

  1.2.1 痰的收集、处理和细胞计数:按陈燕等[3]的方法进行。①将培养皿中的痰液去除唾液及杂物后放置于振荡器上混匀;②测定痰液的总体积;③痰液中加入4×0.1%二硫苏糖醇(DTT),37℃孵育30 min,震荡15 min,然后与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PBS)混匀,震荡5 min,筛网过滤后,采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细胞总数,将细胞悬液2 500 r/min离心10 min,吸取上清液置于-20℃保存,留待检测PGE2和MMP2的浓度。在细胞沉渣中加入PBS将细胞浓度调至2×106/ml,取少量样液作细胞涂片,瑞氏染色,显微镜下作细胞分类计数(共计数400个细胞)。

  1.2.2 肺功能和气道反应测定:①肺通气功能按文献[4]进行:对所有患者先作基础肺通气功能检查(流速容量环),以肺功能仪(日本,CHESTAC33型)测定仪测定肺通气功能,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高呼气流量(PEF)、用力呼气中期平均流速(FEF 25%~75%)和各指标占预计值的百分率(%pred)。每天测定前均标化肺功能仪,患者少作3次用力流速容量曲线测定,佳2次的变异不超过5%。②气道反应性测定按文献[4] 进行:以乙酰甲胆碱(Mch)雾化吸入作支气管激发试验。乙酰甲胆碱用0.9%氯化钠溶液配成以下浓度的溶液于冰箱内保存备用(0.03,0.06,0.125,0.25,0.5,1.0,2.0,4.0和8.0 g/L)。患者受试前12 h停用吸入性β2受体兴奋剂,受试前24 h停用口服β2受体兴奋剂,和茶碱类药物。采用德国PARI雾化器,患者作潮式呼吸吸入Mch 2 min,分别在30 s和90 s测定肺功能,间隔5 min后吸入下一个浓度。按Mch的不同浓度由低浓度到高浓度进行。如测定进行到某一步时,FEV1下降的幅度超过或等于基线值的20%,则此受检者的支气管激发试验为阳性(气道高反应性或气道反应性增高,所用的Mch量为PC20),气道反应出现阳性的同时终止进一步气道反应测定,必要时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当测定进行到后一步(Mch浓度为8 g/L)时,其FEV1。下降的幅度仍未超过基线值的20%,则激发试验为阴性。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单因素直线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肺功能和气道反应性情况比较 2组年龄、性别比、病程、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为,其PC20为(1.2±0.6)g/L;Ⅰ组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为16.7%,其PC20为(4.85±2.24)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炎性细胞的测定结果 Ⅰ组和Ⅱ组痰液炎性细胞总数分别为8.22×109/L和8.94×109/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嗜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分别为0.20%、5.9%,与Ⅱ组9.6%、2.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见表2。

  2.3 痰炎性细胞与气道反应的相关分析 直线相关分析显示,Ⅱ组气道反应性指标PC20与痰液嗜酸细胞数呈显著负相关(r=-0.56,P<0.01),与中性粒细胞数无相关性(P>0.05);Ⅰ组的气道反应性指标PC20与痰中嗜酸性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较都无相关性(P>0.05)。表1 2组肺功能基本情况比较表2 2组痰症细胞测定结果比较注:与Ⅰ组比较,*P<0.05,#P<0.01

  3 讨论

  亚急性和慢性咳嗽作为呼吸道疾病的一个症状,临床上极其常见,其病因复杂[1]。诱导痰的方法可较好的反映患者气道炎症特点[1-6]。由于痰液是来自于外周气道至中央气道的分泌物,具有更为集中的细胞及其各种有形和无形成分,慢性咳嗽发病时气道炎症病理状态下的多种炎性细胞水平,均可从痰液中检出,因此痰液炎性细胞的测定可直接反映气道炎症的发生状况及其严重程度,可作为对间断、持久性咳嗽鉴别诊断的一项安全、可靠、无创的检查方法。感染后咳嗽和咳嗽性哮喘是亚急性和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仅凭临床表现来鉴别有相当的困难。在对儿童患者的研究中发现感染后咳嗽诱导痰中中性粒细胞数升高明显,咳嗽变异性哮喘诱导痰中嗜酸

  细胞明显升高,提示感染后咳嗽和咳嗽变异性哮喘咳嗽患儿气道内参与炎症应答的炎性细胞不同,前者主要启动了中性粒细胞性炎症反应,而后者主要发生的是嗜酸细胞性炎症反应,其痰中嗜酸细胞增高,且其嗜酸性细胞数与气道反应性明显相关。因此痰液炎性细胞的测定,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细胞的水平可作为临床鉴别感染后咳嗽与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一项参考指标[2]。本研究对象为14岁发上成人科患者,其结果与上述报告一致。

  本组对象中,不管是咳嗽变异性哮喘,还是感染后咳嗽的患者,其肺通气功能正常。大多数感染后咳嗽患者气道反应是正常的,小部分患者其气道反应增高;而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气道反应性都明显增高。这与文献[2]不一致,可能原因是病情严重度不同,另一可能原因是研究对象不同,至为儿童与成人咳嗽变异性哮喘和感染后咳嗽的肺通气功能和气道反应性是否存在差异尚未见文献报告,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多数学者报告与我们的研究结果一致,即感染后咳嗽和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肺通气功能是正常的;气道高反应性是咳嗽变异哮喘的特点,部分感染后咳嗽患者气道反应可增高,但其增高的程度远不如咳嗽变异性哮喘明显[4-7]。

  本研究结果表明,感染后咳嗽和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气道内都存在炎症过程,但其炎症的本质不同,前者是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后者以嗜酸细胞性细胞增高为主;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气道反应性明显增高,而感染后咳嗽患者其气道反应性增高远不及咳嗽变异性咳嗽。痰炎性细胞分析和气道反应测定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28:738744.

  2 熊珍谊,任亦欣,张琪,等.痰液炎性细胞在儿童呼吸道感染后咳嗽与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比较及意义.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531533.

  3 陈燕,陈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环氧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及其与气流阻塞的关系.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2005,28:324327.

  4 彭红,陈平,刘志军.慢性咳嗽患者气道反应性的特点.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0:489491.

  5 Harding SM.Chronic cough:practical considerations.Chest,2003,123:679684.

  6 Birring SS,Parker D,Brightling CE,et al.Induced sputum inflammatory mediator concentrations in chronic cough.Am JR espir Crit Care Med,2004s,169:1519.

  7 Koh YY,Park Y,Jeong JH,et al.Relationship of wheezing to airflowobstuction in asthmatic children and history of cough variznt asthma.J Asthma,2002,39: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