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市场分析 > ​价值争议之下,骨科手术机器人只是小众市场的噱头?未来在哪?

​价值争议之下,骨科手术机器人只是小众市场的噱头?未来在哪?

文章来源:贤集网发布日期:2022-04-20浏览次数:65
「人类终将进入人工智能的时代。」虽然这一判断已近乎成为社会共识,但人们对于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始终持审慎态度。田伟:「医疗机器人的未来,有很重要的两点,一是一定要以患者的利益为中心;二是不要去替代医生,而是要给医生提供崭新的帮助。」


然而,如果仅仅是起人工辅助作用,那于医院而言,动辄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单台机器购买费用;于患者而言,一次上万元的手术「开机费」,值得吗?患者的意愿、医生的意愿、机器人的功能水平,以及「开机费」,都在左右着手术机器人的普及应用。


1、骨科手术机器人


骨科手术机器人,属于硬组织机器人,不论脊柱、创伤或关节手术机器人,其设计思路都是利用患者术前/术中的影像学资料,规划佳的手术路径,并通过机械臂的导向作用,指导医师沿规划好的手术路径完成手术。并非全程参与。临床上基本上只有骨科和神经外科会涉猎骨骼系统。甚至即使在骨科领域,由于各专业手术过程的不一致性,手术操作无法类推,因此就算是骨科手术机器人也不能胜任全部骨科手术。


比如,目前的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可以提高置钉的准确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放射性暴露,但脊柱手术机器人还不能完成脊柱手术的全部手术过程,比如减压操作,减压的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手术的疗效。



2、资本市场在逐渐丧失对骨科手术机器人的信心。


手术机器人的收入来源


众所周知,手术机器人的收入来源一般分为三个部分:设备、耗材及服务费。


看看全球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亏损已成为老大难问题。美敦力收购的以色列公司Mazor Robotics,2015年至2017年,该公司曾分别亏损1538、1866、1241万美元。被捷迈邦美收购的MEDTECH,2013年至2015年,该公司分别亏损125、200、262万欧元。


作为手术机器人的国内龙头,微创发布的上市后首份财报显示,2021年公司净亏损达5.83亿元,同比扩大179.08%,而与巨额亏损相比,同年收入仅为215万元,公司市值也从高峰时期的600亿,缩水到如今的254亿。同为“国产医疗脊柱机器人的翘楚——北京天智航业绩也远不及预期,股价低触及13.42元,创历史新低,市值不到60亿。股票的市值还是能反应行业和公司的成长性,行业龙头如此艰难,跟风的小弟们日还能好过?


手术机器人「开机费」高,渗透率低


近日,一份关于征求「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操作价格的便函文件在业内传开,更是引发激烈讨论,对骨科手术机器人价值的质疑,被推至顶峰。


「现在手术收费是很低的,人工关节置换术这么的手术,价格还不到3000元,如果在这个价格基础上按比例加收,作为机器人的开机费用,我觉得只有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荒唐』。」北京某三甲医院骨科专家对健康界说。


台机器人辅助实施的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发生在2020年1月6日,一位膝关节严重疼痛、变形、受骨关节炎困扰20多年的66岁患者,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了该手术,该骨科手术机器人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


首先,将患者的患肢三维影像扫描图像数据同步传输至机器人的「大脑」——计算机系统,接着,医生在计算机系统屏幕上规划手术方案,然后,机器人的机械臂基于手术方案,通过光学跟踪仪定位至预计手术位置,并按照规划路径与医生协作,进行截骨操作,随后由医生安装人工关节假体


「手术机器人使医生的脑、眼、手,得到了提升和延伸。」这场手术的主刀者林进对健康界表示,机器人可以帮助医生实现定位,截骨的定位、假体安放的位置,都能够按照预先设定的方案完成,并且不会对骨骼、软组织有太多侵袭,手术创伤小、出血少、过程安全、患者恢复快。


从应用场景来看,骨科手术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关节置换术(膝关节或髋关节)、脊柱手术,以及创伤中的骨折复位(多为在研)等。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显示,2020年中国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数量仅为243例,渗透率不足0.1%;而同期美国的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数量高达10万例,渗透率为7.6%。


天智航在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占据优势,据其招股说明书披露,截至2019年末,其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已在国内74家医疗机构投入临床使用,累计实施 5371 例脊柱手术。但单台机器的使用频率并不高,据国盛证券统计,2016—2019年,天智航单台骨科机器人在医院的平均使用频率分别仅为12例、47例、64例、73例。



3、为何拥有一定优势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在国内推广应用情况不佳呢?


业内也有声音指出:现阶段,骨科手术机器人还无法与临床“刚需”画上等号。


所谓“刚需”,通俗地说,就是患者“没你不行”,无论是临床使用多年难以替代的,还是填补了此前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不少相关人士认为,骨科手术机器人=小众高端市场的“品”,不应由国家医保基金来买单,而是少数有条件患者的“自选项”。此前,手术机器人由各省、直辖市医保部门自行决定是否报销,并探索定价。


有医生发文指出,目前骨科脊柱手术机器人只是帮助大夫定位,提供导针置入路径而已,解决的是手术中的次要矛盾,而非矫形、减压等主要矛盾,算不上「雪中送炭」,至少现在还只属于「锦上添花」。但这朵「花」的耗费不菲。


一台手术的收费通常包含手术费、麻醉费、输血费、药费、耗材费等。据统计,目前,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已经在北京、天津、吉林、安徽、河北、山东等18个省/市纳入临床收费目录,在患者手术的结算单中,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的使用费(即「开机费」)作为新增项目单独收取。


根据北京市卫健委在官网公布的《2019年第一批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9年,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在北京市海淀医院和垂杨柳医院收费为3.9万元。


另据国盛证券资料显示,2020年,北京积水潭医院根据手术复杂程度分档,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收费在1.8万元至4.5万元;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和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机器人辅助手术收费,根据手术情况,大体在0.7万元至1.5万元。


据北京某大型三甲综合医院一位骨科主任医师向健康界透露,2019年该院引进骨科手术机器人后,采用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费的初定价为4.4万元,后根据手术复杂程度分档,将费用调整为2.2万元、3.3万元、4.4万元三个级别。


「实际上,价格调整前后,医院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数量没有明显变化。」该主任医师表示,在患者自费的情况下,愿意增加支付2万元以上机器人使用费的患者,并不多。


单从手术费用来看,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对于患者而言似乎并不是一项「经济」的选择。然而,如果从整体诊疗费用来看,未必不「经济」。


「传统手术需在患者体内植入金属接骨板系统,这些耗材价格昂贵,而采用机器人辅助手术,大部分情况下仅需在患者体内植入几枚螺钉,将极大地减少患者的花费。」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吴新宝对健康界表示。



4、纳入医保之后,医院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开机率是否有所提升呢?


北京市医保局会同市卫健委、市人社局曾于2021年8月发文,规定自2021年10月23日起,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进入北京甲类医保支付目录(可报销),项目价格定为8000元/次;一次性机器人专用器械获得北京乙类医保支付(可报销70%)。


「与患者的选择意愿相比,医生的使用意愿,才是影响机器人开机率的关键。」该主任医师认为,目前临床使用的骨科手术机器人还达不到医生所期望的目标,对复杂、高难度脊柱手术还起不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对于脊柱手术而言,一方面,手术规划还需由医生来完成;另一方面,机器人的三维影像扫描功能并非实时的,术中患者体位可能发生变化,导致与术前CT扫描结果存在一定差别,进而影响机械臂定位的度。对于经验丰富的医生而言,即便没有机器人辅助,也可以将螺钉较为地植入患者体内。


不过,亦有专家对手术机器人表示支持。


「人总有打盹儿的时候,人总有哆嗦的时候,即便是专家也有,这是人的弱点,但机器不会。」吴新宝坦言,目前投入临床使用的机器人的确功能还不全面,主要用于「定位」、「瞄准」等功能,尚无法完成像辅助骨折复位这样更复杂的功能要求,但机器人带来的改变是颠覆性的,如果因为初期它的功能较为基础就放弃使用,其实是在扼杀未来。


「可能现阶段骨科机器人表现出来的优势还不是那么突出,但它带来的是质的飞跃,未来必将有非常好的前景。」林进认为,国家应当从医保政策、物价政策、准入政策等各方面扶持创新企业的发展,医院亦有责任、有担当引进前沿设备,尤其是大型公立医院要起到对行业的引领作用。