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医院资讯 > 北京市级精神病患康复中心将成立

北京市级精神病患康复中心将成立

文章来源:京华时报发布日期:2012-10-30浏览次数:33001

    “你精神病吧!”一句玩笑话即可窥探出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让患者苦恼的是,当度过急性期后想找个工作重新回归社会,却一次次地吃“闭门羹”。
    从北京市卫生局了解到,本市将成立市级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指导中心,住院患者不仅可在从事菜园农作等工作环境中得到康复训练,还能获得报酬。此举通过模拟工作、与人交流场景,解决患者就业权因病被“剥夺”的问题。
    上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从酝酿到出台长达26年之久的《精神卫生法》,“用人单位应当根据精神障碍患者的实际情况,安排患者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保障患者享有同等待遇,安排患者参加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患者的就业能力,为患者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对患者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予以鼓励”。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重型精神疾病患者约1600万人,并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但患者人群和潜在患有精神障碍疾病的人数与防治力量不成正比。就北京市而言,在逾6万的精神疾病患者大军面前,仅有1041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精神疾病防治人员,力量很薄弱,平均每名医务人员需要承担57.6名患者的用药、随访、宣教、体检等工作。
    目前,虽然由残联、民政开办的社区康复机构在慢慢增多,但掌握相应技能的人员却少之又少,这使得“大医院治疗、社区康复、回归社会”这个链条被无情切断,由于缺少出口和融入社会的环境,加之社会对精神病的歧视,许多患者复发率、再住院率和致残率高,很难重返社会、独立生活。
    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表示,在精神病患者中终身患病率为17.5%,但病情轻重程度不一样,绝大多数都是轻型精神障碍,只有1%是重型精神障碍患者,但即使是后者,只要经过急性期治疗,并坚持服药,也可以在出院后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对他人也不会如传说中的那样“打人、咬人、骂人”。
    但许多单位对精神病人退避三舍,如今已年逾五旬的张岚(化名)因年轻时一次分手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住院治疗后康复效果很好,但简历上的“精神病”三个字却让她几次面试都遭拒,只得回家种田,结婚前也不敢向对方提及自己的病史。
    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普遍歧视和误解导致康复后的患者寻找工作时“四处碰壁”,北京回龙观医院提供数字显示,出院后的精神障碍患者就业率只有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